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2025年07月04日11:32:06 歷史 1064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

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李立峰(左一)和工友在寶成鐵路的合影

父親李立峰,一名從鐵道兵五師23團轉業的鐵建人,在90年代投身寶成鐵路二線建設。他女兒李亞萍的童年,便與嘉陵江畔的寶成二線緊緊相依。

奔騰的嘉陵江是兒時的樂園,細軟的沙灘印滿了無憂的足跡與笑語。然而,李立峰的腳步卻總是那樣匆忙。晨曦微露,他已踏上工地;夜深人靜,昏暗燈光下伏案畫圖的疲憊背影,是我最深的記憶。那專註的身影,悄然在女兒心中種下了對鐵路建設深深的敬畏。

1992年,國家「八五」重點工程寶成鐵路二線拉開序幕。李立峰所在的中鐵二十三局三公司前身——「老虎團」23團,承擔了陽上段大灘至朝天9公里攻堅任務。其中,熊家河隧道是塊難啃的「硬骨頭」:地質複雜、環境惡劣、既有線行車干擾巨大,安全風險極高。作為機械站站長,李立峰站上了這場攻堅創新的最前沿。

秦巴山高路險,大型鋪軌機無法抵達。工人們只能在狹窄隧道內,肩扛手抬25米長的沉重軌排,腳下是易塌的道砟,步履維艱。在女兒的記憶中,手拿鉛筆,對着圖紙伏案的父親經常感嘆:「山肚子里鋪鐵軌,比繡花還難!」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李立峰和他設計的架橋機

面對困境,僅有高中學歷的李立峰,憑藉手中的三角板、鉛筆和圖紙,開啟了一場令人驚嘆的創新。他獨創設計製作了「鋪軌機+平板車+龍門吊」的簡易鋪軌機組合:將汽車改裝為軌道車,在隧道外拼裝好25米軌排,裝在特製的26米平板車上(當時標準的平板車為12米),牽引入洞,再用龍門吊精準「搭積木」般放置到位。

在90年代的技術條件下,這套「土法上馬」的機械化鋪軌設備,實現了裝配式機械化鋪軌施工。它不僅解決了鋪軌機無法進洞的難題,更避免了數百人洞內高風險作業,使鋪軌效率飆升3倍,節約成本超千萬元。這項創新被鐵路局西安分局推廣,榮獲科技進步二等獎。李立峰每每提及,臉上都洋溢着自豪的光芒。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李立峰參與的鋪軌機項目榮獲1997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這段經歷,也讓工人出身的李立峰因技術貢獻破格晉陞工程師,並獲企業推薦赴大學深造,成為對他智慧與汗水的最好嘉獎。

李立峰和他的「老虎團」戰友們,在寶成二線陽上段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翻閱中鐵二十三局三公司的《史志》,清晰記錄著他們的輝煌「戰績」:1993年10月,局指揮部全面質量檢查名列第一;12月,在陽上指揮部勞動競賽中以綜合指標第一勇奪流動紅旗;同月,熊家河隧道進口創下單口月成洞102米全線紀錄;次年,獲鄭州局「施工安全先進單位」稱號並作經驗介紹;6月,再創月成洞112米新高!這些數字,是「老虎團」攻堅克難、勇創一流精神的最佳註腳。

如今,女兒也穿上了中國鐵建的工裝,追隨父親的足跡,投身祖國基礎建設事業中。在這裡,「老虎團」前輩們迎難而上、銳意創新的精神,如同不滅的火焰,在一代代二十三局人手中接力傳承。

50年歲月流轉,這支鐵軍創造了無數世界矚目的工程奇蹟:他們獨立承建雙線總長44公里的向莆鐵路青雲山隧道,刷新當時國內雙線鐵路隧道最長紀錄,開創複雜岩溶地質施工新範式;他們攻克大瑞鐵路杉陽隧道VI級圍岩突變的世界級難題;他們在雲端天路雅西高速上,以創新全鋼管混凝土桁架梁結構的干海子特大橋驚艷世界,斬獲魯班獎詹天佑獎等殊榮……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周年,是一個值得銘記的里程碑。它見證了中國鐵路建設從艱難起步到走向輝煌的偉大曆程,更承載着像李亞萍父親那樣千千萬萬鐵路建設者的夢想與奉獻。這份流淌在鐵軌血脈中的創新與堅守,將激勵着新一代鐵建人,不斷續寫屬於新時代的壯麗傳奇。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佈傳播服務。

ID:jrtt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 天天要聞

巷道里的 「中國脊樑」,原來是他!

近日一段貴州榕江搶險一線的視頻讓無數網友淚目這個背影被稱為巷道里的「中國脊樑」這名只留下背影的戰士被找到了!他叫馬東昇是武警貴州總隊的一名戰士7月1日武警貴州總隊官兵深入貴州榕江縣城的小區、巷道清淤排障馬東昇所在的任務地點在一處巷道內那裡地勢低洼、空間狹小還有一段長約25米、傾斜近45度的斜坡他回憶當時巷...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