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則有關埃及金字塔發現「地下城」的新聞引發考古界廣泛關注。
一個以意大利科學家為首的科研團隊宣稱:
他們在埃及吉薩金字塔群的哈夫拉金字塔下方發現了一處疑似「龐大地下城市」的神秘結構,包括藏有巨大石灰石的平台,還有8條直徑在10米到12米之間的巨大圓柱狀深井。
這些井壁就像旋轉樓梯,直達地下約650米處,甚至可能連接着更深的水流通道。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距離地面1200多米的深處,雷達掃描出來的圖像竟顯示有「複雜發光體」,其振動頻率跟地上的建築截然不同……

科研團隊發表在期刊上的相關圖示
雖然這一堪比科幻小說的新發現目前尚存爭議,但有關地下世界的想像一直吸引着人們的好奇心,也激發著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在不同時代和不同文化里,有關地下的三個「任務」反覆出現:埋葬珍貴的東西、獲取有價值的資源、處置有害物質。
我們腳下的世界,不只安頓着黑暗和死亡,也珍藏着隱秘的人性和漫長的文明。

無法企及的深處
我們每天都在地面行走,卻對腳下的世界所知甚少。人們也早就意識到:我們對深海和地層深處的了解,遠不及茫茫宇宙與頭頂星空——
雖然無論海洋和地下都距離我們要近得多,至少是在同一顆星球上。
太空雖然遙遠,終究是一片真空;而沉甸甸的水與土,則有效地阻隔着我們的視線和用於探索的各種機械。
地殼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層,也是地球的「外殼」,分為上下兩層,上部地殼主要為花崗岩層,下部地殼主要為玄武岩層。地殼的大陸部分平均厚約33千米,海底部分較薄,平均厚約七千米。

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據圖蟲創意)
介於地殼和地核之間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約為2870公里。地幔也分為上下兩層,在上地幔分佈着一個呈部分熔融狀態的軟流圈,其深度在60-400公里左右,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從這裡發源。
地球的中心部分為地核,也可以分為外核和內核,外核可能是液態物質,內核則是緻密的金屬固體物質——這只是推測,根據對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測定而推測的。
劍橋大學教授羅伯特·麥克法倫在他的著作《深時之旅》中寫道:在人類文化史中,人們似乎對地面以下的空間有種由來已久的恐懼與厭惡。死者在地下埋葬,而光明無法抵達那裡。

「特意把一件東西埋入地下,大都出於某種隱蔽的目的。而從地下取回一件東西,無一例外是需要花費一番工夫的。正是由於進入地下的困難,長久以來,地下世界便成為一種象徵,代表不可說、不可見的事物:失去、悲傷、深藏在頭腦中的模糊想法……」
還有秘密。在古老的神話中,有關過去、來世與死亡的秘密都藏在地下。
創作於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蘇美爾史詩《吉爾伽美什》中,主人公吉爾伽美什的摯友恩奇都在夢中進入地府,看見地府的女王在讀一塊泥板,每個人的命運都已經在泥板上寫好。在恩奇都去世後,吉爾伽美什也是穿過一條長長的黑暗隧道,進入地下世界去尋找有關永生的秘密。

類似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神話中一遍遍出現,它們都暗示着某種悖論:黑暗可能帶來洞察,下降之旅或許通向啟示而非喪失。在幾乎所有末世廢土的幻想故事裏,當地面已被核冬天和輻射塵籠罩之時,人類唯一的藏身之處,就是深深的地堡。

科拉半島上的「地獄之門」
沒人知道地球內部深處究竟有什麼,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鑽孔也僅為地球半徑的1/500,就像在西瓜的表皮上用頭髮絲那麼細的小針輕輕戳了一下。
就這「輕輕一下」,花費了一個國家將近20年的時間。
1970年,蘇聯在靠近北極圈的科拉半島上啟動了一個超深鑽井項目。在冷戰背景下,除了爭先恐後上太空和登月之外,向著地下探索也是一個方向。
這個鑽井的「小目標」是希望能挖穿地殼,到達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也就是地殼和地幔之間的分界面。

已被廢棄的科拉超深鑽井封口處
最初一切進展順利,技術團隊分兩個階段,在將近10年的時間裏不斷下探,在井底高溫和高壓的極端條件下,於1979年6月鑽到了10636米的深度,打破了之前由美國保持的9583米紀錄,正式成為當時世界上最深的超深井。
此後,從10636米鑽探到12262米,則又花了將近10年的時間。再往後,更深一步成為幾乎不可能的任務:高溫和緻密的岩層讓設備損耗極為嚴重,政府隨後以經費不足為理由停止了這一項目。
不過,雖然停止了鑽探,但此後針對科拉超深井的資料和數據研究仍持續了數年,直到2008年井口被徹底封閉,基地也從此廢棄。
在那之後,一個被稱為「地獄之門」的恐怖故事漸漸開始流傳——
在這個故事裏,科拉超深鑽井被12噸重的鋼製大門封閉了洞口,周圍20公里內禁止任何車輛、行人、飛行器進入。2002年,由多國組成的聯合考察小組再次進入這一區域後,震驚地發現:鋼製大門已經被打開,且表面嚴重受損,洞內飄出藍綠色煙霧,深處隱隱傳出類似人聲的哀嚎與慘叫,甚至還有從洞內飛出的類似蝙蝠的怪物等離奇細節。

常被誤指為科拉超深鑽井的圖片
許多自媒體文章中,還為這個故事搭配了圖片,圖片其實是西伯利亞的一個鑽石礦洞(見上圖),直徑足有1公里多,而真正的科拉超深鑽井直徑只有20多厘米,不過臉盆大小。
這個小小的科拉超深鑽井,目前仍是地球表面垂直距離最深的人造物。在它之後鑽出的兩口超深油井雖然總長度更長,但因為存在一定的水平位移(相當於有斜度),所以嚴格說來還不能算超越了科拉。
科拉超深鑽井也依然是迄今世界上最深的純粹以科研為目的鑽探井。它幫助人們窺探到了豐富多彩的地下世界——地表以下6000米處微小的浮游生物化石,保存得完好無損;岩層深處的水,應該是礦物里的氫和氧直接生成;地下3000米處獲取的岩石成分,同月球車採集的月球土壤成分基本一樣……
關於地球深處的世界,我們依然所知甚少。

巨龍穿行於微光之城
不管你玩沒玩過遊戲,或許都聽過一個叫《龍與地下城》的名字。這本是一款廣受歡迎的桌游,後來被陸續開發了同名網絡遊戲和電影等。
那你有沒有看過馬伯庸的《龍與地下鐵》呢?在這個故事裏,主角也是哪吒。與《哪吒2》中那個魔童相比,這個故事裏的哪吒是一個天真又勇敢的孩子,他在長安城的地下發現了一群龍。
這就是長安城的地鐵。

「龍地鐵」進站的時候場面是這樣的——「碩大無朋的龍頭從黑暗的山洞裏探出來,龍頭在平台側面的圓筒隧道里緩緩前進,龍鱗閃着微微的金光,整條身體擺動着……哪吒注意到,這條龍是懸空的,下面的幾隻爪子懸在離地面一丈左右高的地方。氣流變得急促起來,站在平台邊緣的人們紛紛壓住帽子,免得被吹飛。」
當乘客們紛紛騎上這條龍之後,龍身上的鱗片就會片片豎起,鱗片邊緣被刻意磨平,還用棉布包裹住,剛好適合一個人坐下。哪吒不由得開始思考:它們整天就在這些黑洞洞的隧道里穿行嗎?無法飛上天空翱翔?
哪吒悄悄跟着一條巨龍進入了「地下鐵」的中轉站:一個碩大無朋的地下洞穴,洞穴壁上鑲嵌着無數夜明珠,還有許多標記着數字的隧道口。
洞穴正中間則是一個巨大銅柱,柱體由無數彼此嵌合的齒輪構成,上面密密麻麻鎖滿了巨龍,龍的尾巴上綴着的幾百條鎖鏈密布在整個洞穴空間,縱橫交錯如一大網。
它們都是被束縛的巨龍,而哪吒最終幫助它們獲得了自由。

與浪漫的東方想像相比,西方的地下世界總體顯得更為嚴酷。在尼爾·蓋曼的《烏有鄉》里,當你從裂縫中落入倫敦的地下世界,你就從原本那個「正常」的世界裏消失得無影無蹤;在2012年的現象級科幻小說《羊毛戰記》中,144層的地堡里,秩序靠一系列謊言和嚴酷規則維持,和「出去」有關的一切都成為致命禁忌……
當然,希望總要有的,科幻電影《微光城市》(city of ember)中的地下城,大約是最美麗的一個:巨大洞窟中密布着星星點點的燈光,像被微微照亮的深海,整個城市彷彿籠罩在永恆的暮色中,給人莫名的安寧感。

《微光城市》劇照
沒人願意永遠生活在地下,但地下是所有人最終的歸宿。在那個世界裏,長久地安置着我們所恐懼和想要丟棄的,也安置着我們所深愛和想要保存的。

撰文 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