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倒轉,如今是國內的人嘲笑國外土鱉,嘲笑他們沒有手機支付、沒有四通八達的高鐵、沒有半夜還在運營的外賣、沒有便捷到令人髮指的網絡購物。
過去,身處國外的華人不無炫耀的告訴國內的親人,這叫刷卡支付,不用帶現金。現在國內的親人告訴海外的同胞,這叫二維碼支付,這叫掃臉支付。
英國愛丁堡,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
很明顯,表面上看,如今的歐美,在生活方式上確實落後中國一個時代都不止了,難怪每當有身處國外的同胞點贊歐美的時候,總會引來一幫中國人嘲笑——土鱉。
那麼,歐美的現金支付、相對滯後的電商,真的土鱉嗎?
這麼說吧,作為成熟的經濟體,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所謂電商發展的滯後其實是政府有意為之。
一個國家,首先要解決的是什麼?
文化有序傳承前提下的最普遍的就業。
南昌盈石廣場,沒人,連店都沒了
我們南昌十幾個大的綜合體,就像死屍一樣陳列在城市的四面八方,步行街像一條死蛇,這些本該解決數萬甚至十幾萬、幾十萬人口就業、同時極大帶動假日經濟的經濟載體和文化載體,如今都被電商衝垮了。一個城市最能刺激文化傳承、人情傳承的商業綜合體,在所謂的電商時代成了城市的死屍。
那麼在英國呢?電商佔總體經濟的百分之四到五,也就是說,商場、店鋪,顧客和商家面對面的交易,藝術家和匠人在用最具溫度的方式,實現了國家經濟最健康的發展模式。
在國內,一個電商商家,沒有店面,不需要僱傭工人,在網絡上用鼠標接受訂單,轉交給廠家、農戶,完成銷售過程。那街面上、商業綜合體裏面巨量的商鋪空着,過去的老店員們閑着。
中國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在節假日得時候,街上空着沒有人,人人都在家裡點外賣,網絡購物。
非必要,不出門,這是我們在新冠疫情爆發以後喊出的一句口號,實際上,我們的青年人早就在踐行這種思想了。
不到八點,這家茶食代關門了
有了電商的網絡訂餐、購物,一下班,年輕人就窩在家裡,整個國家失去了甜蜜的邂逅,沒有了酸酸甜甜的愛情,不婚和少子化成為青年人生活的主流。這一切都來自我們中國人引以為榮的所謂發達的電商。
我很懷念在英國的那一段生活,哪怕買一包方糖,也一定要去商鋪,在和店員大叔溫暖的對答中把商品從店鋪裡帶回家。
表面上看,如今的歐美在生活上確實落後中國一個時代,但他們的生活方式卻最符合全民就業、邂逅愛情和婚姻,最符合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繁榮的現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