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聽媽媽常常叨叨,這四方台主任可不是什麼人都能當好的。當時我還小,只是知道四方台是一個離我們挺遠的一個鎮子,那裡的糖燒餅特別的好吃。因為有一次爸爸出差路過那裡,回來給我們四個孩子一個人買了一個糖燒餅,所以印象特別深。這主任應該是一個不小的官,做個當官的多好,有什麼難的?小時候都認為只要是個官就一身的光環一身的輕鬆。
稍稍的長大一點,我才知道這個四方台主任是常常圍着鍋台轉的婦女們給自己封的官職,四方台即是鍋台,而這個主任無論稱不稱職都只是一上任就不可能辭職的一個任勞任怨的職務。
說到難,我也是隨着年齡的增長一點點的有所體會的。
小時候家裡窮,沒有大米,白面,更是一年也見不到幾次葷腥。我們的主食就是玉米,小米,間或有高粱米,蔬菜也只是生產隊分的一點馬鈴薯,夏季的時候自己家園子里只能吃幾個月的青菜。媽媽把玉米小米換着樣的做。玉米可以做成玉米碴乾飯,玉米碴粥,玉米碴水飯,玉米面大餅子,玉米麵糊糊,玉米面面片。小米可以做小米粥,小米乾飯,小米麵煎餅。那時候我們的腸胃很容易得到滿足,只要能夠吃飽就可以了,哪管過什麼營養,什麼合不合口味。
媽媽一年四季除了冬天在家一面忙着做針線,一面忙着家務,其他三季都要在地里忙活。她的手裡在忙着活,心裏卻要想着這頓飯吃什麼,把一天中最經餓的伙食放到最需要的中午時候做,早晨和晚上大多數都是稀的或者是方便人和家畜一鍋出的對付飯,為了節省時間。因為材火少,捨不得燒,也有大餅子什麼的沒熟透的時候。
稍稍大了一點,我們第一次吃到了媽媽從城裡的大舅家背回來的一書兜大米,煮出來像老蟑蛋一樣的白米粥,也吃到了宣騰騰的白面饅頭,還有不放油的大白餅,那可是我們上初中之後最好的食物了。
有了大米和白面之後,媽媽同樣的要為一日三餐發愁。上學的我們哥三個吃三頓飯的時候都要帶中飯,又因為胃都不好,要經常的吃些細糧。每天早晨爸爸,媽媽早早的就要起床為我們準備早餐還有我們三個的午餐。那一大鍋的饅頭,媽媽給我們每個人的飯盒裡擠壓上三個,每個人在結合點粥吃上一個半個的,鍋里剩下的也就是一個空空的帘子了。要是做乾飯或者水飯,也要很大的一盆才夠。有時候我們吃完了,急急忙忙的穿戴上上學了,也沒管剩下的夠不夠媽媽和爸爸吃。自己成年了才知道當時的情況有時候媽媽他們後上桌的肯定有吃不飽的時候。作為母親總是要把最好的留給孩子們的。這一點每一個做母親的都不約而同的具有平凡的偉大。
即使媽媽已經全力的對待我們每個孩子了,我們的身體還是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這讓媽媽以後提及時有時候眼睛裏還有淚光。
十六歲之前,我總在想為什麼我總是餓?我都已經不瘋跑了,不去蹦蹦跳跳了,盡量的減少活動了,三個饅頭還是只能頂兩節課的時間。
後來我結婚了,嫁人了,嫁給了一家能常常吃到白面的人家,一點點的我也體會了四方台主任的艱難。
二十歲我開始跟着婆婆學習做飯。
每一頓飯你得根據家人口味的不同飯量的大小,斟酌着食材的量和油鹽醬醋的投放比例。想要把飯把菜做到恰到好處,沒有幾年的時間你還真的就出不了徒。
在一起過的時候我不用考慮經濟問題,因為有婆婆掌管,她讓我怎麼做做多少我依照着就可以了。分家之後,我要考慮的就多很多了。
因為剛剛分家,我捨不得把少的可憐的幾百塊錢的家底用到伙食上,我們的餐桌上很少有菜的影子。為了省錢,清粥,鹹菜加饅頭是常態,偶爾的也會把饅頭變成花捲,為了能在鏟地的時候多有點力氣。孩子出生一年多了能吃飯了,隔兩天給蒸上一大碗雞蛋羹。兒子年齡小可是飯量可不小,一頓能吃一小碗的量,剩下的少許就都進了丈夫的嘴裏。
秋天了,我養的小雞仔都長大了,那幾隻耀武揚威的大公雞惹得丈夫的眼睛直放光。後來打場的時候我殺了一隻,丈夫和兒子還有公公婆婆吃的那是一個享受啊!現在想想都不明白那隻雞真的有那麼香嗎?
日子一天天的變好了,孩子也漸漸的長大了。我家的餐桌上加了越來越多的菜色。每逢節日,魚,肉和雞蛋都上了桌,主食也變得豐富起來,我的麵條和烙餅技術越來越好,趕上活累或者家裡來了客人,我讓餐桌的等級也跟着提高了不少。媽媽爸爸來家裡看望我們,看到我把餐桌搞得如此豐富多彩的,媽媽說我這個四方台主任挺稱職的,沒有給她老人家丟臉。作為兒女把自己的小日子過得騰騰火火的是對父母最大最好的福報了。
兒子上高中上大學的日子,我手裡的閑錢不多甚至那幾年還有債務,但是在兒子放假回家的日子裏,我盡量的讓他吃的最好,畢竟在外面吃的不好,他又在長身體的時候。
現如今又趕上了疫情,很久沒有精打細算的我又得開始精打細算的過日子了,每次出門買多少菜才夠家裡人吃上三天的,要買什麼才能有營養又不要花費太多的錢,畢竟我們這幾個月都是沒有收入的。看來我這個四方台主任還是蠻重要的,對一個家來說。千萬不要認為我是自戀呦。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