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連日來的感染者數據顯示,當前確診感染者中大部分為無癥狀感染者。這一感染情況是新冠病毒在我國群體免疫屏障基本形成(全人群疫苗全程接種率超90%,60歲以上基礎免疫全程接種率超85%)的前提下,受到免疫壓力選擇作用的結果。「這樣的進化對於新冠病毒某一特定分支保持『優勢』是有利的,因此,從病毒進化規律推測,新冠病毒趨於穩定、毒力趨弱的概率較大。」
病毒進化規律到底是什麼,真的會越進化越弱么?在新冠病毒已經遍布全球的背景下,為佔據人類這個有限的生存資源,不同毒株開始了一場名為「進化」的生存內卷遊戲。在這場殘酷的遊戲中,具有以下特點的毒株才能脫穎而出。
癥狀輕微的勝,癥狀容易識別的淘汰。在自然情況下,癥狀重的人會選擇卧床休息,活動自然減少,病毒也就失去了很多傳播機會。比較極端的是埃博拉病毒,就是因為感染後癥狀過於劇烈嚴重,感染者很快就卧床不起甚至死亡,所以到現在也未能傳播到非洲之外的地方。在新冠防控中,因為測體溫、自我癥狀監測和發熱門診的存在,癥狀重的感染者容易被識別出來而被隔離,病毒傳播也就無法實現了。實際上,恰恰是人類對新冠的高強度監測和管控,促使病毒加速向無癥狀和輕症方向進化。
傳代速度快的勝,慢的淘汰。如果其他條件相等,病毒每一代繁殖的速度越快,越能產生更多後代,從而在競爭中勝出。新冠的平均潛伏期已經從原始毒株的5天縮短到奧密克戎的3天左右。相同傳播時間,奧密克戎產生的感染者數量可能是原始毒株的十幾倍,但對防控有利的是感染者可以更快檢出陽性,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觀察的時間也隨之縮短。
繁殖出的病毒容易排出的勝,排不出的淘汰。新一代病毒產生後,需要排出體外才能感染下一個人。對於呼吸道病毒,最理想的排毒場所無疑是上呼吸道,而與肺部結合能力強的病毒會有相當部分病毒鎖死在肺部,導致傳播效率低下。結合肺部,造成肺炎的能力顯然對病毒傳播是不利的,所以現在有肺炎癥狀的感染者所佔比例越來越低。
容易與宿主細胞結合的勝,結合能力低的淘汰。現在的新冠病毒結合人類細胞的能力已經非常高了,很少的病毒顆粒就能實現傳染。所以同空間,擦肩而過這類低風險的暴露也可以實現傳播。
免疫逃逸能力強的勝,逃逸能力低的淘汰。人感染原始病毒或者接種疫苗之後就會產生免疫力,原來的毒株就不容易再感染了,逼迫新冠病毒快速的更換零件自我更新,整體特徵和原始毒株的差異越來越大。
我們來從全球維度盤點一下新冠病毒的內卷歷程(見下圖)。2020年初到10月,全球的人都沒感染過新冠病毒,所以原始毒株順暢傳播,變異很少。2020年末尾,傳染性更強,致病力也同樣很高的Alpha毒株出現了,在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內佔據了優勢地位。但在2021年3月,Alpha毒株尚未一統天下,傳播速度更快,癥狀更輕微的Delta毒株橫空出世,在半年之內把其他毒株幾乎逼上了絕路。也是在2021年,新冠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大幅上升,國內感染者死亡的報道已經非常罕見。2022年,奧密克戎毒株出現了,傳染能力超越了人類歷史所記錄的幾乎所有傳染病,在短短3個月內就卷掉了不可一世的Delta毒株,到目前全球檢出的新冠毒株已經100%是奧密克戎毒株的後代。在此同時,奧密克戎的致病力也繼續下降,上呼吸道癥狀成為主要臨床特徵,重症、死亡的報告一般只出現在高年齡或者有基礎性疾病的人群中。
數據來源:https://gisaid.org/hcov19-variants/
病毒變異是持續存在的,未來會不會變異出致病力強大的毒株呢?從理論上說,肯定會!但根據進化規律,這種毒株很快就會被它相對溫和,專註於傳播繁殖的兄弟姐妹擠占生存位置,在這場病毒的內卷中快速淘汰,激不起幾片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