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2025年07月08日16:10:25 歷史 5996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對歷史的誤解。讓我們穿越時光,探尋古人利用秸稈的「十八般武藝」,還秸稈以本真。

  1

  秸稈堆肥,地力長存

  在古代農業生產中,土地的肥力是農業生產的關鍵。每當豐收季節,莊稼收割完,古人會將秸稈收集,堆放在田間。秸稈經時間發酵,逐漸轉化為肥料,滋養土地。《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一種名為「踏糞法」的秸稈堆肥法:「凡人家秋收治田後,場上所有穰、谷糠等,並須收貯一處。每日布牛腳下,三寸厚;每平旦收聚堆積之;還依前布之,經宿卽堆聚。」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將秸稈與牲畜糞便混合,經踩踏發酵成高效有機肥,滋養土地,肥沃莊稼,這種生態循環的方式,是古人的智慧。

  2

  秸稈覆田,護土保墒

  「自地亢後,但所耕地,隨餉蓋之,待一段總轉了,即橫蓋一遍。」在古人眼中,秸稈不僅是肥料,還是土地的「保護衣」。

  土地耕作後,古人會先順着耕地的方向,將秸稈均勻地鋪撒在田地上,再橫向覆蓋一遍。通過雙重覆蓋的方式增加覆蓋的厚度和均勻性,減少水分蒸發的同時,為土壤提供一層保護層,防止風蝕和水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即使到今天,在西北乾旱的沙漠地帶,人們依然採用秸稈壓沙固土的方式來保護生態。尤其是草方格工程技術的應用,通過人工鋪設網格草障(主要材料為秸稈)的方式,將流動的沙丘固定,減少風沙的侵蝕,達到保護土地的作用。

  3

  秸稈飼養,兵家要事

  古代行軍打戰,糧草和輜重是必要物質保障。糧草若是不到位,兵馬則寸步難行,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其中,糧草中「草」主要是指用於飼養牲畜的飼料,而秸稈是重要的飼料來源。

  清代《馬政紀》中記載,戰馬的飼料除了穀物外,還要添加鍘碎的秸稈,以補充粗纖維,防止消化不良。

  秸稈在古代軍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水滸傳》中,豹子頭林沖被發派看守草料場,這裡的「草料」也主要是指飼養牲畜的秸稈。草料場被陸虞候一把大火燒了之後,林沖自知燒了大軍草料場是死路一條,便殺了陸虞候三人後,開始了他的逃亡之路。

  4

  秸稈建屋,遮風擋雨

  在古代農業社會,生產技術比較落後,建築材料單一,秸稈被廣泛用於茅草屋的搭建。茅草屋的原材料主要是飽滿結實的秸稈,搭建起來比較容易,只需要將秸稈捆綁好,沿着牆壁圍起來,抹上泥,一個簡易的茅草屋就完成了。茅草屋搭建簡單,還隔熱防水。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偉大詩人杜甫就是在茅草屋中,為天下勞苦人民寫下著名詩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秸稈搭建而成的茅草屋,雖然破舊簡陋,但住得下偉大詩聖,也為古代黎民蒼生遮風擋雨。

  5

  秸稈編織,巧手生花

  古人不僅在農業生產中充分利用秸稈,還常常用秸稈來製作各種生活用品,甚至是工藝品。如草船、草席、紙張、麥秸畫等等。唐代《嶺表錄異》中就有記載「稻秸船」:嶺南漁民以秸稈紮成浮筏,「束秸為舟,浮於江海,可載數人」。明清時期,北方「秸編工藝」達鼎盛,如河北草編席、山東玉米皮坐墊。宋代《天工開物》記載,南方人用稻麥秸稈混合竹麻造紙,成本低廉。山東濰坊的「麥秸畫」更是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由此可見,古人在秸稈利用方面展現出了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隨着化肥的普及和農業機械化的推進,秸稈的價值被逐漸忽視,為了快速清理田地,人們常常選擇了焚燒這種方式。然而,秸稈燃燒,尤其是大範圍集中焚燒,帶來的環境問題不可小覷,如空氣污染、土壤肥力下降、火災風險等。這既違背了古人的智慧,也與現代環保理念背道而馳。

  在現代社會,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秸稈的價值,借鑒古人的智慧,科學合理地利用秸稈資源。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宣傳教育,將秸稈轉化為生物質燃料、飼料、建築材料等多種產品,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 天天要聞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馬屁

俗話說得好:千穿萬穿,馬屁不穿。你要求人辦事、想要達到某種目的時,拍馬屁往往特別管用。 江湖上有一個人,那就是美國總統特朗普。他特別喜歡別人拍馬屁,因為他屬於威權型人格,特別享受那種君臨天....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 天天要聞

中國人民抗戰紀念館展出趙一曼遺書:親愛的孩子啊,希望不要忘記母親是為國而犧牲

極目新聞記者 李迎 曹雪嬌7月7日,《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開幕式,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舉辦。8日,該展覽面向公眾對外開放,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恢復開放。趙一曼犧牲前給兒子的遺書(圖源:記者拍攝)據了解,本次展覽面積1.22萬平方米,將展出照...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 天天要聞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圍繞明確奮鬥目標形成的團結才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鬥才是最有力的奮鬥」。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確立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提出了「兩個一百年」...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 天天要聞

鑒往知來|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永垂史冊

立獅腦山巔,望太行雲煙。那座座峰巒如同無言的豐碑,銘刻着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崢嶸歲月、不朽功勛。 7月7日,恰逢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紀念日,正在山西陽泉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 1940年8月,為粉碎...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 天天要聞

第1視點|跟隨總書記回望百團大戰偉大勝利

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省陽泉市考察。他來到百團大戰紀念碑廣場,向百團大戰烈士敬獻花籃,參觀百團大戰紀念館,緬懷抗戰烈士英雄事迹,重溫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御外侮的光輝歷史,了解當地開展革命歷史教育、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等情況。 陽泉獅腦山主峰 形如刺刀的百團大戰紀念碑直指蒼穹 不遠處,...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 天天要聞

古人用秸稈,也是燒嗎?

焚燒秸稈,常被誤認為是千年傳統,實則是現代農業的「時代病」。古人用秸稈,少有「一燒了之」的草率,而是千般用法、萬種智慧。 從《齊民要術》到《陳旉農書》,從堆肥還田到修築屋舍,秸稈在古人的手中,是滋養農田的肥料,是遮風擋雨的材料,是飼養牲畜的食糧。焚燒秸稈,絕非古人首要的選擇,而是現代化農業發展中人們...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 天天要聞

觀潮的螃蟹丨不能忘記的抗戰歷史,不曾忘記的無名之輩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血與火的14年抗戰,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數國人在民族危亡時挺身而出,奉獻犧牲。據不完全統計,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在抗戰相持階段,湖南是對日戰事最多、最慘烈的正面戰場之一。當時全省人口3000萬,徵募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