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2025年07月01日17:32:03 歷史 1092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鐵嶺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從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來曾在東北求學3年,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6年9月,已經成為黨的重要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個人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時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從受封建教育轉到受西方教育,從封建家庭轉到學校環境,開始讀革命書籍,這便是我轉變的關鍵。」①

跟着三堂伯周貽謙赴東北生活求學

周恩來出生於江蘇淮安府山陽縣(今淮安市)。在這裡,他度過了一個貧困而充實的童年。周家祖輩相習為紹興師爺(舊時官署中辦文案的官吏),家境還算殷實。然而,到周恩來父親這一輩,原本興旺的周家已走向衰敗。不過,年幼的周恩來得到的母愛卻是超乎尋常的。他不滿一歲時,最小的叔父周貽淦病危,按照風俗,父母把他過繼給了膝下無子的小叔父「沖喜」。但是,兩個月後,小叔父還是撒手而去。周恩來由嗣母陳氏撫養。後來,為了更好地照顧年幼的周恩來,陳氏還給他請了一位乳母蔣江氏。就這樣,周恩來得到了生母、嗣母、乳母這三位不同意義上的母親的呵護和培養。三位母親性格各異又都頗具光彩,使周恩來受到多重熏陶:生母萬氏的精明強幹、賢惠熱心,嗣母陳氏的知識豐富、心地善良,乳母蔣江氏的慈愛寬厚、勤儉樸實,都對周恩來性格的養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1912年14歲的周恩來

在周恩來不到10歲的時候,周家愈加清貧,更為不幸的是生母、嗣母相繼被當時的不治之症——肺癆奪去了生命。這個時候,周恩來的長輩們不是身體有病,就是在外地謀生。周恩來在周家同輩人中年齡最大,他稚嫩的肩膀不得不挑起大家庭的重任,為此,他時而去富戶叩門借債,時而把衣物送進當鋪典押。有時,苦難也是一筆難得的財富。艱難困苦從小教育了周恩來,也深深地影響着他後來的人生走向。

不久,遠在奉天(今遼寧省)的大伯周貽賡知道了老家的情況。大伯父對少年周恩來的聰穎和天賦早就有所了解,他擔心苦難會把這個還沒有真正走向社會的孩子壓垮,所以,周恩來12歲的時候,大伯父托在東北做事的周恩來的三堂伯周貽謙借回鄉探家的機會,將周恩來帶到東北,跟隨他們生活。就這樣,1910年春天周貽謙把周恩來帶出了淮安,到東北去生活、求學。

在銀岡書院是全班最好的兩名學生之一

周恩來隨三堂伯周貽謙初到東北時,奉天府(今遼寧瀋陽)一時還沒有合適的學校可讀,所以又隨在鐵嶺做事的三堂伯轉赴奉天省銀州(今遼寧省鐵嶺縣)。周恩來一到鐵嶺,三堂伯就把他送進了附近的銀岡書院,插班到這所學堂的三年甲班就讀。這是周恩來第一次邁入學校大門。

據《鐵嶺縣誌》記載,銀岡書院距今已有350餘年歷史,是清代東北建院最早、保存最好、最有影響的書院,由清朝湖廣道御史郝浴創建於順治十五年(1658)。1979年9月,經中共遼寧省委和鐵嶺地委批准,在銀岡書院小學舊址建立了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並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少年周恩來來到鐵嶺讀書僅僅半年多的時間。這半年,他吃的是東北的高梁米飯、玉米窩頭,還需要適應與淮安不同的氣候環境。不過,這些變化卻磨練了他的意志,改變了他的性格。為了加強身體鍛煉,適應東北的生活環境,周恩來經常登山、跳繩、踢毽子等。據當地老人回憶,周恩來在這裡讀書時,曾不止一次地登臨附近的龍首山,遊覽塔寺亭閣,訪察日俄戰跡。1966年7月,周恩來在北京接見遼寧大學的學生時曾滿懷深情地說:「我身體這樣好,感謝你們東北的高粱米飯、大風黃土……這些使我長了骨骼,鍛煉了腸胃,使身體能適應以後艱苦的戰爭年代和繁忙的工作。」

進入銀岡書院,是周恩來較系統地接受新文化教育的開始。在這裡,對於學校開設的國文、算術、歷史、珠算、音樂、圖畫、體育、手工等課程,周恩來都非常認真地學習,雖然是插班生, 但是由於幼年良好的家教,他很快就成為班中優秀學生。周恩來博學強記,每次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他都是對答如流,準確無誤,是全班最好的兩名學生之一。

此時,成為一名小學生的周恩來對社會現實問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開始有意識地把自己的思想融進時代的潮流。鐵嶺當時是俄、日侵略中國的重災區,到處都能看到中華民族被踐踏、被摧殘的痕迹,這使得少年周恩來的民族愛國心更強烈了。有一次, 周恩來和同學們跟着老師來到龍首山上的「日露戰跡碑」(即日俄戰爭碑)前,聽老師講,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遼寧的土地上與沙俄作戰,為宣揚日本的戰績武功,悼念日軍戰死亡靈而修建的。周恩來深感這是中國人的奇恥大辱,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思想,萌生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好本領、挽救國家危亡的理想。

於關東模範學校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0年秋,12歲的周恩來隨伯父周貽賡的工作調動,從鐵嶺銀岡書院轉入瀋陽奉天東關模範兩等小學校。

奉天東關模範小學,創建於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前為奉天省官立第六兩等小學堂,後改稱奉天官立東關模範兩等小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堂為校。學校設初級班和高級班,分別招收7至10歲和11至15歲的孩子,故稱「兩等」。時年12歲的周恩來被編入高等丁班(1978年1月,中共遼寧省委和瀋陽市委決定在該址建立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並於當年3月4日開館。)

東關模範學校是在清末「廢科舉,興學校」的潮流中開辦的一所新式學校,既教經書,也教數理、外文等西方「新學」。這所學校在當時的瀋陽甚至整個東北地區都是一所不錯的小學。一方面,學校有着嚴格的現代意義上的課程體系,其主要課程為十門,包括修身、國文、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總稱)、英文、圖畫、唱歌和體操。另一方面,這所學校雖為官辦,但學校的辦學理念並不落後,老師們所教知識也並不陳腐,很多老師不但認真執教,還在言談舉止間抒發著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在老師們的影響下,一些先進的思想和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已經開始向孩子們傳播了。老師們還對周恩來這個南方來的極刻苦認真的孩子給予了關注,特意給他介紹更多的進步書籍和報刊。時代條件和學校的辦學風格,給了這個開始睜眼看世界的少年以深刻的影響,而那些風雲變化的政治鬥爭尤其是要求社會變革的中外進步思想,更使得周恩來的眼界大開。

從接受系統的封建教育到較早地掙脫這個桎梏,是迅速成長中的周恩來一次非常重要的覺醒乃至人生的一次轉折,而其標誌,就是在愛國主義思想的推動下,逐步樹立起正確的學習目的,開始把個人的出路同國家和民族的出路緊緊地聯結在了一起。

有一天,學校的魏校長給同學們上修身課。當講到「立命」這一節時,老校長問:「諸生為什麼讀書啊?」學生們的回答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說「為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一些家境貧窮的學生則回答「為掙錢」、「吃穿」、「改換門庭」、「不受欺侮」而讀書,還有一個鞋店老闆的兒子則說「為爹而讀書」,引得全班同學一陣笑聲。對於這些回答,校長很失望、悵然和無奈,可他又不甘心,一抬眼,看到了清秀而正作思考狀的周恩來,就徑自走到周恩來座位旁邊,問道:「那麼你呢,你說說,為什麼要讀書呀?」周恩來不慌不忙地站起來,表情嚴肅而莊重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由於這時的周恩來還帶着濃重的南方口音,魏校長一時沒能聽清,於是周恩來又沉着、大聲地重複了一遍:「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擲地有聲的回答,使老校長為之一震。他真的沒有想到,這個十幾歲的少年竟有如此宏圖大志,高興地連連稱讚:「好,好啊!為中華之崛起!為中華之崛起!」

有了飽含理想和抱負的明確的學習目的,學習起來就必定自覺勤奮、刻苦認真。周恩來各門功課都好,尤以作文、書法和英文最為突出。1912年10月,周恩來寫了一篇《東關模範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感言》,被選為甲等作文,收錄在《奉天教育品展覽會國文成績》一書中,1915年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學校國文成績》和此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中學生國文成績精華》兩書,先後收入這篇作文。周恩來的這篇作文,表達了他勤奮刻苦、善思好學的學習精神。他在這篇作文里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見解:教和學的目的與任務,都是為國家造就人才;為了使中華民族強盛起來,學校要辦好教育,學生要勤於學習,善於學習。周恩來一掃千百年讀書是為了做官的陳腐觀念,明確宣告:「吾人何人,非即負將來國家之責任之國民耶?」進而指出,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根本。②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與啟蒙老師高亦吾建立深厚感情

周恩來奮發勤勉、好學不倦。在瀋陽求學的這段日子裏,他「肆力學科,兼好讀歐美小說,暨新聞雜誌。」③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少、面也很寬,但對於周恩來來說卻遠遠不能滿足。所以,他利用一切課餘時間,博覽群書,學校的圖書館和閱覽室總能看到他的身影。年少的周恩來,酷愛《離騷》、《史記》、《漢書》等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歷史書籍。《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憂國憂民思想,深深地感染着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周恩來在這裡開始接觸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思想。這期間,周恩來讀了不少進步思想家的著作,如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以及《揚州十日記》、《嘉定屠城記》等書籍。《革命軍》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的推翻清政府、創立「中華共和國」的革命目標,極大地震撼着周恩來,也升華着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周恩來還不間斷地瀏覽那些宣傳進步思想的報刊雜誌,如《民報》、《國風報》、《國粹學報》、《東方雜誌》等。周恩來還省吃儉用,訂了一份瀋陽出版的《盛京日報》,每天必讀。據他的老同學回憶,周恩來「自十四歲起,閱讀報章,經年一張不缺,並關於人生生活、時事政務要項,必標點特記,持久不懈,其英邁剛毅之性迥異乎常人。」④從這些報刊中,周恩來了解到清政府腐敗黑暗、人民痛苦至極、民族危機深重的情況,了解到一些資產階級革命家為推翻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亡而英勇奮鬥、流血犧牲的革命業績,從中接受了民主主義思想影響,激發了愛國熱情和追求真理的革命責任感。

在東關模範學校,周恩來遇到了許多像高亦吾這樣的好老師,這些老師的學識品德、愛國情懷,使周恩來受益終生。高亦吾(1881—1941),山東人,原名高守銘,字盤之,亦吾是他的號。他是一位思想進步、正義愛國,倔強的革命黨人。為躲避清政府的迫害,高亦吾來到了東北。1910年起,供職於奉天東關高等模範學堂,教授史地、國文等課程。高亦吾對這個來自江南小城的小學生非常賞識,曾親自謄抄周恩來所寫的文章,郵寄給山東章丘的父母閱讀,對周恩來讚不絕口。而周恩來對高亦吾先生的熱愛祖國,憂國憂民,學識淵博,和藹可親等風範與學識,也不勝敬重。師生就此建立了忘年之交,高亦吾也成為周恩來走向革命道路的啟蒙老師。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和良師的啟蒙與教導,周恩來學習知識、增長才幹以救國救民的思想愈加清晰而堅定,甚而成了一位地道的憂國憂民的有志之士了。他多次和同學一起到瀋陽城南的魏家樓子,這裡是當年日俄戰爭的戰場舊址。村後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碑,村東頭的煙龍山上有日本軍國主義者所建的塔。每次到那裡,周恩來都長久駐足、遠眺凝思,心中不斷升騰起愛國主義情愫和民族危機感。在那裡,他懷着極大的興趣傾聽同學何履幀的祖父何殿甲老人講述日俄戰爭時期人民飽受的苦難。何殿甲,是一個學識淵博、頗有愛國心的私塾老先生,他對胸懷大志、天資聰穎的周恩來非常喜歡。有一次,何殿甲帶他們到日俄兩軍曾經激烈爭奪過的煙龍山察看,並且寫下這樣的詩句:「登彼龍山兮山巔,望彼河水兮潺潺。憶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戰兮心酸。」「吾已生於斯兮長於斯,恨不能翱翔兮五湖煙。今吾老兮有何志願?自強兮在爾少年!」⑤老人的這種強烈的民族自尊和奮鬥救國的殷殷期盼,深深地感染着周恩來。

豪邁贈言: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指日登

學習期間,周恩來對普通勞動人民及其子弟有着深厚情感。那個時候,窮人家的孩子念得起書的不多,東關模範學校的學生大多是官宦子弟,像周恩來這樣的平民子弟極少。班裡有幾個富家子弟經常欺貧凌弱,搞得班裡的幾個同學每天都是提心弔膽地來上學。周恩來忍無可忍,就聯合幾個同樣常受惡少欺負的同學,結結實實地「收拾」了他們一頓,那些富家子弟再也不敢輕易欺負他們了。學校里有位十分辛苦的老校工,每天燒水、掃地、打鈴,經常累得直不起腰來。周恩來就經常起早到校幫他幹活。老校工病倒的時候,周恩來去看望他,還把身上僅有的8個銅板也送給他治病用。

1913年春,15歲的周恩來結束了在東關模範學校的學習生活,8月,考入天津南開學校。共同學習生活近三年的師生、同學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大家懷着依依惜別之情,彼此之間相互贈言、贈詩、贈文作為臨別紀念。即將遠行的周恩來,寫下了「同心努力萬里前程指日登」的豪邁贈言。如果說,童年周恩來在故鄉所遭受的種種苦難中萌發了反封建意識的話,那麼,在東北的三年,他又親身感受到了帝國主義侵略的觸目驚心而產生了反帝愛國思想,並決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由此,周恩來走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也開始了他更加壯麗的人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會折在一個太監手裡 - 天天要聞

高拱想不到,如日中天的他竟然會折在一個太監手裡

徐階的時代過去了,高拱的時代到來,只是他想不到,他靠一個太監(陳洪)的幫助,重新回到內閣,卻因為得罪另一個太監,被再次趕回老家,若給中間加個期限,則只有區區三年。雖然時間有點短暫,但並不影響高拱擼起袖子加油干,於是歷時三年聞名於世的「隆慶新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 天天要聞

「七一勳章」獲得者吳天一:為高原醫學「粉身碎骨」

(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王艾冰)為了方便學生隨時找他,吳天一院士把家安在離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步行僅10分鐘的地方。在這個百餘平米的屋子裡,處處都是各種書籍和資料,「高原醫學」的痕迹隨處可見。在吳天一書房兼卧室的最顯眼處,擺放着那枚代表黨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着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着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着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