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从五四运动出发,共青团的建立

2022年10月21日13:35:08 历史 1575
【庆祝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从五四运动出发,共青团的建立 - 天天要闻【庆祝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从五四运动出发,共青团的建立 - 天天要闻

学团史·忆初心

100个团史故事

(94)从五四运动出发,

共青团的建立

1919年10月,李大钊分两期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该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新青年》和陈独秀、李大钊主编的另一个刊物《每周评论》,成为五四运动后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刊物。

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是湖南学联的刊物。1919年7月14日创刊。《湘江评论》在毛泽东主持下,宣传科学和民主的思想,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激发人们起来同旧思想旧文化斗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主张走俄国的道路,充分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湘江评论》从创刊宣言到国内外大事述评,所有的文章差不多都由毛泽东一人撰写。毛泽东在主编《湘江评论》期间,白天事情很多,写稿常常只能在深夜。文章写好了,还要自己编辑、排版、校对,甚至亲自去卖。

李大钊在1919年10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后完成了从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陈独秀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逐渐否定过去信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开始转向科学社会主义,并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毛泽东1919年12月第二次到北京后就开始大量搜寻阅读马克思主义和关于俄国革命的书籍,1920年4月他从北京到上海,同陈独秀探讨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开展湖南的革命活动等问题。在这一段时间里,毛泽东的思想迅速发生变化,他后来回忆说:“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行动上,我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周恩来在五四运动后不久,从日本到天津,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和《觉悟》,以宣传群众,指导天津的学生的工作。1920年11月,他前往欧洲留学,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地考察,经过对社会上的各种学说的比较和选择,他也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一大批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如李达、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王尽美等人先后走上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决定筹划建立青年团。照此规划,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地的中共早期组织创建之后,均发起或指导建立了当地的青年团早期组织。1920年8月22日,上海新渔阳里6号热闹异常。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陈望道、俞秀松袁振英金家凤叶天底,还有维经斯基和杨明斋聚在一起,商量成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问题。维经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的情况,俞秀松介绍了筹备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情况,经陈独秀提议俞秀松担任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书记,这一年他才21岁。1921年7月中共一大上,专门研究了在各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的问题,还研究决定了吸收优秀青年团员参加共产党的办法。11月,党的中央局要求各地党的组织切实注意青年运动、依照新章程从速建立青年团组织,由此推动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江苏、安徽等多省17个城市建立和恢复了团组织,全国团员达5000多人。

1922年5月5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宣告了一个在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全国性的,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统一的先进青年组织的成立。青年团一大在三呼“社会革命万岁”中开幕,大会通过的纲领确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它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完全解放无产阶级”“建设一切生产工具收归公有和禁止不劳而食的初期共产主义社会”。

【庆祝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从五四运动出发,共青团的建立 - 天天要闻

图为青年团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上左为施存统(书记),右为张太雷,下左为高君宇,中为蔡和森,右为俞秀松

大会开了6天,举行了8次会议,听取了施存统作的临时中央局和上海团的情况报告,并且讨论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青年工人农人生活状况改良的议决案》《关于政治宣传运动的议决案》《关于教育运动的议决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中国各团的关系之议决案》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与国际青年团之关系议决案》。5月10日晚上,大会选出了施存统、高君宇、张太雷、蔡和森、俞秀松五人为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施存统被推选为书记。

【庆祝建团百年·100个团史故事】从五四运动出发,共青团的建立 - 天天要闻

图为东园门楼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主动谋划、积极推动、全程指导的结果,是五四运动以后觉醒的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和共产主义旗帜下集结起来、向着未来进军的伟大誓师,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于团结带领中国青年投身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产生了强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历史影响。

凝聚青年 服务大局

当好桥梁 从严治团

素材来源 | 浙财东方财税学院

编辑 | 王新宇

审核 | 白世朋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 天天要闻

北京第一大厂翻盘路:2年前亏损近10亿,现在年入150亿

文/王丹&秋秋现在聊《无尽冬日》有多成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Sensor Tower最新的5月全球手游收入榜单中,《无尽冬日》升至第二位,仅次于《王者荣耀》;点点互动(下称点点)因此实现了约150亿元的年收入,成为全球收入前十的游戏厂商——放眼整个北京圈来看,2024年收入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估计也就点点一家。不止如此...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 天天要闻

谎称失踪的兵、假意谈判的日军:七七那天,谁在演?谁在拼?

1937年春天,日本作家野上弥生子在报纸上写下对和平的祈求。她希望这一年没有战争,哪怕洪水地震都行。但她的同胞们却越来越渴望打仗。到了夏天,日军开始在北平周边频繁闹事,为全面战争做准备。七月七日晚上,北平西南的卢沟桥突然响起枪炮声。日本军队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 天天要闻

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艺术呈现中国报人形象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 应妮)时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7日在京联合宣布,双方联袂打造的原创话剧《一张报纸的抗战》将于今年底搬上舞台,并在北京和香港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 天天要闻

荆汉运河一旦开通,对传统的长江航运将会有多大的影响呢?

荆汉运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专家团队提出来建设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专家团队为何要提出建设荆汉运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彻底解决长江中游地区的河道弯道太多的航运瓶颈问题,以提升我国第一大江河长江的运输效率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 天天要闻

“七七”事变88周年祭

#端午纳福#1937年7月7日,那个被血与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深深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之上。88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望,卢沟桥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尊石狮,都在静静诉说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七七”事变,不仅是全面抗战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 天天要闻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

新华社香港7月7日电 记者手记:夜泊维多利亚湾新华社记者黎云1942年的一个夜晚,一条小船从维多利亚湾悄然驶出。船上乘坐的,有国民党左派领袖何香凝、著名诗人柳亚子。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闻

跨越时空的历史回响:长沙医学院学子走进何叔衡故居

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红网时刻新闻7月7日讯(记者 任晔 实习生 周子怡 通讯员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同心振乡,同心燃梦”团队来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参观学习。团队参观何叔衡故居。走进何叔衡故居,团队成员们仿佛穿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 天天要闻

(抗战胜利80周年)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电 题:卢沟桥上,“90后”接棒“90后”抗战亲历者 作者 杜燕 周锦麒 烈日下,卢沟桥上,已不见那位戴着草帽、向世界各地游客讲述抗战历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着蓝色志愿者马甲的“90后”——郑然。 接过93岁爷爷郑福来的“历史接力棒”,郑然站在桥头,向过往游客讲述铭刻于古桥的抗战历史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