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2024年09月29日19:54:04 歷史 1976

她是好萊塢頂流,名滿美國卻依舊是美國人眼中的下等人。

支援中國抗戰,多次捐助物資,卻被宋美齡拒之門外,指名道姓不要邀請。

一邊是出生生活的美國,一邊是血脈相連的祖國,她活的「里外不是人」。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然而,在去世60年後,她的面孔卻被印在了美國25美分硬幣上。

她就是黃柳霜,即使幾十年後,依舊被人銘記的中國女明星……

好萊塢的華裔演員

2022年,「美國女性鑄幣項目」發佈了2022年份的五枚硬幣,其中一枚硬幣上的女性名叫黃柳霜。

這是第一個出現在美國硬幣上的亞洲女性,也是第一個中國女性。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硬幣上的浮雕,黃柳霜那標誌性的齊劉海直愣愣地豎著,大眼睛忽配上彎彎的柳葉眉,真是美極了,她的一隻手往前伸着,顯得下巴線條特別優雅。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說起來,在她那會兒在好萊塢大紅大紫的時候,她的手可是被大家誇為「好萊塢最美的手」!

時間來到2020年,美國有一部美劇《好萊塢》,這部劇雖然以好萊塢為名,講述的卻是好萊塢背後不為人知的陰暗。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劇裡頭的好萊塢電影人,一個個都因為各種事兒吃了很多苦頭,黃柳霜也是其中一個。

雖然劇里給她整了個小金人,看着挺風光,可這根本沒法兒把她生前的那些遺憾給填平。

但說真的,黃柳霜那可是好萊塢裡頭成就最大的華裔女演員,不光是美國,放眼全世界,她也是數一數二的成功華裔女星。

她演的電影,那時候在好萊塢火得不行,經常能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露臉,拿獎也是常有的事兒。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可惜啊,她的命不怎麼好,才五十多歲,就突然心臟病走了,真是讓人唏噓。

二戰後,她的事業受到了不小影響,逐漸淡出了影壇,直到去世前不久事業略有起色。

但還來不及重返影壇,就離開了世界,早年名震好萊塢的經典作品,也隨着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在了好萊塢。

此後,她逐漸被人遺忘,直至今日,伴隨着登上美國25美分的硬幣,才逐漸被人想起。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陰影中的好萊塢

黃柳霜是第三代的移民家族,父親在洛杉磯開了一家洗衣店,那是那個年代華裔最常見的營生。

9歲那年,她在電影院看了第一部電影,激發了對電影的熱情,從此痴迷於此。

那時的美國洛杉磯好萊塢剛剛興起,大街小巷都是大大小小的劇組,圍觀的人群里,常常有她的身影。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20世紀初的美國電影中,華人角色充滿了歧視色彩,總是不重要的二流角色,或者是反派。

但對於這一切,最初的黃柳霜一無所知,只是單純的對電影的神奇和明星的光芒萬丈吸引,完全不知道背後的荊棘。

14歲的時候,被一位浸禮會牧師引薦,踏入了影壇,飾演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路人角色。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此後直到1922年,在《海逝》中飾演了蓮花一角,一舉成為美國當時最為出名的華人演員。

紐約時報呼籲應該給黃柳霜更多的機會,就連極為苛刻的英國影評人都直呼她有大師水準。

次年在《巴格達竊賊》中驚艷的表演一舉壓過了主角范朋克的風頭,而這位范朋克當時在好萊塢的地位,無異於布拉德·皮特、小羅伯特·唐尼等人的巔峰時期。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然而,翻看她這段時間的履歷就能發現,西方人對中國的惡意從未終止。

在她走紅以後,美國電影媒體以《黃禍——中國人殺入演藝圈》這樣聳人聽聞的標題挑撥觀眾的情緒。

即便是她的演技在出色,也難以逾越好萊塢種族隔離的銅牆鐵壁,依舊無法在電影中飾演主要角色,不能成為主打演員,甚至都不被允許在電影中與白人演員接吻。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這意味着,她只能充當一個配角,在電影中增添一點中國色彩。

無奈,黃柳霜只能前往相對比較寬鬆的歐洲,尋找新的機會。

幸運的是,歐洲卻是相對比較溫和,接納了黃柳霜,在那裡,她為自己的簡歷寫滿了主演和多項成就。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不過20出頭的黃柳霜,已經成為了歐洲華人的代表,極大的改善了華人的形象,尤其是法國,更是對其不吝讚美。

然而在中國,同胞們卻對她的態度難說多好。

東西方的夾縫

一方面,黃柳霜的成功讓中國人前所未有的在世界上抬起來頭,與有榮焉,《良友》等一些雜誌上,更是以旅美明星黃柳霜來拉近關係。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但是,在另一方面,一些中國人又覺得黃柳霜飾演的角色讓中國蒙羞,甚至一位當時民國駐美領事直言,她每參演一次電影,就丟一次中國的臉。

直到1936年,米高梅將賽珍珠的普利策獎小說《大地》白上了熒幕,這是當時美國少有的正面描寫中國的小說。

作為當時美國影壇中最為卓越的華人演員,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黃柳霜會出演主角。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然而米高梅卻選擇了將兩名白人演員化妝成中國人模樣,出演主角。

一怒之下,黃柳霜毅然離開了美國,決定回到中國旅行。

九個月里,黃柳霜可不含糊,她走遍了咱們中國的大江南北,跟那時候的大腕兒們,像顧維鈞、梅蘭芳、林語堂等人,都成了感情很深的好朋友!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第二年,抗戰的烽火一燒起來,美國電影裡頭對中國的看法也開始慢慢變好了,黃柳霜就挑着正面的角色來演,給咱中國人長臉。

並且她心裏頭還惦記着國內的抗戰,一邊忙着拍電影支持抗戰宣傳,一邊還悄悄給中國捐錢捐物。

聽說,她還把自己壓箱底的旗袍都拿出來拍賣了,就為了給中國買最缺的藥材,這份心意,真是比啥都重!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但是,大力的援助,卻沒有受到因有的肯定。

1942年,宋美齡到美國進行宣傳活動,期間訪問了好萊塢,卻明確要求不要邀請黃柳霜。

某種程度上,宋美齡的態度也是代表了中國一些精英階層的看法,而這也成為了黃柳霜日後在美國聲名惡化的重要原因。

直到黃柳霜過世幾十年以後,她的名聲才得以恢復,為中國抗戰所做的貢獻,才被銘記。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結語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的黃柳霜雖然依舊少有人知,但對中國抗戰做出的貢獻,卻難以被人抹去。

在美國,洛杉磯的奧斯卡博物館舉辦了黃柳霜主題影展,為她翻案,而在國內,不少網友自發的上傳黃柳霜的電影剪輯,紀念黃柳霜的貢獻。

參考信息源:

[1].官方媒體澎湃新聞2022-11-26 《她曾是排華法案的犧牲品,如今登上25美分硬幣》

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美國看不起,中國人驅逐,里外不是人的她,死後卻印在了美元之上 - 天天要聞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 天天要聞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皇太極駕崩後的1644年,大清帝國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各擁重兵,八旗中半數的支持使得二人勢均力敵。然而歷史的天平最終卻傾向了年僅六歲的福臨。其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庄文皇后)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 天天要聞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龍顏大悅 耶律德光)遼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來信之後,他的心情用四個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開心壞了。自己的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打遍草原大漠無敵手,可只要南下,總是吃虧,很大一部分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 天天要聞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近日發佈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學苑、航港南苑、經開苑、文華苑、永盛苑、廣惠苑6個院區,3543套房源。詳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盧洛高速盧氏段即將通車!節省約1小時車程盧洛高速(盧氏...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 天天要聞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文/孫野借刀殺人小周郎,假請諸葛去劫糧。強中更有強中手,毒辣奸計變黃粱。註:黃粱——這裡是引申義,即黃粱夢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維孔明,說他足智多謀,請他去帶兵偷襲曹操糧草。曹操向來是偷襲別人糧草的主,肯定戒備森嚴,這不是讓諸葛亮白白送死嗎!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 天天要聞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愛頤,是清末首富盛宣懷的第七個女兒。盛宣懷官做得大,以幫助李鴻章辦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時已經官居郵傳部尚書,生意做得更大。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