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6年,深陷水门事件的尼克松,接到了毛主席的二次访华邀请。
这次会晤可以说是宾主尽欢,临别之际,尼克松好奇地询问毛主席有什么特长。
毛主席莞尔一笑,简单的一个回答,却让尼克松弯腰致敬。
尼克松遭遇了什么风波?毛主席为何在此时对他发出邀请?毛主席究竟回答了什么?
水门风波,尼克松下台
在美国泼托马克河畔,有一座世界知名的建筑,“水门大厦”,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水门事件”,就发生在这里。
1972年,尼克松的总统任期即将结束,为了查探对手消息,打败对手顺利连任,他安排人在水门大厦装了窃听装置。
毫无疑问,此举是收益与风险并存,而不幸的是,尼克松的计划败露了。
1972年6月17日晚,美国民主党某工作人员在下班离开水门大厦后,回头时意外发现,关灯的办公室居然有光影晃动。
当时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遭了贼,于是他马上返回,找到保安要求搜查办公室。
这一搜就搜出来了5个带着手套的“可疑人物”,而带头的正是尼克松的手下干将,詹姆斯·麦科德。
第2天,此事就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尼克松也被迫提前结束休假,返回商量紧急对策。
一开始,尼克松准备把这件事情推给其他人,并多次当众强调“这件事里无白宫成员身影”。
可就在尼克松以为能将此事带过的时候,美国法院却又收到了多封揭露水门事件内幕的匿名信。
更致命的是,被捕的詹姆斯没能扛住压力,把白宫法律顾问迪安给招了出来。
此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迪安包揽所有罪行,这样尼克松等人还有机会。
可是这件事性质极其恶劣,法律量刑也很重,一度传闻要将迪安判刑40年。
危机关头,为了保全自身,迪安果断将尼克松招了出来,想要将功赎罪,只不过此举无异于把尼克松架在火上烤。
最后没办法,尼克松只能出面把此事认下,不过他强调此举是为了国家安全,也并非是他独创,早在罗斯福时代就有惯例了。
无论窃听是不是美国沿袭下来的传统,民众都不打算就此放过这件事。
于是很快又有民众爆出,尼克松自1971年开始就在办公办公室里安装窃听装置。
法院希望尼克松能够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拒不配合,甚至还要求罢免负责调查此事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
人们对尼克松的忍耐到达顶点,此案被移交给了司法部,众议院也准备弹劾总统。
实在没办法,尼克松于1974年8月8日晚,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当众辞去总统职务,而他也就此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辞职的总统。
辞职之后,尼克松心感落寞,可就在此时,令他没想到的是毛主席居然邀请他二度访华,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次邀请尼克松的用意
尼克松辞职的两个多月后,因为静脉炎住院,没想到竟意外接到了毛主席亲自打来的电话。
电话中,毛主席安慰了尼克松,并对他表达了充分认可,欢迎他随时前来中国。
尼克松倍感温暖,不过当时他大概以为毛主席只是客气客气而已。
却不想在1975年8月中旬,他居然再度接到了毛主席迫切的邀请,
“如果你的身体情况允许的话,我希望能尽早与你见一面。”
毛主席的真诚打动了尼克松,他最终决定二次访华。
不过当时他毕竟刚刚下台,如果立刻访华,难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于是他又等了一段时间。
在基辛格的斡旋下,1975年末福特访华不久,尼克松就再度来到了中国。
与时任总统福特相比,前任总统尼克松受到了更温暖的欢迎,而原因也很简单,他对待中国的态度远比福特友好。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时候,中美关系本已有破冰预兆。
可是在福特上台之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却相当缓慢,方向也十分“暧昧”,福特与苏联领导人伯格日涅夫的那次拥抱就是最好的证明。
1976年2月21日晚,尼克松乘坐专机抵达北京,华国锋等人亲自去欢迎。
虽然此时的尼克松已经不是总统了,但是毛主席依旧安排他下榻在18号国宾馆,一如4年前的那次来访。
其余方面的安排也大抵如此,甚至就连国宴上的10道菜都和当年一模一样。
尼克松再次大为感动,这也加强了他建设中美新关系的决心。
实际上,尼克松的这次访华是面临着不小的风险的,福特等人,其实并不希望尼克松在这个时期访华。
毕竟4年一度的换届又到了,尼克松这时候接受中国邀请,难免有些特殊意味。
不过彼时的尼克松只能算作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平民”,福特等人也不好限制他的自由,于是最终只能按捺不满,由着尼克松去做。
同样的,这次会晤也受到全球瞩目,许多报纸在中国向尼克松发出邀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大肆报道这个新闻。
当尼克松乘坐专机赶到中国的时候,更可以说是身上聚集了全世界的视线。
人们都想知道尼克松这次访华究竟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中美关系又会走向何方,而这些问题都极有可能在这次会晤中得到解决。
事实证明,这种猜测是正确的,尼克松的二次访华,彻底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
访华详细与提问
在国宴后的第2天,尼克松就去拜访了毛主席。
根据尼克松后来回忆所说,当时虽然毛主席的身体情况不是太好,但毛主席的思维依旧是非常清晰的,尼克松的所有话他都能听懂,且也有着交流的念头。
交谈尾声,尼克松向毛主席提出了一个问题,
“您觉得您有什么特长呢?”
听到这个问题后,毛主席不假思索地就开始回答,尼克松和翻译竭力听取,最终才隐约明白毛主席说的是5个字,
“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始终惦念着为人民服务的使命,这属实令人敬佩。
尼克松也被毛主席的顽强精神所折服,当场弯腰表达敬意。
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毛主席在助手的搀扶下站了起来,然后又推开秘书与尼克松告别。
这不禁让尼克松想起了他第1次访华的时候,毛主席的样子。
那时候的毛主席也生着病,尼克松到来的时候,他特意在卧室安排了一次见面。
刚刚得知见面地点时,尼克松还很不高兴,感觉自己受到了轻视。
可是基辛格却与他说,
“您不要觉得规格低了,因为毛主席是一个非常朴素的人。”
得到基辛格的提醒,尼克松果然回忆起,毛主席在衣服上都有着补丁。
如此简朴的领导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当罕见的,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反而透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尼克松格外尊敬。
在二次访华中,与毛主席碰完面后,尼克松并没有立即离开,反而和等人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6年2月29日,在中国桂林广州等地游览了一番的尼克松,乘坐专机离开了。
不到一周的时间里,14名中国问题专家就聚集在了美国俄亥俄州,他们的任务也很简单,那就是研究尼克松此次访华的意义。
他们对尼克松的行为表达了高度认可,英国伦敦大学期刊主编威尔逊更说道,
“我们相信,未来世界回忆尼克松时,率先想到的是对话工作,而不是水门事件。”
这也意味着在美国像尼克松一样,想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人也不在少数。
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下世界的主流,美国和中国走近所带来的收益,是远远大于漠视或者封锁的。
1976年的那次美国总统竞选,也证明了这一点。
竞选开始前,大家都以为福特会以大优势获胜,可他最终还是戏剧性地败给了民主党候选人卡特。
后来分析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这跟尼克松的那次访华有很大关系。
尼克松的二次访华,让人们意识到了福特对华态度的问题。
或许也正因如此,所以后来新任总统卡特上台后,充分认识到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一改之前福特的对华政策,走上了靠近中国的道路。
由此可见,毛主席邀请尼克松二度访华,绝对称得上外交史上的一次神来之笔。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终于发表了“建交公报”,也算是给尼克松访华画下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尼克松的触动
谈到中美两国和平建交,尼克松绝对是绕不开的“功臣”。
可现在回首,我们也不禁想问,1972年尼克松为什么突然选择访华呢?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从中美苏三个角度来看。
先说中国,虽然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了美国的封锁和苏联的撤援,经济上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但是在军事上我们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的。
别的不说,光是两弹一星就足以令中国立足于世界了,美国清晰看到了中国的实力增长,这才选择了转变态度。
再说苏联,上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空前紧张,苏联的高速发展让美国倍感威胁。
这时候中国的位置就非常微妙了,因为我国与苏联比邻,美国若能拉拢我们,这很有利于美国争霸。
所以说,哪怕是不能彻底拉拢中国,美国方面也想和中国改善关系,尼克松就是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才选择访华。
最后要说的就是美国自身了,这个国家虽然志在争霸,有很多的野心家,但也有很多眼光超前的发展家。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上面所提到的基辛格,他意识到未来和平与发展才是主流,中国的联合更有利于美国的发展,所以他一直在大力促成中美建交。
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之前,基辛格就已经来过中国数次了,尼克松之所以会被触动,选择访华,基辛格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在感谢基辛格之余,我们更该感谢那些努力建设国家的先辈。
正是因为有着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新中国才能逐渐实现伟大复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获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也有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打破他国封锁,刻苦钻研30年,隐姓埋名不回家。
黄旭华是伟大的,而我国先辈中,像他一样伟大的并不在少数。
当年邓稼先为了实现“核”的突破,带领105名科学家,义无反顾地投身戈壁滩。
由于研究核弹乃是绝密,所以他们都是跟家人保密的,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亦或者是枕边人都不能吐露分毫。
邓稼先在和妻子离别之前,是这么说的,
“我要调动工作,但是去哪、工作种类以及信箱号码都不能说。”
“我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但是如果这件事能就好,我死也值得。”
伟大的精神总是相通的,且极富有感染力,让人不自发的就萌生敬佩之心。
邓稼先的勇于献身、舍小为大如此;毛主席的舍生忘死,一心为人民服务亦如是。
莫说是亲眼见识过的尼克松了,就连后来听闻的我们,不也深深为之感动吗?
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继承先辈遗志,砥砺前行,让先辈的思想与精神继续发扬光辉,让中国愈发伟大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