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約1億年前「殭屍昆蟲」

2025年06月11日19:10:19 科學 7801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領銜的國際古生物團隊新近在約1億年前的緬甸克欽琥珀中發現了兩枚寄生在昆蟲身上的線蟲草化石——古蟻古線蟲草和塔蠅古線蟲草。這一新發現為探索真菌與昆蟲的協同演化提供了重要證據。此外,這項研究還將線蟲草的起源時間較此前研究前推了約3000萬年。

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約1億年前「殭屍昆蟲」 - 天天要聞
古蟻古線蟲草的光學顯微鏡圖像。(研究團隊供圖)

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博介紹,線蟲草是一類寄生性真菌的統稱。我國的名貴中藥材「冬蟲夏草」就是線蟲草家族的一員,其學名為「中華線蟲草」。冬天,真菌孢子侵入一種昆蟲幼蟲體內,吸收營養長成菌絲體,幼蟲就成了「冬蟲」;夏天,菌體從蟲體鑽出,長出棒狀的繁殖結構子實體,看起來像草,故名「夏草」。整個線蟲草家族有300多種成員。它們本領高強,能寄生在螞蟻、蒼蠅、甲蟲、蜘蛛等多種節肢動物身上,形成各種各樣的「蟲草」,堪稱自然界中的「傀儡操控大師」。不過,由於真菌因缺乏硬質結構、極易腐爛,線蟲草的化石證據一直很少,人們對它們的起源與演化也知之甚少。

此次新發現的兩枚線蟲草化石——古蟻古線蟲草和塔蠅古線蟲草,完整保存了真菌形態結構,可直接與現生種類對比。藉助顯微ct等高分辨率分析方法,科研人員發現,古蟻古線蟲草寄生於一類原始螞蟻的蟻蛹,從螞蟻的後胸側板腺開口發育而出,其外部形態接近現生單側生蟲草複合群,內部結構則非常接近現生蜂頭蟲草分支。另一標本塔蠅古線蟲草,則寄生於白堊紀塔蠅科昆蟲,它的子實體呈棍棒狀,從蠅類頭頸連接處長出,形態與生長位置也接近現生蜂頭蟲草分支。

科研人員還收集整理了120個現生線蟲草的基因數據,並利用新的化石作為校準點,重建了線蟲草內部各類群的系統發育關係,修正其起源時間。「結果顯示,線蟲草的起源時間應為距今1.3億年左右的白堊紀早期,較此前研究提前了約3000萬年。」王博說。

我國科學家領銜發現約1億年前「殭屍昆蟲」 - 天天要聞
白堊紀時期螞蟻、蠅類與古線蟲草的古生態重建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供圖楊定華繪製)

相關研究成果於6月11日在線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biological sciences)。

來源:新華社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 天天要聞

專家分析颱風「丹娜絲」三個特點 登陸後影響時間或拉長

中國藍新聞 浙江之聲記者 徐欣悅今年第4號颱風「丹娜絲」(熱帶風暴級),今天13時中心位於溫州偏東方向約118公里的海面上,預計將於今天傍晚到夜間在台州到寧德一帶沿海登陸。省應急管理廳總工程師胡堯文介紹,目前看,儘管颱風強度不強,但有三個特點要特別關註:一是路徑罕見,作為第一個從南海穿過台灣海峽再可能登陸浙...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 天天要聞

「泰山獎」得主盧煜明,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盧煜明被認為是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下一個中國科學家」。撰文丨凌 駿責編丨汪 航近日,歐洲科學院官網在線更新院士名單,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盧煜明教授在列。盧煜明院士是全球無創產檢技術的奠基人,他耗時22年開發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NIPT)」技術自2011年推向全球,在超90個國家落地應用,每年為全球孕婦...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 天天要聞

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院士相聚上海,預測未來50年科學發展

今天,施一公、薛其坤、潘建偉等眾多科學家和青年科研人員相聚上海黃浦江畔,參加「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科學峰會」。這場峰會聚焦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在對話環節請科學家預測未來、寄語青年。西湖大學校長、2017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施一公院士認為,AlphaFold(阿爾法摺疊)人工智能系統的問世,改變了生命...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 天天要聞

百年辯論迎來大結局?《科學》:成年後神經元可再生,再添關鍵證據

成年人大腦中能否產生新生神經元?對於這一問題,神經科學家已經爭論了上百年。早在上世紀之初,被譽為「現代神經科學之父」的神經組織學家Santiago Ramón y Cajal認為,成年人的大腦細胞是固定、終末化且不可改變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神經科學家都認為在兒童時期過後,人類的神經元就已經全部成熟。但從上世紀90年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