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虛心:學習共產黨「改造」國民黨
蔣介石自幼熟讀《孫子兵法》他懂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他經常與蔣經國探討這樣一個問題:共產黨究竟怎樣治黨?蔣經國畢竟長期留蘇當過聯共布黨員,做過黨的基層工作,甚至其共產黨的黨齡超過國民黨。他對共產黨的理論、政策、工作方針是熟悉的。尤其是他非常注意中共的延安整風,他對國共兩黨的差距也一清二楚。他認真地向蔣介石建議:「不妨認真研究共產黨延安整風的文件,特別是毛澤東的一些著作」。於是蔣介石通過公開或秘密的手段搞到一批中共的整風文件和毛澤東的著作。
非常有趣的是蔣介石愈是認真研討毛澤東的一些著作,特別是中國共產黨的整風文獻後,愈發對國民黨的腐敗深惡痛絕,大加申斥,同時卻又對他的老對手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毫不掩飾地表示欣賞。一位美國學者曾寫道:蔣介石對共產黨的組織性、紀律性和精神道德極為讚賞,而他所稱道的共產黨的優點,恰好是國民黨所缺乏的。
他認為,共產黨不僅認認真真地研究和討論問題,而且踏踏實實地完成任務。蔣介石曾說過:共產黨「不容有一絲含糊籠統的觀念,絕不允許嘩眾取寵,半途而廢。」所以蔣介石承認共產黨的特點就是堅持「科學的方法」。他認為,共產黨的科學方法及組織性、紀律性與精神道德是通過延安整風運動慢慢教育培養的。
因此,他也希望他的部下仿造這一運動,所以國民黨在「改造」之時,雖然仍頑固堅持反共立場,但其改造的內容乃至有關文件所用的術語,都會使人想到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整風運動和毛澤東建黨思想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
所以後來台灣有人戲稱:六十年代大陸方面廣泛評選「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居然不評蔣介石實在有失公允,蔣介石才是真正最早的「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
由於蔣介石認為中國共產黨的延安整風對中國共產黨的強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十分重視延安整風的經驗。為了搞好國民黨的「改造」,蔣介石把研究延安整風作為國民黨「改造」的內容之一。蔣介石下令翻印了延安整風的有關文獻,作為國民黨「改造」的參考學習材料。儘管有許多人極力反對,但蔣介石力排眾議,申言為了「打敗共產黨」必須研究和使用共產黨的方法。國民黨的《本黨改造綱要》與同一時期的其它文件大量吸收了中國共產黨延安整風的基本原則,有的直接使用了共產黨用過的術語,有的則以別的術語來表述這些基本原則。
在思想「改造」方面,蔣介石認為,要通過政治訓練,使黨員認清國民黨的本質屬性。蔣認為:「本黨組織渙散,紀律廢馳,尚不及一個普通政黨」,原因在於黨員的「黨性」觀念淡薄,放棄了國民黨的「傳統精神」。為此,國民黨成立了中央幹部訓練委員會,主持「訓練工作,即在教育黨員,訓練黨員」。黨的高中級幹部由蔣介石直接領導的革命實踐研究院培訓,共辦訓練班20期。基層幹部則實行巡迴訓練,「受訓的基層幹部達12000人」。蔣介石根據中國共產黨延安整風的經驗,也把研究國民黨黨史作為政治訓練的主要內容。根據蔣介石的意見,國民黨成立的中央黨史委員會。《本黨改造綱要》還明確規定:「每一黨員要研究本黨的歷史與革命理論。」
蔣介石下決心要在改造中整飭「黨籍黨德」
重建國民黨的組織是國民黨「改造」的最重要內容。重建國民黨組織依據的是列寧主義原則,也學習了中國共產黨的經驗。在組織原則方面,規定「本黨採取民主集中制,由選舉產生幹部,以討論決定政策,個人服從組織,組織決定一切,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在組織系統方面,設立中央、省、縣(市)、區委會和基層小組。「小組為黨的基本組織」,黨員必須參加小組,其黨籍方能有效。為重建國民黨組織,國民黨規定,從1951年1月4日至23日,以20天時間重新登記黨員,凡在限期內未參加黨員登記者,一律撤銷黨籍。同時,《國民黨改造綱要》第一次對國民黨的性質和黨員成份作了規定。規定國民黨為「革命民主政黨」,其成份「以青年、知識分子及工農生產者等廣大勞動民眾為社會基礎,結合其愛國的革命分子為黨的構成分子。」《綱要》要求黨員「在生活上與行動上與民眾打成一片,深入民眾,深入農村」。「改造」運動其間,中央改造委員會頒佈了《農民運動指導方案》、《勞工運動指導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青年、勞工、婦女、農民運動全面鋪開,吸收工農知識分子入黨。經「改造」,到1952年8月,國民黨黨員構成中,「農工分子」佔49.31%,高中以上「知識分子」佔29.77%,25歲青年佔35.29%。黨員人數由400萬降至28萬。
鑒於黨內腐敗是國民黨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蔣介石下決心要在改造中整飭「黨籍黨德」。《本黨改造綱要》規定,本黨淘汰腐惡分子,原有黨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徹底整肅:「有叛國通敵行為者;有跨黨變節之行為者;有毀紀反黨之行為者;有貪污瀆職之行為者;生活腐化,劣跡顯著者;放棄職守,不負責任者;信仰動搖,工作弛廢者;作不正當經營,以取暴利為目的者」。整肅採取檢舉、審議、核定、制裁的程序進行。黨員整肅以類似於延安整風的方式進行,即經遣責錯誤,評議(包括調查、自我批評、評議)與處理三個階段。兩年多的改造、整肅是毫不留情的。以國民黨六屆中委為例,在全部六屆中委589人中,除6人死亡,296人歸隊外,其餘287人全部開除黨籍;處理黨員違紀案126人,其中116人被開除黨籍。在整肅的同時,《本黨改造綱要》專刊《黨的作風》一章規定:「每一黨員應守黨的崗位,體察民眾之心理,爭取民眾之信任」,「每一黨員應建立為民眾服務之觀念,在生活上行動上與民眾打成一片,深入民眾」,「宣傳黨的政綱、政策。並將民眾之情緒與要求反映於黨內,使黨的政策能代表民眾的利益」。「每一黨員應以實事求是之工作精神,應用科學方法,使黨的政策獲得實際之效果。」「黨員應破除派系成見,戒絕相互傾軋之惡習,以檢討求團結,以批評求進步,將意志集中於黨,將力量貢獻於黨。」同時,要求黨的幹部必須是「接近青年及勞動民眾,並能為其利益而奮鬥者」;「有大公無私之革命精神者」;「有刻苦耐勞之生活習慣者」。
「改造」運動是國民黨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改造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常務制度,使黨的動作走上程序化道路。《本黨改造綱要》規定,國民黨各級幹部要改正側重於個人領導的習氣,實行原則領導、一元化領導和民主領導。要「組織決定政策,以政策領導政治」。「黨員應參加組織活動,遵守黨的紀律,服從黨的命令,執行黨的決議。」與此相適應,還規定黨的紀律以及對黨員違紀行為的懲處辦法。在黨政關係上,也制定了相應的制度,規定改變過去「黨直接領導政府」的方式,實行以主義制定政策,透過「民意機關在政府服務之黨員,依法定程序構成法令與政令」。「黨對於政府及民意機關中服務之黨員,應從政策上領導,而不得對其法定職權予以干涉」。同時也規定,在中央民間機關中建立黨團或黨部,政策制定前,應由黨團討論,政府決策有關問題,均須提政治小組討論,「以增進黨政聯繫並謀貫徹本黨有關政治決策諸問題」。
國民黨在進行自身改造的同時,還把廣泛進行社會調查,開展青、工、農、婦運動作為改造的重要內容,在開展上述諸方面活動時,強調要執行「群眾路線」,黨員與工、農在生活上一致,要打破「關門作風」克服「個人主義、官僚主義、幫派關係」,「刻苦勤奮,深入下層」,「團結群眾,教育群眾,影響群眾,信賴群眾」,「工作為群眾表率」,「應持服務精神」。
為了保持對軍人的嚴密控制,國民黨軍隊中重建了政治工作部。蔣介石認為,沒有政工人員,對軍官就沒有監督和檢查,於是什麼樣的貪污腐敗的事情都發生了。
為了總結國民黨「改造」運動的成果和進一步確立蔣氏父子權力核心地位,1952年10月10日至20日,國民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在台北陽明山召開,「七大」選出32名中央委員組成的中央委員會,及16名候補中央委員,根據蔣介石提名,通過48人為中央評議委員。11月1日,「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改造委員會舉行交接典禮,宣告國民黨「改造」運動結束。
國民黨「改造」整頓了國民黨各級組織,實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和制度,加強了黨組織對黨員的約束力,提拔了一批有才幹的官員,促進了領導層的新陳代謝,使國民黨的組織狀況和工作作風都較大陸時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也確實提高了國民黨的執政能力。這些,不但對於國民黨退台初期的混亂政局起了一定的穩定作用,同時,對台灣的經濟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國民黨「改造」運動成了國民黨發展史上起死回生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