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2021年11月03日18:34:07 历史 1009

屋外,一棵老树早已死去,孑孓的枯枝成了荒漠里唯一的向标,野草也早已干枯,炽热的日头下,连只苍蝇也见不到。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屋内,色彩斑斓的墙纸从墙壁上剥落,外墙在风沙侵蚀下露出裸露的“骨架”。卧室门掉了半边,在风的威力下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似乎随时都可能倒下。

昔日满溢烟火气的房间内,滚滚的黄沙几乎已经湮没到了房顶……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太阳炙烤下空无一人

荒凉、衰败已经成为这座被遗弃的“鬼城”的代名词,然而谁又能想到,这座即将被湮没的非洲南部的城镇,曾经繁盛至极,是世界知名的钻石生产基地,创造了数以亿计的财富,见证了一个个富豪的“诞生”。

这里是纳米比亚的“鬼城”克尔曼斯克,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被尘封的历史。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1908年的一天晚上,一位纳米比亚铁路工人正在铲铁轨,朦胧的夜色下,他突然发现一些石头隐隐发出淡淡的光,于是他将自己的这一发现告诉了雇主。没多久,那些特殊石头的身份得到确认,它们蕴藏着丰富的钻石资源。

但可惜的是,发现钻石的小伙子一分钱的奖励都没有得到,或许这就是资本的罪恶吧。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消息很快便传播开来,大批探矿者涌入,贪婪地挖掘着能让他们一夜暴富的宝贝:钻石。

小镇也因此声名鹊起,迅速崛起。据统计,当时小镇每年的钻石产量高达100万克拉,占世界钻石总产量的11.7%。

在贫瘠的非洲沙漠地区,克尔曼斯克仿佛成了一口“奢侈之井”,源源不断的财富从里面冒出来,欲望由此滋生。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于是,人们用铁轨运来了水,开起了面包店、邮局、歌剧院,甚至冰场……夜夜笙歌的人们沉浸在暴富的疯狂里。

但一场惨烈的灾难也随着统治者膨胀的欲望降临到当地百姓身上。

当时的纳米比亚是德国在非洲西南部的殖民地之一,为吞占更大的财富控制权,统治者开始划定采矿区,将土地原住民从中驱离。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为了生存,流离失所的部落居民不得不受雇为钻石矿的劳工,夜以继日地卖命挖矿,却常常吃不饱,并被迫住在狭小的、类似军营的临时帐篷里。

此外,还禁止普通民众进入矿区,违抗者便会遭到严酷镇压。

殖民统治者的暴行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他们开始反抗,但反抗带来的更加凶残的报复,一场非洲土著居民大屠杀由此拉开序幕,据统计,共有6万多名土著居民死于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中。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昼夜不停地疯狂开采,当地的钻石矿资源很快便耗竭殆尽。1928年,南非南部更大的“钻石田”被发现,预示着这座沾染着土著百姓鲜血的小镇即将结束它光鲜又悲剧的使命。

镇上的人们成群结队地离开,放弃了昔日的家园,奔向另一个能满足他们疯狂暴富的梦想之地。

时间转眼到了1956年,克尔曼斯克彻底沦为了荒漠中一抹凄凉的掠影,人迹全无。沙丘翻越过条条铁轨,冲破了已经沦为“鬼城”的克尔曼斯克的大门。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重生,意味着死亡

2002年,一家当地的私营旅游公司看到了商机,拿到了克尔曼斯克的特许经营权,大量的游客涌进这个昔日的钻石之城,漫漫黄沙覆盖的废墟仿佛重新回到了过去人声鼎沸的时光。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倒塌的墙壁,破损的窗户,朽烂了的抽屉……尘封的记忆被打开,过去的物事再次启封。

人是念旧的,几千年来总是对那些破碎的城市或倒塌埋没的建筑物情有独钟,仿佛站在荒废的鬼城前来一次“废墟凝视”,就能拼凑起过去鲜活的回忆。

探访荒弃的鬼城,6万多土著被屠杀,血染的钻石之城将被流沙湮没 - 天天要闻

但我们太过于傲慢,低估了时间的力量。

人生短短几十年,而风和沙是永恒的,它们终将替代人类重新占领这个本就属于大自然的土地。

克尔曼斯克,也将永远成为历史,成为一代人的带着鲜血的记忆。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 天天要闻

巷道里的 “中国脊梁”,原来是他!

近日一段贵州榕江抢险一线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泪目这个背影被称为巷道里的“中国脊梁”这名只留下背影的战士被找到了!他叫马东升是武警贵州总队的一名战士7月1日武警贵州总队官兵深入贵州榕江县城的小区、巷道清淤排障马东升所在的任务地点在一处巷道内那里地势低洼、空间狭小还有一段长约25米、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忆当时巷...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 天天要闻

发现罕见30万年前的木器!云南甘棠箐遗址考古获重要突破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近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等国内外多家科研单位合作,通过对甘棠箐遗址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约为距今30万年的木器,与木器伴生的文化遗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 天天要闻

1942年敌军中将送给粟裕一包香烟,粟裕看后大怒:处决电报科长

1942年,新四军指挥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烟盒,脸色平静,接连下达了多道重要命令:全军保持无线电静默,派骑兵,火速追上高级干部,让他们紧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个新四军的指挥体系,可能就被日军给一锅端了。粟裕将军究竟在香烟盒上看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 天天要闻

泉州一地发现一座清代古桥!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资区普查队发现两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桥——梅岭惠安桥和上仑石塔及水尾桥。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节点,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有趣的民间传说。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 天天要闻

85年前大学毕业证书成“传家宝”,无偿捐赠入藏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

7月3日,一场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捐赠仪式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举行。捐赠人王晓思先生将其父亲——老战士、老党员、著名文艺工作者王云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贵抗战文物及史料,无偿捐赠给该馆永久收藏。把个人记忆、家庭记忆变为社会记忆王云同志(1920-1980)是一位经历丰富、贡献卓著的老战士和文艺工作者。...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 天天要闻

香港培侨中学喜迎北京天安门国旗

7月4日,香港培侨中学在校内举行活动,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据了解,培侨中学在2025年7月1日组织60名师生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天安门升旗仪式,并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赠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编号2023-0205号)。图为迎国旗仪式。中新社记者 陈永诺 摄7月4日,香...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 天天要闻

宝成铁路电气化50年:铁轨上的传承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龙门阵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宝成铁路电气化迎来开通50周年。这条穿越秦巴山脉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几代人的梦想。在这个特殊的年份,一个关于父女与宝成线的故事,也在这蜿蜒的铁轨上,清晰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