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蘭順正:太空核爆反衛技術,一則「假消息」引發的關注

2024年05月10日12:10:56 科學 3586

作者:蘭順正

首發自:《世界知識》

【世界知識】蘭順正:太空核爆反衛技術,一則「假消息」引發的關注 - 天天要聞

2月中旬,美國廣播公司電視頻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說,美國國會在一次秘密簡報會上被告知,俄羅斯正在實施「在太空部署核武器」計劃,用於對付敵國衛星。對於此消息,俄立即表示目前無意在太空部署核武器,美方是在炮製「假新聞」,以推動國會共和黨人批准繼續向基輔提供軍援。

顧名思義,「太空核爆炸反衛」就是通過在太空中引爆核彈頭來破壞衛星之類的航天器。高空核爆炸以距離地球100千米的卡門線為界,30~100千米之間稱為「天空核試驗」,100千米以上稱為「太空核試驗」。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只有美國、蘇聯曾在高空和太空引爆核武器,1958~1962年總共進行了21次高空核爆炸,其中八次為太空核試驗。

核爆炸造成殺傷破壞的主要因素有: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沾染和電磁脈衝。它們在核爆炸總能量中所佔的份額,取決於核武器的類型和爆點的環境條件。通常原子彈在空中爆炸時,衝擊波約佔總能量的50%,光輻射約佔35%,早期核輻射約佔5%,放射性污染約佔10%。

由於大氣密度基本上隨高度增加按指數規律遞減,在30千米高處,大氣密度為地面的百分之一,而在80千米高度則只有地面的十萬分之一。隨着高度的增加,大氣對x射線早期核輻射的削弱作用減弱,因此x射線和紫外輻射所組成的光輻射和早期核輻射成為高空核爆炸的重要毀傷因素。高空核爆炸光輻射的能量所佔核爆炸總能量的份額隨爆高逐漸增大,衝擊波的能量份額隨爆高的增加而減少。

當爆高大於80千米時,有70%~ 80%的能量以x射線形式釋放,聚積在爆心下方距地面70~80千米的大氣中,形成餅狀發光區,又稱餅狀火球;伽馬射線能量聚積在距地面20~30千米的大氣中,形成較強的電磁脈衝,經地磁場轉會激勵很強的高空核電磁脈衝,作用範圍顯著增大。

美國在1962年7月9日進行的「魚缸」行動讓全世界都對高空核爆的後果有了直觀認知。當時美國在距離夏威夷約1450千米的約翰斯頓環礁發射了雷神運載火箭,火箭在飛至1100多千米的高度後落下,在距地面400千米處引爆了1.45兆噸的核彈頭「海星一號」。爆炸沒有產生蘑菇雲和衝擊波,卻出現了一個在各個方向上大致相同擴展的輻射氣泡,高能伽馬射線向四周爆發,輕量級電子沿着地球的磁力線快速流動,並掉落到高層大氣中,在大約50~100千米的高度,它們被地球大氣中的原子和分子所阻擋,這些原子和分子吸收電子的能量並通過發光做出反應,從而形成巨大的人造極光。同時,核爆讓這些高電荷的電子經歷了驚人的加速,產生了一個擴展了1000多千米、短暫但極為強大的磁場,即emp(電磁脈衝),導致整個夏威夷電力系統癱瘓,路燈、電話、導航和雷達系統一度全部失靈。核爆產生的很多電子在太空中徘徊數月之久,被地球磁場困住,形成一條人造輻射帶,導致六顆衛星被破壞,其他一些衛星出現故障。

除此之外還有核爆反導技術。冷戰期間,美蘇都研製過使用核戰鬥部的反導攔截系統,通過高空核爆來破壞來襲導彈上的電子元件。20世紀70年代,美國曾研製「衛兵」導彈防禦系統,主要由「斯帕坦」高空攔截彈和「斯普林特」低空攔截彈構成,兩者都裝有核彈頭,前者攔截高度為550千米、最大射程為750千米,後者攔截高度為32~48千米、最大射程為56千米,主要部署在「民兵」洲際導彈基地的周圍。蘇聯則發展了「a-135」防禦系統,目的是保護莫斯科及其附近區域免遭敵方洲際彈道導彈襲擊。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種戰略反彈道導彈系統,「a-135」裝備了兩種導彈系統,一種是代號「53t6」的高超音速大氣層內導彈攔截彈,另一種是代號「51t6」的大氣層外導彈攔截彈,兩種導彈的彈頭均為約10000噸當量的「aa-84」型戰術熱核彈頭,不需要非常精確的制導即可摧毀來襲彈頭,至今還在莫斯科周圍運作。不過,也有消息稱「53t6」可能改為使用傳統彈頭,「51t6」則已退役。

太空核爆反導與反衛存在很多相通之處,而且相比於前者,後者的難度更低,因為衛星的軌道、高度以及過頂時間基本上是固定的,較易測算,因此當今大國發展太空核爆反衛在技術上沒有太多障礙。在具體運用上,既可以用運載火箭將核彈頭送入太空後立刻引爆,也可將核彈頭安裝到衛星等航天器上,使其長期部署於軌道,需要的時候再引爆。

科學分類資訊推薦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 天天要聞

腦洞大開的神經科知識記憶方法,知識點『順』間記住

最近複習考試時,搜集到一些很有趣的神經科知識點記憶口訣,我整理了一下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為你枯燥的學習帶來一絲樂趣和便利。如果你的知識庫中也藏着類似的秘密武器,歡迎在評論區分享,讓我們一起豐富這個神經科知識的記憶寶庫~Wallenberg綜合征——錢醫生教三基延髓背外側綜合征(Wallenberg綜合征)最常見的原因為小...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 天天要聞

今天,在北緯31度,看千年紅豆樹!

古樹名木,被譽為「綠色的國寶」「有生命的文物」,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一株古樹,就是一方故土、一段歷史、一縷鄉愁。江陰古樹名木資源豐富,全市列入古樹名木名錄百年以上的有126株,分屬於15科21屬21種。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佈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 天天要聞

中國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向全球發佈首批科學探測結果

中新網北京5月20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網(SuperDARN)2024年研討會5月20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中國首個高頻相干散射雷達探測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重大設備之一的北方中緯高頻雷達網,當日在該國際會議上向全球發佈首批科學探測結果。5月20日,國際超級雙極光雷達...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 天天要聞

科學通報 | 浙江大學王林波團隊總結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

近日,浙江大學王林波教授課題組在《科學通報》發表了題為「細菌對腫瘤轉移的影響」的評述文章,對細菌與腫瘤轉移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文章闡明了細菌與腫瘤轉移的關係,區分了胞內菌和胞外菌在腫瘤轉移中的作用,探索細菌通過直接影響腫瘤細胞和通過腫瘤微環境的方式影響腫瘤轉移的作用機制,討論了目前研究中存...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 天天要聞

港媒:中國科學家開發出AI模型或可預測全球洪水

參考消息網5月20日報道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5月11日報道,中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預測世界各地的洪水風險和跨區域流量,甚至可以對缺乏水文記錄的流域進行預測。該模型名為ED-DLSTM,不同於其他預測模型依賴歷史流量數據,它使用海拔和降水等屬性。由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在同行評議...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 天天要聞

「鄭州航空港號」衛星發射成功

從今天起,夜晚璀璨的星空中,將會有一顆星星的名字以「鄭州航空港」來命名——北京時間2024年5月20日11時6分,「鄭州航空港號」衛星搭乘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 天天要聞

纖維電池技術新突破:衣服可為電子設備充電

復旦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手機可放在編織有纖維電池的織物上充電。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一件柔軟透氣的衣服,不僅可以儲存能量,還能便捷地為手機、手錶等隨身電子設備供電。這一曾存在於科幻作品中的場景,已經變成了現實。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 天天要聞

翱翔吧!獲救猛禽將在佛慧山重新飛向藍天 | 生物多樣性日

《濟南時報》5月20日報道 由濟南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濟南市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的2024年濟南市「生物多樣性日」主題活動將於5月22日在佛慧山廣場舉行。活動當天,兩隻被救助的猛禽——蒼鷹、大鵟(kuáng)將在這裡被放歸大自然。 猛禽飛來佛慧山 「脊索動物門鳥綱隼形目和鴞形目中的所有鳥類的總稱,指兇猛的掠食性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