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2025年01月14日12:33:30 歷史 1584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祭拜蔣經國

1994年,蔣方良來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了一張合影,這年蔣方良已經78歲高齡,她身穿黑色素衣,滿臉悲傷,深深地向蔣經國的靈柩鞠躬。蔣經國自從1988年病逝,已經過去了6年,對於蔣方良來說,這6年的時光,她過得很艱難,她的長子蔣孝文,次子蔣孝武先後離世,白髮人送黑髮人,內心的打擊可想而知。

蔣方良是白俄羅斯人,她為什麼千里迢迢嫁到中國?這還要從蔣方良和蔣經國的經歷說起。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和蔣經國

蔣方良原名芬娜,出生於1916年。他的父母是白俄羅斯普通的農民,沙皇倒台後,蘇俄之間爆發了內戰,芬娜一家人為了躲避戰亂,父母帶着她和姐姐向東遷移,來到了烏拉爾山脈。由於天氣寒冷,芬娜的父親沒能熬過冬天便去世了,母親也在幾年後離開,只剩下芬娜和姐姐安娜相依為命。

姐姐把芬娜撫養長大後,自己也嫁人了,不久之後跟隨丈夫去了另外一座城市,芬娜獨自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出租房裡。為了生活,芬娜前往烏拉爾機械廠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也能養活自己。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和蔣經國

1925年,年僅15歲的蔣經國乘船來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學,開始他在蘇聯12年的艱苦生活。蔣經國晚年回憶,他在蘇聯期間吃盡了苦頭。1934年,蔣經國被蘇聯安排到烏拉爾機械廠工作,在這裡他見到了芬娜,對她一見鍾情。

芬娜是廠里公認的漂亮女孩,對於蔣經國的追求,起初芬娜並沒有接受,廠內以升職和分配公寓為條件,說服了她接受蔣經國的追求。1935年,蔣經國和芬娜在蘇聯成婚,同年12月,兒子蔣孝文出生。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經國和蔣方良

隨着「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經國回國的機會到來,在見過斯大林之後,蔣經國被允許回到了中國,1937年3月,蔣經國帶着芬娜,蔣孝文一起回到上海,之後又到了杭州,回到家鄉溪口。蔣經國的生母毛福梅為芬娜取了一個中文名字「蔣方良」,並為他們舉行了傳統婚禮。

在接下來的歲月里,蔣方良為蔣經國又生育了蔣孝章,蔣孝武和蔣孝勇,蔣方良在蔣家的地位得到了穩固。宋美齡蔣中正也很認可這個兒媳。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和孩子們

然而,蔣方良的生活,並沒有外界想像的那麼開心。儘管她嫁給蔣經國之後,有身份有地位,但她從不誇耀丈夫的地位,而是一直生活在丈夫的陰影下。她很少出現在公共活動中,過着與世隔絕的生活。

蔣方良也曾和蔣經國發生過爭吵,蔣經國在江西贛州歷練時,與秘書章亞若發生了感情,而且還生育了一對雙胞胎男孩,蔣孝嚴蔣孝慈。作為一個女人,從白俄羅斯來到中國,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她的孤獨和悲傷無人理解。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和蔣經國

蔣孝勇曾回憶「我的母親蔣方良是一個苦命的女人」,作為兒子他理解母親的不容易。蔣方良的兒媳徐乃錦也曾說「她內心的痛苦到什麼程度,那裡要在多40歲才能明白。」

蔣孝勇和徐乃錦之所以這樣說,是有道理的。她的長子蔣孝文1989年去世,終年54歲;次子蔣孝武1991年去世,終年46歲;三子蔣孝勇1996年去世,終年48歲。三個兒子都先她而去,作為一個母親,內心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經國葬禮

1988年,蔣經國去世,終年78歲。蔣方良在丈夫的葬禮上悲痛不已,只問了一句「可不可以把我和我的先生埋在一起」。身邊的人都很感動,無言以對。

蔣經國去世後,蔣方良的生活更加孤獨,白俄羅斯家鄉的親屬擔心她的生活,邀請她回白俄羅斯安度晚年,蔣方良婉拒了。她那裡都不願意去,只想安靜地守護者丈夫和孩子們。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晚年

對於蔣方良的處境,宋美齡很理解她。有一次,蔣方良去美國看望宋美齡,她表現的小心翼翼。宋美齡勸說她「女人應當要強,你何必這樣束縛自己」。蔣方良輕生地回答婆婆「我已經習慣了。」

1994年,蔣方良到大溪陵寢祭拜蔣經國,留下的一張合影,滿臉悲傷 - 天天要聞

蔣方良追悼會

2004年,蔣方良病逝,終年88歲。她唯一在世的女兒蔣孝章,也因身體原因沒能送母親最後一程,而是讓丈夫俞揚和代替自己與她告別。

蔣方良是蔣家兒孫們的表率,也是蔣家6位遺孀的精神支柱。蔣方良的離去,標誌着蔣家時代的結束。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 天天要聞

從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反目的原因

從八道灣四合院的結構說說魯迅兄弟交惡的原因。魯迅兄弟交惡,是從三兄弟合資買入北京八道灣衚衕的三進四合院,三家人加上老母親生活在一起開始的。當初買房的錢3500大洋,是大哥魯迅出了大頭,家裡的開支也是以魯迅的薪資為主。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 天天要聞

以前人們非常重視貞操觀。現在為啥不那麼重視了?

人都有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實在以前還有一個貞操觀。明清時期,人們是非常看重貞操觀的。貞操本來是指堅貞不移的節操。後來就演變成了專指女子不失節。有句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說明貞操對於女子是非常重要的,比生命還重要。那麼,從古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 天天要聞

蘇聯當年為啥非要侵略阿富汗?十年血戰咋就把自己玩崩了?

大家好,今天嘮個硬核歷史!咱今天要聊的這個事兒啊,絕對比電視劇還魔幻——當年號稱世界第一「戰鬥民族」的蘇聯,明知道阿富汗是「帝國墳場」(英國、沙俄都栽過跟頭),卻非得頭鐵往裡沖,結果把自己整解體了!這事兒聽着離譜吧?具體怎麼回事,今天我就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着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裏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着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