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马国川提出的这一观点,二战后的世界局势在一定程度上似乎印证了这一现象,但要探寻其根本原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从经济体制角度来看,美国所倡导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自由竞争、私有制和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和个人有较大的自主性去追求经济利益。例如,美国本土的众多企业,像苹果公司,能够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凭借创新技术迅速崛起。它可以自由地进行研发投入、市场开拓,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和资本。而跟从美国的国家,如一些西欧国家在二战后接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援助后,融入了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它们能够利用美国的资本、技术和广阔的市场,发展自身的外向型经济。以德国为例,德国的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等在这种经济体系下迅速恢复并走向世界,通过与美国企业的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富裕。
相比之下,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快速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确实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在计划经济下,企业的生产计划由政府统一制定,缺乏市场灵活性。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进行创新和提高效率,因为生产指标是按照计划来完成,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例如苏联的重工业部门,虽然在国家计划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但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质量不高,而且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跟从苏联的国家,如东欧的一些国家,在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缺乏活力,企业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人民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高,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和贫困。
从科技创新的推动模式来看,美国有着一套完善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美国政府通过制定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如给予税收优惠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与企业紧密合作,使得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像硅谷的发展就是典型的例子,斯坦福大学等高校为周边的高科技企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企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诸如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改变世界的创新成果。跟从美国的国家能够在这种科技创新的辐射下,受益于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而苏联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国家的计划安排,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过程较为缓慢。这使得苏联及其跟随国家在新科技浪潮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影响了经济的长远发展。
从对外政策方面来看,美国在二战后建立起了广泛的盟友体系,通过经济援助、军事保护等手段,将众多国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盟友关系为相关国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吸引外资和开展国际贸易。例如日本,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能够将大量的资源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发展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苏联在冷战时期,与西方处于对抗状态,其跟随国家也被卷入这种对抗格局中。这使得它们面临着外部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压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发展空间,难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来发展经济。
然而,这种说法也并非绝对。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曾经跟从苏联的国家,在苏联解体后,通过自身的改革和探索,也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跟从美国的一些国家,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等问题。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跟从某个国家就能走向富裕或者贫穷,更重要的是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探索出一条独立自主、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道路。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成为常态。无论是曾经美国模式中的市场经济、科技创新模式,还是苏联模式中的某些计划经济时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经验,都可以为不同国家的发展提供参考。每个国家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出一条适合本国人民的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