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憑藉「健胃消食片」一句廣告語紅遍大江南北、年銷10億的江中藥業(600750.sh),正面臨一場增長乏力、結構老化與信任危機交織的陣痛期。3月18日,公司發佈2024年年報,儘管凈利潤微增9.67%,但營收同比下滑2.59%至44.35億元,為近六年來首次負增長。
乍看之下,公司依靠嚴控費用保住了利潤增長,但掩蓋不了主營業務放緩、產品矩陣老化、研發乏力、銷售驅動失效的多重隱憂。更值得警惕的是,作為曾經中成藥賽道的明星選手,江中藥業正在通過誇大宣傳涉足邊緣性營銷,試圖扭轉疲態,卻反而陷入可能的「虛假宣傳」爭議。
營收首次負增長,非處方葯增長失速
2024年,江中藥業三大核心板塊中,唯有依賴健胃消食片的非處方葯業務勉強維持增長,營收32.7億元,同比增長僅約7.2%,遠低於過去四年16%-21%的增速。
其中,拳頭產品健胃消食片銷售量達1.7億盒,同比增長10.9%,但回顧十年銷量整體下滑趨勢,不難發現其回暖只是廣告加碼與市場反彈的短暫修復,長期天花板依然明顯。
作為另兩大主力的乳酸菌素片、雙歧桿菌三聯活菌膠囊雖營收均破6億元,卻已是上市十年以上的「老產品」,市場紅利日益枯竭,鮮有創新補充產品梯隊。
更嚴重的是,健康消費品板塊營收同比暴跌47.3%,創下近五年首次下滑。江中將該板塊視為「第二增長曲線」,如今卻陷入結構調整、定位混亂的窘境,短期內難以形成有效支撐。
處方葯「集采陣痛」持續,新增業務拖累主業
自2019年華潤醫藥入主江中藥業並推動其跨入處方葯賽道以來,江中接連收購海斯製藥等標的,但幾輪國家藥品集采中屢遭滑鐵盧,注射用鹽酸溴己新、奧美拉唑鈉、伏立康唑等產品丟標不斷。
2024年,處方葯業務營收同比下滑3.5%至7.9億元,已是連續兩年下跌。以「再造一個江中」為目標的五年業績倍增計劃,眼看已進入「最後一年」,但公司營收卻在高點戛然而止,距離「翻倍」目標失之交臂。
更令人擔憂的是,處方葯業務所暴露出的核心問題——產品結構老化、創新乏力、渠道缺乏競爭力,正逐漸反噬企業的增長邏輯。
銷售驅動增長模式漸失效,三費高企難掩焦慮
江中藥業的「江湖經驗」,長期倚重廣告拉動與終端推廣。2024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銷售費用高達14.63億元,銷售費用率達33%,遠高於行業平均的13.7%,而研發費用率則不到3%,創新投入仍處邊緣。
2023年,銷售費用占營收比重高達37.1%,2024年前三季度三費總佔比高達38.09%。在醫保控費、集采常態化的大環境下,這種高銷售低研發的模式已難為繼,持續透支品牌與利潤空間。
儘管江中聲稱通過削減費用實現利潤增長,但這種「節流式盈利」難以構成長期基本面支撐,未來一旦銷量難以提升,利潤壓力將全面暴露。
營銷過界陷入信任危機,「軟糖門」引爆合規爭議
更具爭議的是,江中藥業近日在短視頻電商平台上,將一款名為「山楂雞內金蓮子山藥三色軟糖」的普通食品,宣傳為可調理兒童脾胃,提供「劑量建議」,甚至涉及對排便、消化、睡眠等多種功能問題的改善承諾。
但實際配料顯示,該產品含糖量超過20%,有效成分雞內金粉僅為1%,糖類主導、功能成分極低,卻對1歲以上兒童進行高頻推廣,不僅涉嫌打「功能擦邊球」,還存在誤導家長、影響兒童健康飲食習慣等風險。
在「江中」這一強品牌背書下,該產品單平台銷量超91萬瓶,銷售額估算超過3000萬元。但業內質疑聲此起彼伏,部分專家認為「產品營養價值存疑,對嬰幼兒可能構成風險」。
作為葯企出身的江中,在宣傳中「食品混淆藥品」,不僅有可能觸碰虛假宣傳與合規紅線,更將自身多年建立的品牌信譽置於險境。
江中藥業曾憑健胃消食片打開腸胃中成藥市場,也曾憑藉廣告與渠道稱霸otc板塊。但如今,面對集采之下處方葯滯漲、健康消費品跌落、新品儲備稀缺、增長引擎衰退,江中藥業正走到一個轉型與失衡的十字路口。
更令人遺憾的是,在業績未明、戰略未清的當下,企業卻試圖通過「功能糖」「直播電商」維持增長熱度,甚至不惜遊走合規邊緣,這種短視行為,或將成為江中藥業長期隱患的爆發口。
「飯後嚼一嚼」固然經典,但「未來往哪走」,江中藥業還需重新思考。(內容來源|商業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