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隱形人格的話題。
作者引用了一個10月中湖南的一個新聞案例:一個3歲男孩兒從鄰居家拿了一瓶酸奶,親奶奶發現後堅持扭送孩子去派出所。
目擊者稱,有人覺得這個奶奶野蠻粗暴。這位目擊者覺得這是三觀最正的教育。孩子的底線問題不能慣,一定要讓他記憶深刻。
作者認為,這個奶奶是在借國家暴力機關的手,來享受她自己的施虐快感。同時,這是奶奶對自己犯罪渴望的反向形成——她很可能是隱藏的反社會人格,潛意識裡一直渴望犯罪。
作者甚至預言,如果這個孩子一直由奶奶帶大,孩子最終帶進監獄的概率很大。
這個事件看得我很震撼的。
---------------------------
更早的時候,有個報道,講有一位著名的爸爸——張一得的爸爸,年輕的時候曾經是公司高管,後來離婚後獨自撫養孩子。為了撫養孩子,他賣掉市區的房子,帶孩子在山裡撿拾垃圾、開荒生活,與此同時,他用賣房的錢,把張一得送到當地最昂貴的私立學校就讀。
孩子成長過程中,這位爸爸編寫了記錄孩子成長《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父子》一書;還有一本《一得他爹的童話故事》,全書2001個字,包含11個小動物,7個部分,這些數字是有寓意的:張一得的出生日:2001年11月7日。
他為孩子拍攝了20萬張成長照片,用壞了5部相機,他都保存起來了。
這個故事前半程還是讓人興奮的,張一得考上了北大。然而在他去國外留學沒多久,他因抑鬱症發作,選擇了自殺。
事後,網上出現很多抨擊張一得爸爸的聲音,說他口口聲聲的愛,實際上是在控制孩子,這種父愛令人窒息;也說他這些年的對孩子成長的記錄,實際上是自己的表演人格在作祟。 這似乎也包含了對於隱形人格的說法。
有句話叫「成王敗寇」。站在事後的角度去討論一些事情,如果這個人這個事兒成功了,外界基本上都是溢美之詞;而如果這個人這個事兒失敗了,大家也都會有自己自以為是的結論和分析。
但是做一個事情過程中,人是否能覺察到自己的隱藏最深的一些人格,其實是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
這些天有外地的朋友在問我,最近鄭州還好嗎? 我目前在的小區已經解封,也能正常進出。所以對於別人關切詢問的有些事項,我是無法確認真假的。
也看到一些很密集的人和事物的視頻,讓我回憶起很多年前的感受。
多年前的有一個黃金周,我曾經和家人在城市的最中心地帶逛街。當時真是人擠人、摩肩擦踵,在某一個街口,我突然覺得情緒特別急躁,甚至想要猛砸東西發泄的衝動,甚至如果有什麼利器,回想我自己都可能做出超出正常的舉動。
那次好像一個精神病人的內心感受,我銘記至今。
如果按照所謂隱形人格的說法,我內心也許有着某些不計後果的因子,在有些極端情況下,會非常情緒化和衝動。
而實際上,回想我人生中的一些重要事項,確實如此。 這大概也是人生中需要警惕的一個非常大的弱點。
能想像嗎?一般人眼中的我,竟然是一個非常理智、溫和、有耐心、基本正能量的人。
最近這些天封控在家,有時候也想想,如果不用工作、存款充足,或者叫財務自由,真要躺平其實是個很美好的事情。
從這點折射的隱形人格來講,我內在一定有着「懶惰擺爛」因子。
這些年,我慢慢拋棄過去的直線思維,以及道德評價。在看到一些特定事件或突髮狀況的報道和講述後,我有時候會換位思考,假如我當時是那個人,會怎麼做?通常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那麼明亮和坦蕩,也不一定就比當事人做得更好。
所以其實認識自己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你是否知曉你自己的某些隱形人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