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聊起芯片產業,有個數字讓我驚掉下巴——2024年全球芯片設備賣了1171.4億美元,光咱們中國就買走了495.5億,佔比超過四成!這相當於全球每賣出三台造芯片的機器,就有一台是運往中國內地的。但細想之下,這個數字既讓人振奮,又讓人捏把汗。
先說說這四成市場是怎麼來的。這兩年全球掀起了造芯熱潮,從手機電腦到汽車家電,哪個都離不開芯片。
建條5納米芯片生產線要砸100億美元,光買設備就得掏50億。咱們中國去年光刻機、蝕刻機這些設備就買了近500億美金的,比排在第二的韓國多出一倍還多。
這場景就像整個村子都在蓋新房,咱們家不僅蓋得最多,連水泥鋼筋都囤了全村四成的量。
不過您發現沒有?咱們囤了這麼多"建材",可蓋房子的本事還沒跟上。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半導體設備的自給率才13.6%,相當於十塊錢里只有一塊三是國產貨。算筆明白賬:495.5億美金的設備採購中,進口額可能高達428億美金,摺合人民幣3100億!這錢要是疊起來,怕不是能堆出座小山。
有人可能要說,這數據是不是太誇張了?其實換個算法更直觀。假設自給率提到50%,每年就能省下1500億進口開支,夠建好幾座芯片廠了。但現實是,咱們在28納米以下先進制程設備上,國產化率低得可憐。就像做菜,鍋碗瓢盆倒是置辦齊了,可要炒個米其林大餐,關鍵調料還得找進口貨。
為啥差距這麼大?看看這張工藝節點圖就明白了。國產設備大多卡在45納米這個"家常菜"水平,28納米"私房菜"能做的廠家不多,14納米"滿漢全席"就那麼幾家,7納米"分子料理"更是鳳毛麟角。這就像造汽車,咱們能造拖拉機、麵包車,但造高性能跑車還差點火候。
不過話說回來,這組數據也藏着好消息。2023年自給率11.7%,2024年就漲到13.6%,雖然步子邁得不大,但好歹在往前走。就像學游泳,從狗刨式到自由泳總得有個過程。現在國產設備在成熟製程領域已經能頂半邊天,28納米以上的設備基本能自給自足,這就好比先學會了做家常菜,再慢慢鑽研大餐。
當然,咱們也得清醒。芯片設備不是大白菜,買回來就能用。光刻機這種精密儀器,零部件超過10萬個,精度要求比頭髮絲還細百倍。國際巨頭ASML研發新一代設備要砸幾十億美金,咱們要追趕,既需要時間沉澱,也需要持續投入。就像種果樹,今天栽下樹苗,總得三五年才能結果。
看到這裡,您可能會問:咱們這麼拚命買設備,會不會被"卡脖子"?這確實是個現實問題。但換個角度想,正是這種大規模採購,才讓國產設備有了練兵場。就像學開車,先得有車開,開着開着技術就上來了。現在國內設備廠商在中低端市場站穩腳跟後,正憋着勁往高端沖,這種勢頭比單純看自給率數字更讓人期待。
路雖遠,行則將至。從買設備到造設備,從跟跑到並跑,中國芯片產業這盤大棋才剛下到中盤。或許再過五年十年,當咱們回頭看這組數據時,會會心一笑:當年那些進口設備,不就是咱們攀登芯片珠峰的登山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