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安,湖南岳阳市湘阴县人,1928年4月,任红4军31团副团长兼1营营长,率部参加扼守七圾岭、攻打龙源口、围困永新城等战斗,指挥了黄洋界保卫战。11月,率部迎接由彭老总等率领的红五军上井冈山,后在作战中负重伤,转移到湘阴养伤。
1930年6月,陈毅安伤愈后重返战场,任红八军第一纵队纵队长兼任长沙战役前敌总指挥,配合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同年8月7日,陈毅安在掩护军团机关转移时,不幸腰中四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
陈毅安牺牲时新婚不久,妻子怀有身孕,后产下一子,叫陈晃明。作为陈毅安的老上级,彭老总对烈士遗孀和遗孤非常照顾。
1954年,陈晃明母亲由湖南调到北京工作。在一个冬日的早晨,彭老总派他的秘书到陈晃明家里,邀请陈晃明和母亲同去他在中南海的住所做客。汽车径直开到了彭老总的住所门口。他们一下车,就见到彭老总和夫人浦安修走上前来迎接。
彭老总身着青色呢子中山服,脚上穿一双老式棉鞋,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特别是他带着夫人主动出来迎接,让陈晃明和母亲很是感动。随后陈晃明就陪母亲到了客厅。母亲和彭老总聊了一些关于陈毅安的事。
不知不觉已近中午,陈晃明母亲起身感谢彭老总对自己一家一直以来的关心照顾,然后打算回家,然而彭老总却执意留他们吃饭。中午的饭菜很简单,朴素得出乎陈晃明和母亲意料。彭老总说,这是从食堂打来的大锅饭,没有开小灶。
饭后,彭老总和陈晃明母亲说了很多当年和陈毅安一起打仗的事情。陈晃明因为对这段历史知之不多,且急于深入地了解自己父亲是什么样的人,都一一用笔记了下来。离开的时候,彭老总又亲自出来送他们,还邀他们经常去他那里做客。
1959年庐山会议后,彭老总从中南海移居北京西郊挂甲屯吴家花园。由于脱离了工作岗位,加之与外界隔离,那段时间彭老总一直赋闲在家,看望他最多的就是曾经与他出生入死的烈士的后代。尤其是在1959年以后,陈晃明和家人基本上是每月去一次。
他们刚开始到彭老总家里时,警卫和工作人员询问得很详细,还打电话到陈晃明单位进行核实,后来走动得频繁了,问得就少了些,只是在门口做个登记。
每当陈晃明和家人到彭老总家,都会给他寂寞的小院带来欢笑。一般陈晃明他们都是上午去,然后在彭老总家吃了午饭和晚饭才离开,走的时候彭老总都亲自打着手电筒把他们送到公交车站。
那个年月各家都很穷,能吃上一顿带荤腥的饱饭就跟过年似的。时间长了,炊事员就有些犯难,因为本来只是保障彭老总一个人吃饭,但陈晃明他们这些“穷亲戚”经常去蹭饭,伙食费已经超出了标准。
所以,每当陈晃明他们到彭老总家的前一天,他就开始忙活,烧锅炉准备洗澡水,自掏腰包买菜买肉,亲自下厨做饭菜,然后把自己下厨做的家常菜和保障他的“首长菜”一起摆上桌,招呼大家围坐在一起吃。
配发给彭老总的水果他自己基本不吃,他都按照水果个头大小平均分成几份,统统送给陈晃明他们。有次他夫人浦安修心疼他,就背着他从均分给各家的水果堆里悄悄地在每份中留下两个。
彭老总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党性原则,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始终保持着劳动人民本色。在吴家花园那段时间,彭老总经常和身边警卫人员一起开荒种地,自己种菜腌菜。他说自己原本就是农民子弟,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他对当时亩产万斤的说法怎么也不相信,就亲自丈量平整了一分地,从播种、施肥、收割每一步都坚持精耕细作,还不时请教村里农民,结果一年下来一分地才打了90斤粮食,为此他将此事报告给了中央。
彭老总与村里人关系处得也很好,哪家有个“红白事”,他都欣然前往为其主持,哪家孩子上学了,他都花钱给买个书包。为了让挂甲屯村民用上电灯,他自己特意预支了几个月的工资,花了1500多元钱给村里拉了一条电线,装上电灯。
好几次陈晃明去彭老总家,都看见他和村里的农民们坐在一起聊家常,那些农民都像是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穿着系红绳的“缅裆裤”,浑身沾满了泥土,闲聊过程中还不时地把烟袋锅往鞋底上磕磕,连陈晃明他们这些晚辈看着都有些不习惯,但彭老总从来都不在意这些,和农民们处得像亲兄弟一样。
彭老总非常喜欢陈晃明的儿子陈正烈,一直与他以“老同志”“小同志”相称。彭老总的书架里放着一对木雕书架,是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大将赠给他的,彭老总很是珍惜,始终留在身边。
小家伙第一次到彭老总家里就喜欢上它,此后经常拿这对书架玩耍,彭老总每次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回原位。一直到彭老总调到成都担任“三线”副总指挥走之前,才叮嘱警卫参谋把这对书架作为礼物送给陈正烈,勉励他好好读书,长大多为国家做贡献。陈晃明家始终保存着这份珍贵的礼物,作为对彭老总深厚感情的寄托。
彭老总知道“小同志”嘴馋,就让警卫参谋景希珍骑着摩托车从海淀菜市场花5角钱买来两斤小黄鱼,自己烧火热油炸小鱼。小家伙一闻到鱼腥味就跑过去,围在锅台边眼巴巴地瞅着黄灿灿的小鱼。
彭老总就把刚炸好的一条小鱼递给他,小家伙也不怕烫一股脑全塞进嘴里,伸出手便要,彭老总又递给他一条,一条小鱼还没下肚伸手还想要。彭老总挥了挥手笑着说:“让你这个‘小同志’尝尝生熟,喂饱你这个小馋虫大家就没得吃了,等开饭大家一起吃吧。”
每次看到陈晃明他们这些烈士子弟狼吞虎咽的吃相,彭老总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眼睛里总闪烁着欣慰的目光。
从平江起义上井冈到横刀立马走长征,从血雨腥风战太行到纵横驰骋大西北,从保家卫国赴朝鲜到庐山会上进忠言,一路挥斥方遒、披坚执锐、过关斩将,彭老总身边牺牲倒下的战友不计其数,如今他竭尽所能地照顾这些烈士子弟,从内心来说也是一种安慰。
陈晃明最后一次见彭老总,是1965年的深秋,那时中央已决定派他到西南去领导“三线”建设。彭老总让警卫参谋景希珍将所有的旧报纸卖掉,所得40元全部拿来请客,那天陈晃明和爱人有幸去给他老人家送行,表达了自己一家对他的祝贺。
文革开始后,陈晃明一家无从打听到彭老总的消息,直到1973年才从彭老总侄女彭梅魁处得知他的近况。陈晃明母亲便隔一段时间攒点钱,让陈正烈买一些牛肉辣酱、果汁和茶叶,然后托彭梅魁、彭钢捎给彭老总。
1974年11月29日,彭老总不幸离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陈晃明一架没法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母亲带着他们一家人,在他逝世的301医院门前马路上徘徊良久,最后找了一处离停放他遗体最近的地方默哀。
陈晃明每次回忆起与彭老总的点点滴滴,眼前就会重现老人家和蔼而又伟岸的形象,仿佛就在昨日。让他欣慰的是儿子陈正烈,这个彭老总最为喜欢的“小同志”走上了和他父辈一样的道路,从一名小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将军,正在尽心竭力地为党和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也算是告慰彭老总的在天之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