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
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李立峰(左一)和工友在寶成鐵路的合影
父親李立峰,一名從鐵道兵五師23團轉業的鐵建人,在90年代投身寶成鐵路二線建設。他女兒李亞萍的童年,便與嘉陵江畔的寶成二線緊緊相依。
奔騰的嘉陵江是兒時的樂園,細軟的沙灘印滿了無憂的足跡與笑語。然而,李立峰的腳步卻總是那樣匆忙。晨曦微露,他已踏上工地;夜深人靜,昏暗燈光下伏案畫圖的疲憊背影,是我最深的記憶。那專註的身影,悄然在女兒心中種下了對鐵路建設深深的敬畏。
1992年,國家「八五」重點工程寶成鐵路二線拉開序幕。李立峰所在的中鐵二十三局三公司前身——「老虎團」23團,承擔了陽上段大灘至朝天9公里攻堅任務。其中,熊家河隧道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地質複雜、環境惡劣、既有線行車干擾巨大,安全風險極高。作為機械站站長,李立峰站上了這場攻堅創新的最前沿。
秦巴山高路險,大型鋪軌機無法抵達。工人們只能在狹窄隧道內,肩扛手抬25米長的沉重軌排,腳下是易塌的道砟,步履維艱。在女兒的記憶中,手拿鉛筆,對着圖紙伏案的父親經常感嘆:「山肚子里鋪鐵軌,比繡花還難!」

李立峰和他設計的架橋機
面對困境,僅有高中學歷的李立峰,憑藉手中的三角板、鉛筆和圖紙,開啟了一場令人驚嘆的創新。他獨創設計製作了「鋪軌機+平板車+龍門吊」的簡易鋪軌機組合:將汽車改裝為軌道車,在隧道外拼裝好25米軌排,裝在特製的26米平板車上(當時標準的平板車為12米),牽引入洞,再用龍門吊精準「搭積木」般放置到位。
在9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這套「土法上馬」的機械化鋪軌設備,實現了裝配式機械化鋪軌施工。它不僅解決了鋪軌機無法進洞的難題,更避免了數百人洞內高風險作業,使鋪軌效率飆升3倍,節約成本超千萬元。這項創新被鐵路局西安分局推廣,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李立峰每每提及,臉上都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李立峰參與的鋪軌機項目榮獲199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段經歷,也讓工人出身的李立峰因技術貢獻破格晉陞工程師,並獲企業推薦赴大學深造,成為對他智慧與汗水的最好嘉獎。
李立峰和他的「老虎團」戰友們,在寶成二線陽上段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翻閱中鐵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史志》,清晰記錄著他們的輝煌「戰績」:1993年10月,局指揮部全面質量檢查名列第一;12月,在陽上指揮部勞動競賽中以綜合指標第一勇奪流動紅旗;同月,熊家河隧道進口創下單口月成洞102米全線紀錄;次年,獲鄭州局「施工安全先進單位」稱號並作經驗介紹;6月,再創月成洞112米新高!這些數字,是「老虎團」攻堅克難、勇創一流精神的最佳註腳。
如今,女兒也穿上了中國鐵建的工裝,追隨父親的足跡,投身祖國基礎建設事業中。在這裡,「老虎團」前輩們迎難而上、銳意創新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焰,在一代代二十三局人手中接力傳承。
50年歲月流轉,這支鐵軍創造了無數世界矚目的工程奇蹟:他們獨立承建雙線總長44公里的向莆鐵路青雲山隧道,刷新當時國內雙線鐵路隧道最長紀錄,開創複雜岩溶地質施工新範式;他們攻克大瑞鐵路杉陽隧道VI級圍岩突變的世界級難題;他們在雲端天路雅西高速上,以創新全鋼管混凝土桁架梁結構的干海子特大橋驚艷世界,斬獲魯班獎、詹天佑獎等殊榮……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周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里程碑。它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從艱難起步到走向輝煌的偉大曆程,更承載着像李亞萍父親那樣千千萬萬鐵路建設者的夢想與奉獻。這份流淌在鐵軌血脈中的創新與堅守,將激勵着新一代鐵建人,不斷續寫屬於新時代的壯麗傳奇。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