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2025年07月10日19:12:22 歷史 1018

都喜歡洗隋煬帝「罪在當代,利在千秋」,那中國歷史上有沒有人「利在當代,罪在千秋」(百年也可)呢?

以下十個古代事例,在當時可能被救時良策,卻在歲月沖刷下逐漸顯露出致命隱患。

一、秦始皇焚書坑儒(前213年)

當代之功:在六國初滅、思想混亂的背景下,秦始皇通過焚燒諸子典籍、坑殺方士儒生,迅速統一了意識形態。這一舉措粉碎了六國舊貴族借復古之名復辟的企圖,為郡縣制的推行掃清了思想障礙,使中央集權體制在短時間內紮根。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這場文化浩劫摧毀了先秦百家爭鳴的學術生態,尤其是墨家的科學思想、名家的邏輯體系從此斷層。

更致命的是,它開創了「思想有罪」的先例,後世帝王紛紛效仿以文字獄鉗制思想,導致中國未能形成獨立於皇權的知識階層。當西方在文藝復興重拾古典智慧時,中國思想界卻仍在經學註疏的窠臼中打轉,思想創新的基因在此刻遭遇重創。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二、漢武帝鹽鐵官營(前119年)

當代之功:面對匈奴連年征戰造成的國庫空虛,桑弘羊推行的鹽鐵官營政策迅速盤活了國家財政。朝廷壟斷戰略物資生產銷售,短短五年便積累起足以支撐三次漠北決戰的軍費,最終擊潰匈奴主力,解除了持續百年的邊患。

同時,官營模式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兼并勢頭,緩解了土地集中引發的社會矛盾,使漢武帝時期成為西漢武功最盛的時代。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這一制度將「與民爭利」合法化,形成了「強政府弱社會」 的經濟傳統。民營工商業從此被視為皇權的附庸,明清時期江南紡織業即便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也因官營壟斷而難以壯大。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它塑造了「重農抑商」的路徑依賴,當西方通過商業革命催生現代經濟體系時,中國仍被困在「官督商辦」的低效模式中,近代化進程因此步履蹣跚。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三、光武帝廢弛西域都護府(48年)

當代之功:經過王莽之亂與綠林赤眉起義,東漢初年國庫空虛,光武帝劉秀下令撤銷西域都護府,收縮國防線。這一決策使朝廷得以將資源集中於中原恢復生產,短短二十年間便實現「光武中興」,人口從戰後的不足千萬恢復至兩千多萬。放棄西域的同時,朝廷專心平定羌亂,穩固了關中核心區,為東漢百年盛世奠定基礎。

後世之罪: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力從此呈現周期性斷裂。當唐朝再度經營西域時,已需面對伊斯蘭文明東擴的強勁勢頭,安西都護府最終在回鶻與吐蕃夾擊下覆滅。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更關鍵的是,這一收縮開啟了「長城思維」的先河,此後中原王朝往往在國力衰退時主動放棄邊疆,逐漸喪失了西漢時期「鑿空西域」的開拓精神,最終在近代遭遇海疆危機時手足無措。

四、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494年)

當代之功:為擺脫鮮卑舊貴族的掣肘,孝文帝元宏將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以雷霆手段推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漢姓、通婚姻等政策,在短期內化解了鮮卑政權與漢族士大夫的對立,使北魏國力達到鼎盛。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激進的漢化政策導致鮮卑軍事貴族與統治核心脫節,六鎮軍民因被邊緣化而發動叛亂,開啟了長達百年的軍閥混戰(河陰之變、北齊北周對峙)。

更深遠的是,它強化了「漢化即文明化」的認知誤區,使後世王朝在處理民族問題時容易陷入「全盤漢化或徹底對立」 的二元陷阱,元代的四等人制、清代的滿漢隔離政策,皆可視為對這種激進漢化的歷史反彈。

五、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587年)

當代之功:面對魏晉以來門閥士族壟斷官場的積弊,隋文帝以分科考試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固化格局。這一改革迅速吸納了山東、江南的寒門才俊,鞏固了隋王朝的統治基礎,為滅陳統一提供了人才支撐。科舉制在初創期展現出驚人活力,使隋朝官僚體系效率遠超南朝。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科舉制在明清時期異化為八股取士的桎梏,將知識分子的思維禁錮在四書五經的框架內。

更隱蔽的危害在於,它形成了「官本位」的社會導向,優秀人才皆以仕途為唯一歸宿,導致科技、商業等領域長期缺乏智力投入。當西方通過大學培養專業人才時,中國最頂尖的頭腦仍在鑽研策論文章,這種人才結構的畸形,成為近代中國落後的深層原因。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六、唐玄宗設立節度使(711年)

當代之功:為應對突厥、吐蕃、契丹的三面威脅,唐玄宗將邊鎮權力集中於節度使,使其兼掌軍、政、財三權。這一制度創新極大提升了邊防效率,安祿山、哥舒翰等節度使率領邊軍拓地千里,使唐朝疆域達到極盛。節度使統領的胡人部落兵(如沙陀、契丹騎兵)彌補了府兵制崩潰後的軍力缺口,短期內解決了兵源枯竭問題。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權力過度集中的節度使最終尾大不掉,安史之亂成為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更嚴重的是,這一制度開創了「藩鎮割據」 的先例,五代十國時期,軍閥篡位成家常便飯,「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 的信條徹底摧毀了君權神授的觀念。後世宋明雖極力防範武將,但過度集權反而導致邊防廢弛,這種「防內甚於防外」的治國思路,成為中原王朝的致命軟肋。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七、宋太祖杯酒釋兵權(961年)

當代之功:針對五代以來「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的亂局,宋太祖通過和平手段解除石守信等開國將領的兵權,將禁軍指揮權收歸中央。這一舉措終結了持續半個世紀的軍閥混戰,使中原地區迎來百年和平,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口從北宋初年的 3000萬增至後期的1 億。文官主導的治理體系使宋朝成為中古時期最富庶的王朝,汴京的繁華程度遠超同時期的歐洲城市。

後世之罪:重文抑武的國策導致軍隊戰鬥力持續下滑,燕雲十六州始終未能收復,形成「強幹弱枝」的畸形國防。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它重塑了民族性格,漢唐時期的尚武精神逐漸消退,「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觀念深入人心。當蒙古鐵騎橫掃歐亞時,宋朝空有先進的科技與經濟,卻因缺乏強悍的軍事文化而難以抗衡,最終導致華夏第一次完全淪為異族統治。

八、明成祖設奴兒干都司(1409年)

當代之功:為鞏固東北邊疆,明成祖在黑龍江下游設立奴兒干都司,管轄女真各部。通過冊封衛所、開通驛站,明朝將東北納入朝貢體系,短期內遏制了蒙古勢力向遼東滲透。鄭和下西洋期間,奴兒干都司與遼東、朝鮮形成戰略呼應,保障了北方海路安全。這一舉措使明朝疆域達到極盛,永樂年間的遼東成為糧食輸出地,呈現「沃野千里,雞犬相聞」的景象。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明朝對東北採取「以夷制夷」的鬆散管理,未推行郡縣制與漢化教育。宣德年間收縮政策後,奴兒干都司名存實亡,女真各部逐漸脫離控制。

更致命的是,明朝將女真視為蠻夷加以壓制,卻未察覺其崛起潛力,最終被後金取而代之。這種「邊疆羈縻而不整合」 的治理模式,導致中國對東北、蒙古的主權認知長期模糊,為近代領土爭端埋下隱患。

九、明宣宗放棄交趾(1427年)

當代之功:面對交趾(今越南北部)持續二十年的叛亂,明宣宗朱瞻基決定撤軍,結束了這場消耗巨大的戰爭。此舉每年節省軍費達 300 萬兩白銀,緩解了永樂後期的財政危機,使朝廷得以專註於內政,開創「仁宣之治」。放棄交趾後,明朝與安南建立宗藩關係,避免了兩線作戰,為抵禦蒙古瓦剌部贏得了戰略緩衝期。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後世之罪:這次收縮開啟了明朝「不擴張」的國策轉向,放棄了將中南半島納入中華文明圈的最後機會。

更嚴重的是,它打破了漢唐以來 「中原王朝必爭南疆」的傳統,使中國喪失了南海的主導權。當西方殖民者17世紀進入東南亞時,中國已失去地緣支點,無法形成有效制衡,最終導致近代南海諸島主權爭議的困境。

十、康熙帝禁海遷界(1661 年)

當代之功:為斷絕鄭成功集團的物資供應,康熙帝下令沿海居民內遷三十里,嚴禁片板下海。這一政策在短期內重創了台灣的抗清勢力,為1683年收復台灣奠定基礎。

中國古代十大歷史抉擇——功在當代,罪在千秋! - 天天要聞

同時,禁海遏制了西方傳教士與沿海士紳的聯繫,防止了宗教滲透與思想異動,鞏固了剛入關的清王朝統治。遷界帶來的土地拋荒,反而為後來的「攤丁入畝」改革提供了土地資源。

後世之罪:禁海政策在收復台灣後被固化為閉關鎖國,使中國錯失了大航海時代的歷史機遇。當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時,清朝官員還在爭論是否允許洋人在廣州過冬。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它切斷了中國與世界的科技交流,明末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創的西學東漸戛然而止,中國在數學、物理等領域逐漸落後於西方,最終在鴉片戰爭中遭遇「降維打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 天天要聞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這是位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舊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安7月10日電(記者白旭、婁琛、張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的舊址展館80多年後於10日在延安對公眾開放,展示了當時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服務根據地經濟發展應用的各種科技。 1940年誕生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獎,其中,5人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友好使者獎,3人獲傑出成就獎,1人獲終身成就獎。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蘭花獎秘書處供圖蘭花獎頒獎典禮由中國外文局主辦。該獎旨在表彰獎勵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 天天要聞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它們的發源地,無不是嚴苛的律法、排他的信仰、激烈的教義碰撞。可一旦漂洋過海,走到中國,全都變了口氣。佛教講空性,基督教講仁愛,伊斯蘭教講忠孝,宗教原來的「邊界感」在這裡變成了「隨和感」。中國沒有強壓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 天天要聞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在給曹叡辦完葬禮之後,接下來,魏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小皇帝曹芳在位,郭太后坐鎮後宮,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時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司馬懿能夠在曹叡臨終之前,第二次當上輔政大臣,這其實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如果沒有孫資、劉放的神助攻,以曹叡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 天天要聞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7月9日,與會嘉賓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新華社濟南7月10日電 題: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張武岳、田穎今年初,來自克羅地亞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布蘭科·巴隆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首位訪問學者來到山東曲阜尼山,在中國先賢孔子故里深度研修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