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先生看完病回來,問我:「今天P大夫又跟我說:「小閆,你要知道我們吃這個葯是治什麼。」
P大夫已經不止一次跟我說過類似的話了,我今天才意識到,他是不是在暗示/提示我,我關注的點不對?」
我說:「如果大夫說了好幾次,那應該是吧,你自己感覺呢?」
他說:「我在回來的路上突然意識到了,今天在看P大夫之前,我感覺很不好,但看完之後,雖然身體還是覺得累,但精神好多了。」
我說:「從昨天到你看大夫之前,都感覺很不好,情緒非常緊張和焦慮,原本身體就弱,負面情緒讓身體狀況雪上加霜,大夫能量強,你願意相信,大夫告訴你沒事,你一下就放鬆安定了,而身體恢復需要時間,但精神馬上就得到了明顯的緩解。」
他說:「情緒對人的影響這麼大嗎?情緒對人的影響居然這麼大?」
我說:「是的,身體好的時候,情緒對身體的影響不明顯,但身體很弱的時候反而很敏感,一點點情緒都會在身體上顯現出來。」
他說:「那情緒波動太大,對身體也很不好。」
我說:「當然,特別是身體不好的時候,情緒波動太大,而身體很難跟上情緒,就容易出現心跳加速、出汗、頭暈等不適,如果有三高基礎病的話還會很危險。」
他說:「大夫說我的焦慮症好多了,另外,我覺得我現在的情緒也平和多了。」
我:「如果你不是刻意壓抑了情緒,那的確比之前好很多,有情緒發泄出來,比壓抑要好。」
他說:「是的,我現在有情緒的時候,自己會意識到了,意識到了情緒,情緒它好像就消掉了。「
我:「是這樣子的,當然,最好最好是這些人這些事不會引起你很大的情緒,當然,這很難很難。」
他說:「我現在有時候還是會情緒,比如做核酸看到有人插隊,比如過馬路看到有人搶紅燈,比如迎面走過來的人和自己撞路。。。。」
(備註說明:上面這些生活小事,會給他帶來一些情緒,但這些並不是主要的,長期在後台運行、嚴重消耗能量的焦慮情緒在其他方面。)
我問他:「那個時候你是什麼情緒呢?」
他說:「我就是感覺很不爽。「(我知道他不爽的背後是覺得道德感不強,不守規則,沒有安全意識等等。)
我都要笑死了,「那你一天出門得遇到多少不爽的事?就這點小事。」
他說:「我現在也告訴自己,別人的行為,有他的合理性,有各種偶然和必然性導致他們那樣,所以現在也好多了。」
我說:「你在用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當別人達不到你預期的時候,你就會不爽,但我想了,別人為什麼要達到你的標準呢?」
他說:「這不是我的標準,這是社會公共規則。」
我說:「看起好像是公共規則,但每個人對公共規則的尺度和認識是不一樣的,本質上你還是在拿自己的尺度要求別人,這樣做只會讓你自己不爽,增加你自己的負面情緒。」
他說:「那他們不守規則,我就不能指出來了?」
我說:「你自己呢?你很守規則嗎?你比別人更高尚嗎?至少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道德,更高尚,我的公共規則意識就一般,我的安全意識更是不好。
如果我自己也不咋滴,我就覺得我沒有資格去判斷別人。
而那些在公共場合看起來很高尚的人,你知道他在私下又是怎樣的?」
他說:「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有道德,規則意識也比較強的人,難道非得我自己是一個完人,才有資格說別人?」
我說:「你看別人不爽,別人也一定會看你不爽。
如果你自己在很多方面做得也並不那麼好,你去說別人,別人不會信服你(有些東西是有氣場的,去做一件和自己的氣場不匹配的事情,對方是能感受到的),不會接受你的所謂的「好意和建議」,反而會產生逆反心理,對你有怨言。
而你看到別人不僅沒有接受你的「好意」,反而怨恨你,你又會由此產生不滿和不爽,這不是兩敗俱傷嗎?好處在哪裡呢?」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做XXXX,要先做人。
比如,要做好事要先做人;要想賺錢要先做人;要做好員工要先做人;要當好老師要先做人;要演好角色要先做人;要彈好琴要先做人。。。
我曾經真心相信過這句話,但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很多矛盾,產生了很多的疑惑,過好幾年才弄明白這句話有多扯。
以我自己當前淺薄的認知是:
1.每個人對「道德」的定義和標準是不一樣的。
2.不要動則把人和事上升到自己認為的那個「道德」層面。
3.人品和作品要分開看。
古今中外,大有私德不好,但是才能卓絕的人,莫扎特、商鞅、李斯、張居正、蔡京等等。
在此特彆強調說明:我並不是表達道德本身不重要,也不是提倡放棄道德,恰恰相反,我認為美好的道德才是終極,應該是每個人努力追求的目標。
對陌生的、不熟的人要看作品,輕人品。
作品不會騙人,而人品會偽裝。這就像是古代的立長還是立賢,立長有明確的標尺,而賢是可以偽裝的。
對半熟的人,既要看人品,也要看作品。
對於親近的人,則要看人品,輕作品。
特別是對孩子、家人,你是因為愛孩子而給予獎勵,而不是因為孩子考試成績好而給予獎勵。
那麼,哪些是陌生人,哪些歸為半熟人,哪些歸為親近的人呢?
相信你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