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2025年03月29日13:12:12 历史 1952

寰瀛之内 在祁山兹域

据《晋书·志第四 地理上》记载:昔大禹观于浊河而受绿字,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天有七星,地有七表;天有四维,地有四渎。八纮之外,名为八极。地不足东南,天不足西北。八极之广,东西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南北二亿三万一千三百里。自地至天,半八极之数,自下亦如之。昔黄帝令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八步。史臣案,凡周天积百七万九百一十三里,径三十五万六千九百七十里。所谓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地有十二辰,王侯之所国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齐,在乎兹域。

一、大禹观于浊河、西汉水、天水、天河 治水在秦 瀛之内陇南

夏都阳城在陇川以南尧舜地, 秦襄公在岐丰以西建立秦国的礼县祁山以西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颖川.南阳,夏人之居也。”《水经·领水注》:“颖水自竭东运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

根据《史记·禹本纪》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贡雍州之地,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周武王都丰镐,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秦襄公在岐丰以西建立秦国。秦襄公将岐丰以东之地还周

《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曰:"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翼方。”社豫注:“唐虞及夏同都冀州。"大禹治水从陇南市礼县开始

根据《史记·禹本纪》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意思是说: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冀州:就在壶口,在梁山和岐山之间。这里有大片平原,一直到达秦岭的南麓。在治理好覃水和怀水后,他接着治理衡水和漳水。这一带是肥沃的白色土壤,田地属于中中等,即第五等。禹规定其赋税为上上等,即第一等,当然也有第二等的。凡此种种,因为地力情况很不相同。常水和卫水疏通以后,陆地交通也方便多了。这里的秦人称鸟夷(礼县是秦人故里)部落生产毛皮服装,这里的水通过仇池的夹石碣石,进入武都海。

冀州在什么地方?据《史记》记载:“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淦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意思是说: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历城即今西和县城)耕过田,在雷泽(仇池)打过鱼,在河水(河池水)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成县南山)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嘉陵江边)跑过买卖。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十年灭冀戎,置冀县。”冀州就是秦国设置最早的冀县,治所在地在天水市甘谷县南,管理着陇南市礼县大部分地方。“治梁及岐。”即甘肃陇南市、陕西汉中市古为梁州,岐:陕西省凤县为南岐州。岐或祁山(祁山,秦人西垂宫大堡子山),这里的“治”不是治理,而是设置,即“冀州”在梁山和岐山之间。“梁山,古人把西秦岭山峯叫梁、或梁山、大梁上。”“岐山即诸葛亮伐蜀六出祁山,西汉水就是发源西秦岭大梁上的嶓冢山,发源后从天水齐寿山(嶓冢山)流入礼县一直沿祁山流的。”古冀州就在西秦岭和祁山之间。舜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从冀州开始,我认为冀州就在天水市甘谷县南,陇南市礼县北,陇南是秦人发祥地,冀县也是武都海(雷泽)最北边,也是最高处。“壶口”据《三秦记》曰:“仇池县界,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仓洛二谷之间,常为水冲击,故下石而上土,形似复壶。”壶口正对冀州。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的祖先,是帝颛顼的后代子孙,名叫女修。女修织布时,燕子掉下卵,女修吞了,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娶少典的女儿,叫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跟随禹平治水土。事情成功后,帝舜赐给禹黑色玉圭。禹受赐说:“不是靠我就能成功,还多亏大费的帮助。”帝舜说:“费呀,是你赞助禹取得成功,我要赐你黑色旗旒。你的后世子孙将繁多兴旺。”因此把姚姓的美女赐给他为妻。大费拜受,帮助舜驯养鸟兽,鸟兽多被驯服,这就是柏翳。舜赐姓为赢氏。

大费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即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即费氏。费氏的玄孙叫费昌。其子孙有些住在中原,有些住在夷狄。费昌生当夏桀之时,脱离夏,投奔商,为汤驾车,而在鸣条打败桀。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他们长着鸟的身子却能说人话。帝太戊听说,便卜问是否可让中衍来驾车,卜的结果是吉,便召中衍来驾车并赐女为妻。从太戊以来,中衍的后代,世世辅佐殷国有功,所以赢姓中有不少显名于世,终于成为诸侯。

以上说明,大禹治水从礼县开始,还得到了礼县秦人祖先大费的帮助,大费治水有功,舜赐姓秦人为赢氏。秦人是燕子掉下卵,女修吞了,生下儿子大业。秦人长着鸟的身子却能说人话。后人称秦人“鸟夷”。秦人善养马鸟,生产毛皮服装。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蛇巫之山,上有人操柸而东向立。一曰龟山。意思是说:有一座蛇巫山,山上有人手拿杯子,面朝东而立。一说此山名叫龟山。

西和县汉源镇古时叫白石镇,旁边的山叫龟山,汉朝星陨于地成白石,状如龟,故名。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意思是说:西王母身子倚靠着桌几,头上戴着首饰,她的南面有三青鸟,专门负责给西王母取食。西王母住在昆仑山的北面。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有人曰大行伯,把戈。其东有犬封国。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意思是说:有个人名叫大行伯,手中拿着戈。大行伯所居之地的东边有个犬封国。贰负的尸体也在大行伯所居之地的东面。

据《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犬封国曰犬戎国,状如犬。有一女子,方跪进柸食。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意思是说:犬封国又叫犬戎国,该国之人的样貌与狗相像。这里有一位女子,正跪在地上,手捧一杯酒向丈夫进献食物。这里有一种带有斑纹的马,全身呈白色,有红色的鬃毛,眼睛像黄金一样闪闪发光,这种马名叫吉量,人只要骑过它就能寿达千岁。

据礼县县志记载:周宣王(秦庄公)与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周宣王及秦庄公时为西垂地。汉为嘉陵道及西县地。后魏分置兰仓县。西魏又改汉阳县,以在西汉水之阳得名。又设潭水县。隋改长道县。宋置大潭县。潭水与大潭之名,均以县境有湖潭之水而得名。

以上说明:礼县位于海的西北角以东的地方。在昆仑山的北面,这里有犬封国又叫犬戎国,秦人就住在“西犬丘”,秦人非子能养马,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非子居住在犬丘,喜爱马和其他牲口,并善于饲养繁殖。犬丘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周孝王,孝王召见非子,让他在汧(qiān,千)水、渭水之间管理马匹。马匹大量繁殖。孝王想让非子做大骆的继承人。申侯的女儿是大骆的妻子,生了儿子成(封地就是成县),成做了继承人。申侯就对孝王说:“从前我的祖先是郦山那儿的女儿,她做了西戎族仲衍的曾孙胥轩的妻子,生了中潏,因为与周相亲而归附周朝,守卫西部边境,西部边境因此和睦太平。现在我又把女儿嫁给大骆为妻,生下成作继承人。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这样,您才得以称王。希望您考虑一下吧。”于是孝王说:“从前伯翳为舜帝掌管牲畜,牲畜繁殖很多,所以获得土地的封赐,受赐姓嬴。现在他的后代也给我驯养繁殖马匹,我也分给他土地做附属国吧。”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但也不废除申侯女儿生的儿子做大骆的继承人,以此来与西戎和好。

陇南有雷泽、仇池、武都海。据《史记》伏羲生于仇池,长于成纪.仇池山就是陇南市西和县大桥乡的仇池山。据《太平御览》引《遁甲严山图》载:“仇夷山,四绝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陇南市西和县有仇池山。仇池山现有伏羲出生的伏羲崖,出生的崖洞,还有伏羲母亲华胥氏踩过的脚印,有伏羲神庙。据传,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华胥国因和神母名相忌讳,华胥国更名华阳国。陇南市古时是海洋,今陇南礼县盐关镇古时为卤水县,有盐井,产井盐,可证古为海底。武都海史称天池大泽,公元前111年,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置武都郡,治武都县。何谓武都:说者谓天池大泽在县之西,故谓之都。现在陇南市境内过去称武都海、仇池、河池的,就是雷泽。天池大泽的存在,使得先秦以至西汉初年的古汉水上游河道具有航运之便利

二、夏、周、秦都西邑犬丘就是礼县祁山

另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武王克殷,求太怕.仲雍之后,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太平寰宇记》载:虢县,南四十里。旧四乡,今六乡。古虢国之地,即周文王弟虢叔所是,曰西虢。按《礼记注》云:“虢,或谓郭,在武都南一百里,有虢叔城是也。”又按《地理志》云:“虢,汉并于雍。”今虢县,后魏立为武都郡。西魏时,武都郡治洛邑县,即原虢县。

《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元年,伐彭戏氏,至于华山下,居平阳封宫。三年,诛三父等而夷三族,以其杀出子也。郑高渠眯杀其君昭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①。十一年,初县杜、郑。灭小虢。

据《史记·夏本纪》的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意思是说:黄帝生了骆明,骆明生了白马,白马就是鲧。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以广汉西部白马氐羌人居住地置武都郡(陇南市的前身)。

《尹至》记载的更加详细: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

这个西邑夏其实就是夏朝的都城,春秋时期称为“西邑夏”,那么商朝人又是怎么称呼夏朝的呢?

清华大学教授推测,“西邑”可能是夏朝的代称,而不是直接说夏朝。在甲骨文上面同样提到了一个叫“西邑”的地方。

如:贞,于西邑。贞:燎于西邑。

近现代的一部分考考古学家认为古人在地名上的记载都是直接了当,他们认为西邑可能只是西边的某一个地方,从未想过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夏朝。

秦公簋,1917年出土于甘肃省礼县红河乡西垂宗庙遗址王家东台的一个青铜器窖藏,1959年由故宫博物院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铭文内容记载秦国建都华夏,已历十二代,威名远震;秦襄公继承其祖先功德,抚育万民,武士文臣,人才济济,使自己永保有四方,乃作此器以为颂。铭文: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三代之前舜帝在圭山赐大禹玄圭!赐伯益赢姓!将帝害高辛氏之子契“封于商,赐子姓”,始有圭戎、圭尽县、上邦。玄圭是伏羲文化的圣器!!子曰“石纽,西夷人也” 《 十道录 》 说:“石纽是秦州地名‘ · 。姜、姬、尹、狄、禹、桂、萃、辛、权、赢、秦、李、赵、庄、龙、皮,双,壤驰、上官等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基础姓氏都源自陇南,

礼县、西和县秦朝称西县。“西县”的“西”字,《说文》言其是“鸟在巢上,象形”。为什么“鸟在巢上”为“西”呢?因为秦人本为少昊氏后裔,以鸟为图腾,从很早的时候他们就从今山东迁至最西的朱圉山(在甘肃省甘谷县南部,与礼县接壤)。后从朱圉山沿茅谷(即古代神话中所说昧谷、蒙谷)向南,到汉水上游(西汉水、东汉水本为一条水,到汉代才因地震而上游部分在峪阳南流,形成两条水),因而也名其地为“西”。文献记载秦代已有“西县”之名,则形成应在此前更早的时期。所以,“西”就是日落之处。《太平御览》卷三引《淮南子》,说:

日入崦嵫,经细柳,入虞泉之池,曙于蒙谷之浦。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

这段话见于《淮南子·天文》,唯于“日入”下夺“崦嵫,经细柳,入”六字。而两书中“曙于蒙谷之浦”一句中“曙”当是“暗”字之误。(如作“曙”,则应为“曙于旸谷之浦”,才能与本段开头“日出于旸谷”相一致)这段文字虽带有神话的色彩,但其中提到的一些地名,也应同先民对太阳运行的认识,同部族测日的活动有关。《淮南子》言“日入崦嵫”;屈原《离骚》中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下有蒙水,水中有虞泉。”《山海经·西山经》言鸟鼠同穴山之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新编《辞源》说:“崦嵫,山名,在甘肃省天水县西,古代神话说是日入之处。”《尚书·尧典》‘分命和仲宅西。’郑玄注:‘西者,陇西之西,今人谓之兑山。’”《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西县”下引郑玄此注作“今谓之八充山”,盖“八充”为“嶓冢”之音转。“兑”乃是“八充”二字之误。又《尧典》原文作“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伪《孔传》:“昧,冥也。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十道志》言:“昧谷,在秦州西南,亦谓之兑山,亦曰崦嵫”。我们想,崦嵫并不在华夏最西部,据《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昆仑、敦煌一带以至更西之地已在春秋以前人知识范围之内,怎么反倒以在今甘肃南部天水、礼县一带之山为“日所入山”?因为这是秦文化的遗留。秦人长期居于西垂(后之西邑、西县)地,而以其以西之山为日落之山,传于口耳之间,书于史籍、文献,以后遂融入中原文化,成神话之一部分。所谓“昧谷”、“蒙谷”,即礼县东部的峁谷、峁水(文献中或作茅谷,今作“冒水河”,“昧”、“蒙”、“茅”、“峁”、“冒”皆一音之转)。其水发源于朱圉山东南,秦人正是沿着这条水到了西汉水上游众水交汇之地的“西垂”的。

三、寰瀛之内 在祁山兹域

据《晋书·志第四 地理上》记载:昔大禹观于浊河而受绿字,寰瀛之内可得而言也。或因生得姓,因功命土,祁、酉、燕、齐,在乎兹域。

甘肃省礼县祁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

诸葛亮六出祁山

祁山是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因诸葛亮伐魏“六出祁山”而得名。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汉时于山上筑城,南临西汉水十分险固。

三国时期的祁山位于魏蜀两国交界处,祁山上有诸葛亮故垒(今祁山堡)、民户万余家,山势秀险、崎峻,自古以来,祁山是兵家必争之地。

基本介绍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 折不挠、鞠躬尽瘁[cuì]的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

祁山景观

南宋绍 熙2年(1191)4月,无疾而化,留偈([jì] 即佛经中的唱词)。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人文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 礼县城25公里。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前后三院,为歇山式建筑。正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后殿祀关羽,最后为起佛殿院。门外有照壁、戏台,为建国前后重建或改建。尚存历代名人书写匾额多面,楹联5副,碑石20余通,对诸葛亮毕生事迹和功迹概述甚详,字迹劲秀,古趣盎然。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祁山堡远景

武侯祠

武侯祠距礼县县城25公里,塑有诸葛武侯神像,名人题写的匾额条幅气势恢宏,警句炙口,书艺精道。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管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以武侯祠为中心,四周尚有点将台、藏兵湾、九寨、上马石、小祁山、卤城盐井、西县、木门道、铁笼山等十余处古遗址,可供人们参观游览。祁山已成了丝绸古道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历史事件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于成都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后,进入汉中设临时丞相府。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四月,亲率主力首次北伐(一出祁山),陇右的天水等三郡降蜀。由于先锋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亮只得拨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是年冬,诸葛又率大军二次北伐,出散关(宝鸡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后因粮草不济而退兵。建兴七年(公元229年)三次北伐,亮派陈式占领了魏之武都(今成县),阴平(今文县)二郡,亮本人曾到达建威城(今西和县城附近,距祁山仅20公里)。建兴八年(公元230年)四次北伐,诸葛亮派魏延西入羌中(今天水、陇南一带),郭淮截阻魏延于祁山一带,被延击败。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麦积区)。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郃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亲率十万大军从汉中乐城(今城固县北)出发,进行了最后一次北伐,杀出斜谷口,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东南),始以流马运送粮草,八月卒于军中。六役中,诸葛亮北伐直接出祁山两次,间接出祁山二次,(一次是亮到祁山南的建威(今西和),一次是魏延与郭淮战于祁山一带),还有两次未经祁山,总称“六出”,是泛指其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而已。

祁山中部峰顶,三国时有城,极为严固,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名祁山堡,距礼县城25公里,。祁山武侯祠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文官机构。祁山武侯祠已对外开放,慕名旅游者络绎不绝。

位于陇南地区礼县城东23公里的祁山乡,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统师三军,挥师北上进攻曹魏的营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

南北朝时期,为纪念诸葛亮,在堡内建有武侯祠,历有修复。现存武侯祠殿宇为三间硬山顶神厅,后连接三间悬山顶大殿,内塑高大的孔明像,手执羽扇,端坐正视。祠堂左右有月门可入关羽殿院,院后为起佛殿院。祁山堡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四、《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记载的祁山、西汉水

漾水出陇西氏道县.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常璩《华阳国志》曰:汉水有二源,东源出武都氐道县漾山,为漾水。《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冢山,会白水,径葭萌入汉。始源曰沔。按沔水出东狼谷,径沮县入汉。《汉中记》曰:.冢以东,水皆东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冢为分水岭。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刘澄之云:有水从阿阳县,南至梓潼、汉寿,入大穴,暗通冈山。郭景纯亦言是矣。冈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泽而流,与汉合。庾仲雍又言,汉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故诸言汉者,多言西汉水至葭萌人汉。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经》云漾水出氐道县东至沮县为汉水,东南至广魏白水。诊其沿注,似与三说相符,而未极西汉之源矣。然东西两川,俱受沔、汉之名者,义或在兹矣。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冢山。阚骃云:汉或为漾。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又言,陇西西县.冢山,在西,西汉水所出,南入广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东至武都入汉。许慎、吕忱并言,漾水出陇西豲道,东至武都为汉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诸川,无水南入,疑出豲道之为谬矣。又云:汉,漾也,东为沧浪水。《山海经》曰:.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江。然东西两川,俱出.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犹蒙耳。而常璩专为漾山漾水,当是作者附而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经》,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而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穆天子传》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洋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之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从高祖北巡,狄人犹有此献。虽古今世殊,而所贡不异。然川流隐伏,卒难详照,地理潜闷,变通无方,复不可全言阚氏之非也。虽津流派别,枝渠势悬,原始要终,潜流或一,故俱受汉、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县.家山,西汉水所导也,然微涓细注,若通幂历,津注而已。西流与马池水合,水出上邦西南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流,左得兰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铁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并出南山,扬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黄花谷水,咸出北山,飞波南入西汉水,又西南,资水注之。水北出资川,导源四壑,南至资峡,总为一水,出峡西南流,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得峡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峡石口,合为一渎,东南流,屈而南注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合杨廉川水,水出西谷,众川泻流,合成一川。东南流,径西县故城北。秦庄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与其先大骆犬丘之地,为西垂大夫,亦西垂宫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阳,窦融等悉会。天水震动,隗嚣将妻子奔西城,从杨广。广死,嚣愁穷城守,时颍川贼起,车驾东归,留吴汉、岑彭围嚣。岑等壅西谷水,以缣幔盛土为堤,灌城,城未没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数丈涌出,故城不坏。王元请蜀救至,汉等退还上邦。但广、廉字相状,后人因以人名名之,故习讹为杨廉也,置杨廉县焉。又东南流,右会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东北流,径戎丘城甫。吴汉之围西城,王捷登城,向汉军曰: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无二心,愿诸将亟罢,请自杀以明之。遂刎颈而死。又东北流,注西谷水,乱流东南,入于西汉水。西汉水又西南,径始昌峡,《晋书地道记》曰:天水始昌县,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峡。西汉水又西南,径宕备戍南,左则宕备水自东南,西北注之。右则盐官水南入焉。水北有盐官,在.冢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

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其水东南径宕备戍西,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穷溪,北注汉水。又西南,兰皋水出西北五交谷,东南历祁山军,东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南,径祁山军南,鸡水南出鸡谷,北径水南县西,北流注于汉。汉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导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东南,二源合注。东径建威城南,又东与兰坑水会,水出西南近溪,东北径兰坑城西,东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径兰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其水又东合错水,水出错水戍东南,而东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有雉尾谷水,又东北,有大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并出东溪,扬波西注。又北,左会胡谷水,水西出胡谷,东径金盘、历城二军北,军在水南层山上。其水又东注建安水。建安水又东北,径塞峡。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难当将妻子北奔,安西参军鲁尚期追出塞峡,即是峡矣。左山侧有石穴洞,人言潜通下辨,所未详也。其水出峡西北流,注汉水。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径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在上邦西南二百四十里。《开山图》曰:汉阳西南有祁山,溪径逶迤,山高岩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矣。汉水又西南,与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东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径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垅低昂,亘山被阜。古谚云:南蚜北蚜,万有余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汉水西南径武植戍南。武植戌水发北山,二源奇发,合于安民戍南,又南径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于汉水。汉水又西南,径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径其戍,西南入汉水。汉水又西径兰仓城南,又南,右会两溪,俱出西山,东流注于汉水。

祁山是秦岭的余脉。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东至卤城,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祁山海拔237米,是礼县境内最高峰。阊江河水从西面绕城而过,宛若一条银色的玉带。它的下游几里地,有一个地方,崖石对峙,流急滩险,名叫“阊门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五、秦人西垂宫---祁山

众所周知,陕西乃秦国故地。然而,陕西是秦人的发祥地但并非起源地,最初的秦人到底立国何处,学术界争论不休。上世纪90年代初,因大堡子山盗墓猖獗,文物大量流失才引起学界和警方的重视,根据追缴的文物以及各种线索,所有证据都指向甘肃东部一个不起眼的穷乡僻壤-陇南市礼县。至此,国人苦苦找寻了几百年的秦国西垂故地终现于世。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街景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街景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街景

秦人以玄鸟为图腾乃商人后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本居东海之滨。因周初参与了三监叛乱,作为惩罚被周天子将为奴隶,举族迁徙到甘肃东部为王室养马。周孝王时期,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升为附庸。

两周之际,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洛邑,获岐山(祁山)以西之地封诸侯。岐山(祁山)以东之地还周,于礼县西汉水腹地建起了自己的国家。天子给于秦人的封地乃是空头支票-岐丰之地(西周王畿)尚在犬戎手中,秦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开启了励志之路。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秦人从甘肃进入陕西,一路东进,穆公时拓地千里独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春秋后期,经历四代乱政,被魏国压制在河西之地百年不得喘气。至孝公(嬴渠梁)时,商鞅变法大成,一跃成为顶级强国。后历经惠文王(嬴驷)、武王(嬴荡)、昭襄王(嬴稷)、孝文王(嬴柱)、庄襄王(嬴异人),直至秦王政(嬴姓赵氏),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天下一统,惟有大秦。

礼县秦文化博物馆是集中展示秦人早期历史的文化殿堂。在这里,做工精美、想象丰富、极具艺术气息的青铜器,无一不昭示着秦人灿烂的文化。秦人并非中原诸侯眼中落后愚昧的夷狄,礼县出土的青铜器不断刷新我们对秦人早期历史的认知。我们所熟知的历史并非就是真的历史,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春秋笔法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官修史书从来都是为政治服务。对秦人,需要再认识。

蟠虺纹车型器(历经3000年仍能行走的四轮小车)和秦公镈(秦公大墓身份的直接证据)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绝对不能错过。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秦人广场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秦人广场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秦公镈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秦公镈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秦公镈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秦公镈铭文细节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蟠虺纹车型器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蟠虺纹车型器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来礼县,别忘了品尝特色小吃-礼县面皮鸡汤碎面,味道很赞。礼县面皮和汉中热米皮截然不同,面粉蒸就(加碱),口感劲道,风味独特,尤其用于蒸煮的超大号平底锅让人过目难忘。礼县夜市黎记面皮,五星推荐。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夜景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面皮的神器-超大号平底锅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面皮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面皮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礼县面皮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一张面皮可以做两碗

下一站,我们去往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遗址。

Chapter 3 大堡子山-秦人霸业的起点

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县城以北14公里,正是文献中语焉不详令古今学者苦苦寻找的西犬丘(西垂)之地,因盗墓揭开了尘封的历史。国道247可以直接开到陵园边上,爬上一段土坡就来到祭祀坑和宫殿遗址区域。大堡子山见证了秦人筚路蓝缕初创基业的历程,为秦国后来的强盛和统一奠定了基础。秦人共有四大陵区,除了雍城陵区(陕西凤翔)、芷阳陵区(西安临潼,葬有昭襄王、宣太后芈八子等)秦始皇陵外,大堡子山西垂陵区是秦始皇先祖的长眠之地,可以说是秦人统一中国的起点。最初的几代秦公都在与犬戎的斗争中战死沙场,均埋葬在大堡子山。只是由于盗墓严重,现在还无法确定大堡子山秦公的具体身份,留待学者继续努力。

秦人因叛乱成为养马的家奴,在风雨飘摇之际艰难立国,从大堡子山到汧渭之会(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从汧渭之会平阳(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从平阳雍都(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从雍都泾阳(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从泾阳栎阳(西安市阎良区),从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以东,地跨咸阳、西安),毋忘东出的意志传承500多年而不衰,这是何等的奇迹。同时,大堡子山也是祁山的西端起点,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路线就在大堡子山东边不远处。

大堡子山居高临下,脚下是西汉水谷地(礼县县城)。河谷平原可以生产粮食繁衍人口,大堡子山凭险据守是宫殿(政治中枢)和墓葬区,这对于立国于戎狄之地的秦人而言,兼顾了军事防御和农业生产双重需要。古人的智慧可见一斑。同时,从大堡子山遗址看,早期西犬丘规模并不大,说明秦人时刻准备搬迁(秦人迁都十分频繁一路东进),其昭然的野心暴露无遗。

登上大堡子山,秋风拂过脸庞,看着眼前的祭祀坑,触目之间皆是苍凉贫瘠的黄土地,俯瞰脚下蜿蜒流过的西汉水,瞬间理解了诗经《秦风·无衣》袍泽的深意。那不是诘屈聱牙的晦涩诗句,而是秦人不屈的战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247国道直接开到陵区边上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墓葬区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从大堡子山俯瞰西汉水河谷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西汉水河谷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西汉水河谷中的城镇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正前方是礼县县城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换个角度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居高临下,军事优势明显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247国道翻越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247国道礼县方向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不同角度的大堡子山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脚下是西汉水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堡子山下蜿蜒流淌的西汉水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Chapter 4 祁山堡-诸葛丞相六出祁山的前敌指挥部

提起祁山,往往会和岐山混淆。岐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和眉县一带,系秦岭山脉的一支,为周王朝的发祥地,有凤鸣岐山的典故,是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西岐所在地,岐山脚下就是著名的周原,先周的都城。祁山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西汉水北侧,西起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约50华里。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陇蜀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战略位置示意图

祁山堡为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坐落在西汉水北岸,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营堡只西南有门可入城堡,再沿盘折小径,迂回曲转上至山巅。山上平地三千平方米,其下悬崖绝壁,峭峙孤险。此地进可攻天水,退可回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时,于此处屯兵设立前敌指挥部。现在祁山堡上建有武侯祠,香火十分鼎盛。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西汉水边的祁山堡,孤峰独立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远望祁山堡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大门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从祁山堡俯瞰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周边地形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周边地形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周边地形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周边地形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武侯祠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武侯祠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大禹治水在陇南(五十三) - 天天要闻

祁山堡距离大堡子山11公里,可谓近在迟尺。诸葛亮和秦人先祖不约而同选择了几乎相同的地方,是巧合还是英雄所见略同?

祁山堡周边全是苹果树,国庆期间正值丰收的季节,漫山遍野的苹果香,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犒劳了味蕾,可谓一举两得。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孙权太菜了么? - 天天要闻

张辽威震逍遥津,是孙权太菜了么?

在波谲云诡的三国历史中,逍遥津之战宛如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张辽率少量兵力大破孙权十万大军,威名瞬间传遍江东。然而,孙权在这场战役中的失利,绝不能简单地扣上“能力不足”的帽子。
遵化义王庄:馒头山下的历史与传说 - 天天要闻

遵化义王庄:馒头山下的历史与传说

作者:王亭贯在遵化地北头镇的群山环抱中,义王庄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冀东平原与燕山余脉的交界处。这座始建于明朝的村庄,因王氏家族“正直讲义气”的家风得名,历经六百年风雨,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犯贪污罪、洗钱罪、诈骗罪、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80后干部杨永被判20年 - 天天要闻

犯贪污罪、洗钱罪、诈骗罪、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80后干部杨永被判20年

4月2日,“廉洁四川”发布案例《以案为镜丨骗取公款投资“翻盘” 终陷“败局”》,详情如下:【案卷】杨永,男,汉族,1982年6月生,四川简阳人,2002年7月参加工作,200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简阳市原雷家乡人民政府,简阳市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农业农村科工作。2022年1月,杨永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简阳市纪委...
河南西峡:清明时节祭英烈 薪火相传育新人 - 天天要闻

河南西峡:清明时节祭英烈 薪火相传育新人

“芳草萋萋春风暖,鸟语声声花正妍。追忆往昔悼英魂,培育新人薪火传。”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赓续红色血脉,3月31日上午,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第一初中以“追寻先烈足迹 勇担时代使命”为主题,组织师生代表前往西峡县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上午8时,师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齐列队来到烈士陵园。他们展开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