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與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合作,推出「抗戰回望」系列,選取抗戰期間的報紙、圖書、日記等史料加以介紹,希冀帶領讀者前往歷史現場,觸碰抗戰時中國軍民的精神與生活。
「七七事變」吹響了全民族抗敵禦侮的號角。作為事變中的重要場景,盧溝橋迅速為國人所熟知,口耳相傳之下,成為凝聚國民抗戰意志,鼓舞國人抗戰熱情的具象符號。圍繞盧溝橋的文藝作品也迅速湧現。《保衛盧溝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保衛盧溝橋》封面
「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消息很快傳到上海,激起社會各界人士的憤慨,紛紛採取不同的方式支持前線英勇抗戰的將士。1937年7月15日,中國劇作者協會成立,並決定集體創作話劇《保衛盧溝橋》聲援前線的二十九軍將士。十七位劇作家憑藉滿腔的愛國熱情,以驚人的速度在限定的三天之內完成初稿,「當劇本交付印刷,並出版發行時,還只是7月中旬」。劇本的演出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上海各大劇團和電影公司的演員們,紛紛要求參與演出,即使只是當個群眾角色,也深感光榮。8月7日起,《保衛盧溝橋》在上海南市區的蓬萊大劇院正式舉行公演,場場爆滿,延期加演也不能滿足觀眾高漲的愛國熱情。這種熱烈的場面,一直持續到「八一三事變」爆發才停止。
《保衛盧溝橋》目錄
《保衛盧溝橋》由多位作家合作完成,全劇共三幕。第一幕:「暴風雨的前夕」,由尤兢、崔嵬、鄭伯奇、張庚等執筆;第二幕:「盧溝橋是我們的墳墓」,由王震之馬彥祥、凌鶴、孫師毅等執筆;第三幕:「全民的抗戰」,由夏衍、阿英、陳白塵、宋之的等執筆。劇本內有冼星海、周巍峙等六人所作的抗戰歌曲,阿英起草了代序,再版時還收入郭沫若的題詩。
《保衛盧溝橋》,第37頁
該劇作為第一部直接表現「七七事變」的戲劇,向全國人民展現了「盧溝橋事變」爆發的基本過程。其中當地軍民英勇抗戰的壯烈場面是全劇表現的重點,也是該劇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第一幕題為「暴風雨的前夕」,講述的是中國民眾在一家茶館內討論日軍屢次演習挑釁,並嚴重損害了老百姓的財產和生命安全,民眾憤怒至極,決定去迎接二十九軍的戰士們。這一幕通過民眾的遭遇將日軍種種暴行披露出來。
第二幕描寫了盧溝橋事變爆發的過程,被日軍演習燒殺掠擄的村民向盧溝橋附近的駐軍求援,將士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而上面卻傳來「不準輕舉妄動」、「和平阻止敵人前進,設法避免衝突」的命令,不讓出兵。但是,敵人囂張的氣焰和難民痛苦的哭訴,讓將士們終於奮起反戰,在「盧溝橋是我們的墳墓」的吶喊中,向敵人衝殺過去。
第三幕描寫了在宛平縣城某巷口,軍民一心,誓死守衛盧溝橋。即使大家收到上級要求撤退的命令,仍然決定迎着炮火向敵人衝去。最後一幕的「情緒」,是全民抗戰的堅定之情。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軍民向前衝鋒的動態畫面並沒有為劇作畫上句號,而是隨着畫面一直延伸到讀者和觀眾的心中。
《保衛盧溝橋》公演之後,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不僅激發了廣大民眾的愛國熱情,支援了前線英勇抗戰的將士,也催生了一批類似的劇本的出現,如張季純的《血灑盧溝橋》、陳白塵的《盧溝橋之戰》、胡紹軒的《盧溝橋》、王震之的《咆哮的河北》、杜漸的《城上》等,它們基本繼承了《保衛盧溝橋》的創作思想和目的,圍繞「盧溝橋事變」,描寫了前線戰場上愛國將士和廣大民眾共同奮勇殺敵的悲壯場面。
《保衛盧溝橋》附錄:《上起刺刀來》
《保衛盧溝橋》堪稱中國話劇史上的奇蹟。這麼多作家集體編劇,這麼多導演組成導演團,這麼多演員同台演出,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從劇本編寫到配樂、出版、上演的全部工作,且獲得如此成功,這是戲劇工作者同仇敵愾團結戰鬥精神的體現,是中華兒女面對外敵侵略毫不畏懼,用血肉組成新長城的壯烈畫卷。《保衛盧溝橋》的成功,對抗戰初期上海抗戰戲劇的進一步蓬勃發展和日後大規模的抗日救亡演劇活動具有相當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