让清朝覆灭的股灾,居然是英国佬搞得鬼

2022年10月31日18:35:09 历史 1369


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实际上出现在1872年,创始人李鸿章更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

本文介绍的股灾发生在1910年,当时有一个专门的词条就叫橡皮股,当时橡胶需求的确非常旺盛,但是投机炒作放大了当时不成熟的金融风险。最后商场的压力又传导到了官场上,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大清亡了。

让清朝覆灭的股灾,居然是英国佬搞得鬼 - 天天要闻



投机界的天花板:麦边

1908年10月1日,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型车,在1908到1927年间生产了1500多万辆T型车。想想看1910年,橡胶的需求因为福特汽车的大规模投产激增。再加上当时还没有所谓人工合成橡胶的技术,全靠天然种植,然后把这些海外的橡胶运过来,所以说橡皮公司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生意!

1909年伦敦市场上面每磅橡胶的价格大概是2到3先令,到1910年每磅橡胶的价格就已经升到了12先令以上,就相当于一年内翻了五六倍。而且这只是大宗商品的价格变化,不是说相关公司的股价变化(锂电池股票疯涨,熟悉的味道)。

想买橡皮公司的股票有两个问题:

首先,就是中国当时不生产橡胶,橡胶原产地是南美洲,后来也在东南亚种植,但是清代的时候中国人对这个东西还是很陌生的,几乎所有的橡胶公司都是海外公司。就跟你现在去买一个你不熟悉的美股一样,你心里总归是有点打鼓的。

其次,一个就是当时中国也没有所谓成熟的股票交易制度和交易场所。这里一个是市场信息,一个是交易场所问题。

先说市场信息,当时想买股票的话都没有什么公开信息可以参考。

现在上市公司它有招股书,有季报、年报、股东大会各种公告,当时其实顶多给你在报纸上发一个小广告,已经很厉害了。大家都知道橡皮公司这个东西有赚头,但又不知道怎么买,这就给很多人创造了投机的机会

当时上海有一家小的洋行叫麦边洋行,老板麦边是一个英国人,这公司说是叫洋行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小的贸易公司。生意一直没有什么起色,麦边就想橡胶这么赚,他就在1908年在荷属东印度政府去注册了一个兰格志公司,然后在上海市场上面去交易兰格志的股票。

中国人一开始对这种完全没有见过的东西还是很谨慎的。这些橡皮公司的股票一开始并不是很受欢迎。麦边的打广告和搞氛围的那种才能此时被激发出来了。当时他有个想法,就是他去上海的当时的中英文报纸上面买了很多版面来发软文,来宣传橡胶产业的光辉前景。(画饼!)

只不过现在我们对于这些招股书都有明确的规定,你不能明确地有推荐,也不能做有偿的报道。

当然除了打广告,他还有另一手非常厉害的才能就是搞氛围。麦边先去银行贷了一点款,然后宣布兰格志公司开股东大会,股东大会上面一边忽悠股东说我们产地又有好消息,产量要上升了;然后另一边就是给这些股东分红,然后每股面值是100两银子的股票,能够分红12.52,而且每三个月还分红一次(每三个月的收益率为12.52%,折合成年化收益率50%左右了,现在的高利贷都没这么高!)。利率已经是有点违法的程度了,总之诱惑力非常大。

之后跟外资银行合作又宣布,股民拿着兰格志公司的股票就可以做抵押,在银行里面拿贷款又显得兰格志的股票非常值钱!

等于是他一方面拿一些真金白银的分红把这个事情炒得很热。

另一方面又拉来像这种外资银行背书。让大家信任感上面也增强了,然后氛围就被炒起来了!

之后又有几家开橡皮公司,洋行也学着兰格志玩法,也搞股东分红,而且分红力度比兰格志还要大。

然后加上国际市场当时的橡胶价格确实是涨上来的,到1909年左右,上海市场对于橡皮股票热情就被点燃了。

让清朝覆灭的股灾,居然是英国佬搞得鬼 - 天天要闻



清朝时候人们是怎么购买股票的?

20世纪初,普通人买股票主要就是去洋行,就像你去商店买东西一样,你一手交钱,然后央行就把股票权证就一手就给你了。然后洋行会把你这些买股票资金放在一个专门的银行账户里面,这些银行很多也都是外资银行。兑钱也是拿着股票去对应的银行去换银子,此时的股票就像一张支票。

所以除了我们前面说的广告分红这种炒作手段,能让普通人中国人放心的。还有一点就是涉及这些橡皮股票交易的很多都是有名的大银行和大银行,他们的名声也可以去做一点担保外国人很精,他发现你中国人越信这个,我就越要利用这个。

有一家公司叫祥茂洋行就干过这种事情。祥茂洋行当时代理了一家橡皮公司的股票,他们要求所有的认购者在某一天都要去汇丰银行缴款,才能把股票这张纸拿回来。结果当天除了股民汇丰银行门口还挤了一大群祥茂洋行请来的托,就说是一些流氓,然后门一开,这所有人都挤着进去交钱,甚至直接在门口就打起来了,这个场面十分的混乱,吓得汇丰就直接关门说我们今天暂停营业(找托排队,是不是很熟悉的配方?)。

然后祥茂造完势以后又假惺惺地说,因为认购的人实在太多了,我决定按比例缩水给你们,比如说你之前想买100股的,我只能给你10股,这个多的钱我可以退款给你。纯粹的饥饿营销(这真是太阳下没什么新鲜事)

但是当时的股民确实是比较疯狂的,无论如何我都要买得到,所以到1910年的春天,整个上海市场上基本上就是啥都不聊了,只聊橡皮股票。(有一段时间啥也不聊了,就聊房子)。

这些说不仅本身价格就很贵,内容也没有什么东西,而签版之前你还要预约。然后为了买真正股票的,你可以想象就是普通的股民基本上就要把你的口袋都要掏空,而且你还要各种找门路托关系才有可能买得到。

氛围已经如此炸裂了!

另外这些银行直接接受你拿这个股票去抵押去贷款,然后你带来的这款又可以去买橡皮股票,这个很有意思,就是相当于不断的去给自己加杠杆如果橡股票崩了,银行此时将会面临双杀,一是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了,二是抵押的股票也不值钱了(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和现在房市多么的类似)。

兰格志的股票,1908年兰格志的交易价格是每股60两白银,它显著是低于它的票面价值的。到1909年5月份,这个股票是每股1162,也相当于涨了18倍多,然后到了1910年5月,也就是又过了一年,他继续找到了每1650两,这个价格的波动已经远远超过了橡胶本身的价格波动

另一个数据是市场的交易量的变化。根据日本学者菊池贵晴的一个统计,他认为,橡皮股票最火热的这几年里,华商总共投资在这类股票上的资金大概是4000万两至4400万两白银,而那时候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1亿两白银。

GDP的40%以上!想想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

这个股价和资金量的规模非常危险,因为很多人都是加杠杆进去买的,如果这个股票不涨就意味着跌,因为很多要付杠杆资金利息的,后面就会引发的很严重的问题。

让清朝覆灭的股灾,居然是英国佬搞得鬼 - 天天要闻



疯狂的钱庄

其实还有另一种更加重要的买家钱庄和银行(现在称作“机构”)。散户是不可能达到一半的年财政收入水平的。股票这个机会确实是太诱人了,有钱的机构投资者也受不了。

钱庄就是中资背景的民间借贷机构,很多是小规模的,当然有一些全国连锁实力雄厚的大钱庄。银行的话主要是外资银行,比较规范,钱也更多。

钱庄银行怎么购买股票?

一种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借钱给股民,有些股民是信用贷款,有些是钱庄直接说他橡皮股票或者其他实物做抵押贷款。

另一种就是钱庄自己下场直接买股票,因为有些钱庄的老板也是银行里面的买办或者是银行的高管,职务上非常便利。

有一个人叫陈逸卿,他手里就掌握着几个规模很大的钱庄,其中最大的一个叫正元钱庄,剩下还有两家比较大叫谦余、兆康,而且它同时还是茂和央行、新启昌洋行和丽华央行的买办。身兼这么多职位的陈逸卿,觉得不靠左手倒右手赚一点钱的话都说不过去了。

钱庄、银行很大一部分购买股票的钱是储户之前就存进去的。还有一种就是中资的钱庄从外国银行那里拆借过来的。

最后一种就比较刺激了,是钱庄自己会开很多空头支票去买股票(简直是用空气炒股)你只要不拿这个银票来兑现,其实就没有问题。

总结一下:银行拿着储蓄去炒股,拿着借的钱去炒股,拿着空头支票去炒股。又给自己加了三道杠杆。加上前面的两道杠杆,现在有五道杠。“五道杠同志”一旦出事立马五杀,够死五会的了!

这么高的风险是因为当时的整个清国的金融行业制度非常不完善。基本上是没有制度,这都不是有漏洞的问题了,是没有几个地方是不透风的。

可想而知啊,这个事情就很容易往最坏的方向发展了。

让清朝覆灭的股灾,居然是英国佬搞得鬼 - 天天要闻


蜜月期是要过完的,出来混是要还的。

到1910年夏天,这一轮疯狂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了。

橡胶的一个主要需求方是美国,在1910年的6月底,突然宣布了一个货币紧缩政策,同时还限制了橡胶的消费,所以当时国际市场上的橡胶价格以及橡皮皮公司的股票就是应声下跌。一听说这个行情不好了,兰格志公司这个麦编就迅速地收拾细软跑,带着自己的阴谋自逃回英国去了。

另外,因为橡胶种植园远在南洋,存在很严重虚假宣传的问题。举一个例子,当时南洋的一家报纸叫海峡时报,现在也还在得一家很厉害的报纸做过调查,他们发现有的橡皮公司为了应付检查会把树枝插到土里冒充是小树苗,还有的公司说我这块地其实说是种满了树,但是你去现场一看,可能发现只种了一半。更加普遍的一个问题是种植园里面的橡胶树年份不足,产胶量不足等等(清代版的“獐子岛”扇贝去哪儿)。

行情一差,这些问题再被披露出来的话,市场的信心一下就“蚌埠”住了。

尤其是机构投资者一看头牌公司的老大都跑路了,最着急的人之一就是那位中外通吃的金融家陈逸卿,当时正源钱庄首先自己买了大概300万两到400万两的橡胶股票。

其次就是正源钱庄通过跟其他的小钱庄结盟,以及从外资银行借了一点钱,然后就发了很多银票借给股民去炒股,然后这些银票很多又落回到了外资银行手里。股市一跌以后去外资银行不仅要抽贷,你之前借我的钱要提前还给我,而且还要说你的银票是不能在我这里兑现的。

五杀下的陈逸卿,现金流一下子就被抽干了。

除了现金流危机,还有一个更大的危机,就是他当时拿来炒橡皮股票,这些钱里面有210万两是来自于当时的川汉铁路公司他这个钱是用来造铁路的工程款,原来是川安铁路驻沪总收支施典章来保管的(类似CFO角色),按照规定这个钱其实不能拿来炒股,因为炒股风险太高了(现在很多地方政府的养老金也是不允许进入股市的)。

但是,当时上海橡胶股票超高投资收益率,搁谁都眼红。于是他就破了规矩,把钱放到陈逸卿的钱庄里,然后白手套帮他拿到市场上去炒橡皮股。后来施典章自己胆子也大,他就再挪用了另外70万两工程款,自己买了兰格志的股票。

非常可以想象了,如果橡皮股票的价格一跌,施典章和陈逸卿可以直接天台见了。但是涨的时候谁又会想起股票会跌呢?!就算想到了,也是一个瞬间的事。

此时陈逸卿的钱庄炒股都快炒破产了,陈逸卿已经站在悬崖边了,马上就要掉下去了。他最后想到的一根救命稻草:外资银行,他是跑去跟外资银行商量说你首先不抽贷不挤兑,其次是能不能再借点钱给我,把股民给稳住。

想地也太美了!

比如汇丰银行,马上就宣布停止对部分上海钱庄的借款,然后把此前的贷款全力追回。然后,就是这些外资银行叫停了用橡皮股票抵押贷款这个政策,这相当于直接压垮了上海的股票钱庄。对于陈逸卿来说的话,原本是想让人家拉自己一把,结果人家一脚把你踹了下去。

资本市场上的残酷无情在此刻彻底展现出来了,大难来临的时候大家都是夺路而逃,当你在悬崖边的时候踩你的永远比拉你的人多。

美国提出来这个政策是1910年6月底,到7月15号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三家钱庄正元钱庄、谦余、兆康三家钱庄都被橡皮股票拖累直接破产了,然后之后还签订了一批跟这三家有拆借关系的中小钱庄也倒闭了。

陈逸卿当时本来想跑路,结果被当时的上海道台蔡乃煌控制住了。蔡乃煌这个举动非常关键,因为当时的上海钱庄界已经出现了所谓的系统性风险,橡皮股票的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另外两家全国最大的钱庄,一家叫源丰润,一家叫义善源(清国两大行),这两家钱庄在上海的分号门口每天都挤满了人来取钱,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两家公司的账户里面还存了很多官银,比如说当时上海海关的关税,政府的财税。

相当于如果这个时候他再不出手救市的话,金融市场侧的风险很快就会传导到政府这个层面了。

反过来说,如果蔡乃煌当时能够保住源丰润和义善源这两家最大的钱庄来稳住上海市场的话,这个就算是一个很厉害的功绩了。

所以说他走了一步险棋,蔡乃煌本人出面去找9家当时上海市面上最大的外资银行总共借到了350万两银子,同时又抽了他自己能够调度的300万两上海官银,就相当于650多万两一口气全部存到了这两家钱庄里面。

然后到8月中旬基本上就把上海市场当时的挤兑风潮给压下去了。

但是,这600万两银子,只坚持了两个月,两个月以后就压不住了。这是因为只能勉强维持的资金链此时多了最后一根稻草。

1910年的10月,清政府要通过位于上海的江海关交出来一笔庚子赔款190万两,而江海关当时的钱它是没有现银的,它的钱也全部存在源丰润和义善源这两家。

这两个钱庄突然抽走这么大一笔钱,市场肯定会继续恐慌,所以蔡乃煌就打奏折,希望政府能从自己能够从自己的银行里面抽200万先付出去。从这边抽调190万两税银就类似从刚刚输血的人身上再抽回去,病人的精神很身体都受不了。

这种事稍微想一下就知道会是什么结果了。

果不其然,这个奏折因为是财政问题,走到了一个部门叫度支部,度支部说菜乃皇你这个人无理取闹,你打着所谓市场恐慌的名义要挟朝廷,所以不仅驳回了他这个需求,还把蔡乃煌文革职的要求,你必须在两个月内把庚子赔款给我付上。

菜乃煌就一怒之下我不救市了,我先救自己,然后把190万两从这两家钱庄里面抽走了。

这个动作直接结果就是源丰润在1910年10月就宣布倒闭了,这个就引发了更严重的第二波股灾,就是又有一堆钱庄倒闭了。这回也只能靠上海道台自己来救市了,然后后来市场上找到了能够拿来稳定市场300万两,这个钱是两江总督出面去跟三家外国银行借来的。等于是要用更大的面子,然后还是去找外资银行来紧急的救火。

时间到了1911年,当时交通银行迎来了一个新任上书叫盛宣怀,他为了打击在交通银行系统里面袁世凯的势力,盛宣怀就说我要彻查交通银行的账目,银行一看马上要暴露,就把这笔周转款抽回去,所以义善源到1911年的3月也就撑不下去了(清国两大行此时团灭了)。

因为源丰润和义善源我们前面都提到它是全国级的连锁钱庄,股灾就升级到了第三步,就直接引发了一个全国级的金融风暴全国各大工商城市,比如说北京、汉口、广州其实都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等于股灾从证券市场然后传导到了上海的金融市场,然后进一步扩散到了全国的金融市场。

之前川汉铁路公司被拿去炒股的工程款,施典章这个人我用工程款这件事情很快就败露了,所以当时铁路公司的一部分股东就一边在你弹劾公司一边在那追账,他们很快就发现说2,10万两放在钱庄的部分已经没了,是一点都没了。

其次就是施典章自己挪用了70万两去炒兰格志股票,然后现在股票价格缩水到了30万两,公司当时损失了250万两,基本上没什么钱了。

受到橡胶股牵连的还有另外一家重要的铁路叫粤汉铁路,而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这两家公司都属于前面提到游船部的管辖范围。盛宣怀当时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他计划把这两家公司国有化来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他当时拿出来的解决方案酿了大祸!

他对粤汉的股东是比较好的,粤汉的股东能够拿回他们当时买股票,大部分的本金12部分可以转成无息国债。

但是川汉的股东不仅他们的股票基本上就变成了废纸,然后剩下还说我要把你们这个公司账面上资金全部都抽走。

因为粤汉的股东主要是一些很大的商人,他们跟官僚也走得很近!但是川汉铁路公司的股东很多都是普通的四川民众(这真是大户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五五分账)!

但是,四川民众他们凑钱是真的很想建铁路,这个一来就矛盾就不可收拾了!最后就演变成了四川的保路运动,并且引发了后续的武昌起义,然后最后就引发了辛亥革命



结语:

在贪婪和制造金融泡沫这件事情上,中国人和外国人没什么区别的。大清国有橡胶,荷兰有郁金香。

本来有几次机会拯救这个残局的,但是因为权力争斗反而加剧了金融泡沫破裂的进程。

如果在老百姓和富豪之间非要来一刀的话,这一刀一定不要挥向老百姓,富豪不会去拼命,老百姓会。

这次疯狂的投机虽不是清朝灭亡的全部原因,却是点燃王朝灰飞烟灭炸药桶的导火线,而盛宣怀无意中成为了那个手持火炬的人。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特朗普步步紧逼,加拿大打响反美“第一枪”,美企痛失20亿美元 - 天天要闻

特朗普步步紧逼,加拿大打响反美“第一枪”,美企痛失20亿美元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由于加拿大坚持推出针对美国科技公司的数字服务税,美国决定立即停止与加拿大的所有贸易谈判。加拿大财政部长商鹏飞宣布,不会推迟向科技公司征收数字服务税的计划,数字服务税自6月30日生效。美国一直反对加拿大征收数字服务税的计划,并
解放区斩获2025年焦作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女组桂冠 - 天天要闻

解放区斩获2025年焦作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女组桂冠

在刚刚闭幕的“奔跑吧·少年”2025年焦作市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运动会足球比赛暨焦作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子组、女子组比赛中,解放区七百间小学男子足球队、丰泽园小学女子组经过六轮角逐,双双斩获2025年焦作市“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小学男女组桂冠。这是解放区贯彻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强力推进校园足球运动的...
香港青少年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重走校友报国路 - 天天要闻

香港青少年赴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重走校友报国路

中新网沈阳7月3日电 (记者 韩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16名香港培侨中学学生7月2日走进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重温历史。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香港首批升起五星红旗的学校,培侨中学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曾有20余名校友报名参加志愿军。当天,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学生们重走校友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