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
作者:丁任重(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教授)
學人小傳
劉詩白,1925年生,重慶萬州人,著名經濟學家。1946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經濟系,曾任西南財經大學校長。現為西南財經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劉詩白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研究,代表作有《產權新論》《社會主義所有制研究》《現代財富論》等。2017年獲第六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劉詩白今年100歲了。
他從紛飛戰火中走來,從一名「文藝青年」轉型成長為當代傑出的經濟學家。劉詩白長期致力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探索,在社會主義產權理論、轉型期經濟運行機制、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是較早提出社會主義產權理論的學者之一,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先驅研究者。
他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結合起來,始終堅持紮根中國大地做「走出書齋」的真學問,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大先生。而今,這位期頤老人仍每天讀書看報,筆耕不輟,對國內外時事瞭然於胸,為經濟社會改革發展繼續貢獻智慧與力量。
烽火歲月,立志興邦
1925年,劉詩白出生於重慶萬州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父親是一位熱衷於哲學與文史研究的愛國知識分子。他的母親工於詩詞歌賦,翰墨造詣不同凡響。
劉詩白原名劉詩佰。「詩佰」寓博採眾長、獨成詩風之意,但劉詩白性格謙遜,認為這個名字有點自我吹噓,就把「佰」改成「白」,沒承想倒改出了另一番詩意。
「文學是我最初的愛好。」在劉詩白的記憶中,幼時家裡滿屋子都是書。書堆里長大的他,自小熱愛文學和社會科學,中學時期就經常在報刊上發表文學作品。
劉詩白的父親先後在重慶萬州、成都、上海等地任職,全家人也隨之輾轉多地。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大舉進攻上海,剛滿12歲的劉詩白隨家人撤離上海,逃亡重慶。在重慶的日子裏,跑防空洞成為他的生活常態。
彼時,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紅色革命文化廣泛傳播,對劉詩白後來的道路抉擇產生了深遠影響。
「每一個人都有責任救國於危難之中。」青年劉詩白逐漸萌生了「興邦報國」的理想,他的文學夢逐漸轉向探尋如何「經世濟民」。
1938年,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的《資本論》剛上市,就擺上了他家書架。這部著作成為他步入經濟學殿堂的嚮導。劉詩白至今仍清晰記得,那是一套皮質的、軟包裝的書,米黃色的紙頁很精美,讀起來是一種享受。

《劉詩白選集》
打開經濟學大門後,劉詩白一發不可收,陸續讀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的很多著作,以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彭迪先的著作和進步學者艾思奇、錢俊瑞等寫的啟蒙讀物,報國之路逐漸明晰起來。他意識到,中國人要擺脫受壓迫的命運,必須改變積貧積弱的面貌。學經濟,就是自己最好的報國方式。
抗戰期間,武漢大學西遷至四川樂山辦學,雲集了一批大師,學風濃郁,成為劉詩白的心儀之選。他潛心努力,終於如願以償,1942年考入武漢大學。劉詩白在這裡系統閱讀了馬克思、恩格斯、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馬歇爾等的大批經典原著。他在深入學習《資本論》時遇到許多疑難問題,經常向彭迪先請教,受到很多教益,也得到彭迪先的欣賞。學習期間,他還結識了許多進步人士,參加了由中共南方局領導的進步學生組織「文談社」。
1946年,劉詩白畢業時,彭迪先已擔任四川大學經濟系主任。應彭迪先之邀,劉詩白受聘於四川大學經濟系,開始從事經濟理論研究與教學工作。參加工作後不久,他就翻譯了英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多布所著《資本主義發展之研究》一書,多布親自為之作序。直至1958年,劉詩白主要研究當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紮實的理論功底、專註的教學科研積累,為他後來深刻的理論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立足實踐,服務改革
著名經濟學家、「經濟研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卓元對劉詩白的學術研究軌跡有一個系統概括——從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到研究方法,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社會主義所有制多元論,從宏觀層面的體制轉型到微觀層面的國有企業改革,從科技創新到現代財富,劉詩白成功構建了一套對中國改革實踐富有解釋力的嚴謹理論體系。
劉詩白說:「我的一切理論和論述,都離不開我對四川實際的調查和研究……我都是從跑工廠和農村,通過調研和觀察得來的,而不是坐在家裡憑空寫出來的。」
20世紀50年代末期,劉詩白到田間地頭去調研公社。他住過群眾家裡,一下雨就到處漏水;住過廢棄的窯洞,一到晚上就冷風直吹。在四川簡陽,他把自己每個月的18斤口糧與農民的紅薯混在一起,與農民一起吃大鍋飯。半年下來,他既了解到基層問題,也發現了基層智慧,體重卻瘦了十多斤。他回憶說:「我每跑一個地方,就寫一篇人民公社的報告,每篇報告起碼五千到一萬字。」
調研結束後,他在中國經濟學界最權威的雜誌《經濟研究》上發表了文章《人民公社與隊為基礎》。劉詩白提出,生產者要有權、有利,產品要歸他所有,才能調動其積極性。他的觀點引起了學界和相關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劉詩白經常跑工廠,在工廠一待就是半年多,了解到紀律散漫、原料浪費、生產不顧市場需求等情況。他至今記得,當時市場上搪瓷洗臉盆嚴重缺貨,同時成都東郊工業區的工廠倉庫里的洗臉盆卻從地面堆到了房頂,產品貨不對路,銷售不出去。這些問題,當時在國有企業中普遍存在,引發人們深思。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1979年,劉詩白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出深刻論述,成為國內較早使用「市場機制」概念的經濟學家。他提出了兩個明確界定:市場經濟具有一般經濟範疇的性質;社會主義經濟仍然帶有市場經濟性質,不過它是嶄新的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隨着「市場經濟」被社會廣泛接受,市場活力終於被激發起來。20世紀80年代,劉詩白經常跑溫州、廣州、深圳等改革開放前沿地區,他發現,市場機製作用發揮越充分,經濟越活躍。即使是普通的洗臉盆,當消費者的需求被看到、被重視,花樣多了,也變得十分暢銷。
在改革開放前,我國長期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隨着改革開放推進,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熱切呼喚對單一公有制模式進行調整。劉詩白提出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的多元性、公有制形式的多樣性、公有制內部的多層次性的「三性」觀點,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引發理論界和實務界熱烈討論。
劉詩白說,我國國營企業改革是沿着引進市場機制,把企業推向市場方向而開展的。他認為,讓計劃體制下兩隻眼睛緊盯政府的企業,轉變為圍繞市場運作的企業,就需要進行一場深刻、根本性變革。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已成為不可迴避的現實。
「改革深入動產權。」劉詩白髮表了一系列有關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論文,對過去理論界認為「離經叛道」的產權問題進行了探討。在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學教科書中,產權理論尚屬空白,劉詩白結合國有企業改革實踐,與其他經濟學家共同努力填補了這一空白。劉詩白提出的產權理論,也成為中國三大產權理論流派之一。
「堅持以公有製為基礎,同時引進市場機制,是貫穿我理論研究的一條主線,是中國特色經濟學理論的主線。」劉詩白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立足調研與實踐提出了系列理論,很多都被中央重要文件吸納,對解放思想,釐清誤區,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發揮了重大作用。
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將「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2017年,劉詩白被授予「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這是我國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榮譽,頒獎詞對他的貢獻作出極高評價:「從他那捲帙浩繁的著作里,可以觸摸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起步、發展、繁榮的歷史脈絡。」
躬身建言,學以報國
「經濟學是致用之學,應把理論研究立足實際,有所創新,有所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改革服務。」劉詩白歷來主張,經濟學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宗旨,經濟理論工作者要身體力行,建立具有實用價值的學術,並能給政府決策提供建議,而不能是空理論。
1993年,剛到任不久的四川省委書記謝世傑登門拜訪,68歲的劉詩白真誠表態:「我是四川人,理應幫父母官分憂解難。今後,你出題目,盡我所能,做好答卷。」
這一年,劉詩白應邀參加四川省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和國有企業改革「33條」等文件的起草工作。他關於產權制度改革的很多觀點,都在「33條」中得到體現,「放開搞活」的思路貫穿其中,有力激發了四川國企改革的動力與活力。
重慶直轄之前,年逾七旬的劉詩白又受託開展調研:「四川接下來怎樣抓發展?」
此前,四川的發展,主要沿着「兩點兩線兩翼」展開。「兩點」即成都和重慶,分別帶動鄰近城市群發展;「兩線」即成渝高速公路沿線和江油到峨眉沿線,是四川基礎條件最好的區域;「兩翼」即二灘水庫和三峽水庫,是庫區安置與轉型發展的重點區域。
由北到南、由西到東,劉詩白帶隊深入全省各地,調研之後提出「一圈兩線五區」的發展建議,即重點打造大成都經濟圈,大力發展廣元—成都—樂山和成都—內江—瀘州兩大快速增長經濟帶,建立各具特色的攀西、川南、川中、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在今天四川的「四化同步、城鄉融合、五區共興」發展戰略布局中,我們仍能窺見這一提議的影子。
20世紀80年代,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劉詩白經常帶隊去溫州調研。他們發現,當時的金融政策不支持銀行向私營企業發放貸款。為解決資金短缺難題,一種名為「抬會」的民間融資組織在這裡萌芽。「抬會」由企業家們共同出資設立,輪流使用資金。劉詩白敏銳地意識到,其中暗藏極大風險。堵不如疏,他率先提出銀行企業化改革的設想,主張將產權機制引入商業銀行,給予銀行更大自主權,使之成為具有獨立法人財產的現代銀行。
對這一設想,他在擔任西南財大校長時,作出了最初的探索——推動中國第一家民營銀行成都匯通城市合作銀行在西南財大掛牌成立。
近40年過去,他還清楚記得這家銀行掛牌時的情景。「掛牌時間是1986年10月14日,時任四川省省長蔣民寬和我一起揭的牌。」劉詩白說,銀行由西南財大金融系幾名青年教師發起,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等經營原則,最繁榮時曾發展到數十個網點。儘管十多年後,這家銀行因債務問題而被合併,但它在銀行改革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年銀行企業化改革設想,如今已照入中國金融體制改革現實。
20世紀80年代以來,劉詩白先後擔任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其間,他為國家經濟改革與社會發展提出了諸多意見建議,其中不少為決策部門採納,發揮了重要作用。1988年,劉詩白與其他代表一同提出建立貨幣政策委員會、加強央行獨立執行貨幣政策權力的議案,開拓了金融體制改革思路,引起決策部門高度重視並為1995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所採納。1990年,他提出的「緩解市場疲軟十策」等建議,也獲得決策部門高度重視。
開門辦學,革故鼎新
1925年,在劉詩白出生的同年,一群愛國師生員工集體脫離聖約翰大學,在上海創辦了光華大學。這是西南財經大學的前身。
1938年,光華大學內遷建立光華大學成都分部,1946年更名為私立成華大學。1951年,彭迪先調任成華大學校長,劉詩白應邀調入成華大學。自此,他的命運便與這所學校緊密聯繫在一起。
成華大學歷經分設、合併、更名等,1985年更名為西南財經大學。劉詩白先後擔任重要職務,1985年開始任西南財經大學校長。1991年後,他一直擔任西南財經大學終身名譽校長。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與經濟建設熱潮,為高等財經院校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各財經院校普遍存在學科水平較弱、辦學經費短缺、物質條件簡陋、高層次人才匱乏等難題。劉詩白與學校黨委一道開拓進取,革故鼎新,有效提升了學校學科實力與社會影響力。
劉詩白在經濟學界頗有名望。他親自出馬,聘請了一大批聲譽卓著的經濟學家、金融家與管理學家擔任兼職教授。陳岱孫、宋濤、胡代光、衛興華等學界大師紛紛來校開展學術講座、參加學術會議、主持博士學位論文答辯等。他們嚴謹求實的治學風範,結合改革最新實踐的學術報告,極大開闊了師生視野。他邀請全國一流專家學者,於1989年創辦《經濟學家》雜誌,成為經濟學界公認的高層次學術園地。
劉詩白還積極推動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合作。他促成西南財大與一批歐美知名高校簽署交流合作協議,並邀請世界知名經濟學家來校開設專題講座。他積極引進有潛力的知識青年來校任教,同時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進修。1988年,他出訪美國哈佛大學,在專題講座上用英語講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引起熱烈反響。
在這樣的交流中,西南財大與國內外重點高校、專業之間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提升了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水平,為學校進入「211工程」、開啟新一輪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7年,西南財大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時任黨委書記兼校長王永錫說,劉詩白以其在全國經濟學界的名望,走出去、請進來,擴大西南財大社會影響力,為學校入選「211工程」殫精竭慮,厥功至偉。
劉詩白提出,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教學與科研並重。他身體力行,經常帶領青年教師到一線調研,引導大家在調研中了解社會實際,校準研究方向。他說:「教師如果不重視研究現實問題,特別是指導研究生的教師沒有經濟管理實踐,難以教好課。」
這正是他自己長期堅持的學生培養理念。劉詩白招收過40餘位博士,教過的碩士和本科生難以計數,他們無不感念劉詩白的德行與學識。而今,劉詩白依然以不同的方式,深刻影響着一代又一代西財人。
2019年7月,四川省溫江中學畢業生孫滋明收到西南財大的錄取通知書。這是當年四川全省第一封錄取通知書,他隨信收到的還有一本劉詩白簽名的《政治經濟學》。老先生寄語:「永葆家國情懷,矢志傳承『經世濟民、孜孜以求』的西財精神。」
這一情景,恰似81年前,一本書為一個人打開了經濟學的大門。這是一種包含特殊意義的傳承。孫滋明利用暑假研讀這本書,用心體悟老先生的教誨。4年後,他保送至南開大學繼續深造。他說,先生教誨將影響他一生,希望自己以足夠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成為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人。
「當一輩子人民教師,實在是非常光榮的事。」劉詩白表示,構建高質量、具有充分說服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是高校政治經濟學專業的長期任務,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理論建設工作,應動員、培養更多人才參與其中。
經濟學的繁榮發展,既需要懂理論、知實際的經濟學家,也需要精通經濟學、心繫人才培養的教育家。劉詩白就是這樣的經濟學家與教育家。
2012年,西南財大面向全國設立「劉詩白經濟學獎」,主要獎勵為經濟學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成果和個人。如今,該獎項評選結果已是學界一流水平的代表。2017年,劉詩白獲得「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他把100萬元獎金全部捐給西南財大,希望為經濟研究與實踐培養更多人才。
「劉詩白教授忠於黨的教育事業,胸懷大愛,高瞻遠矚,嚴謹治校,教學科研並進,全方位開放辦學,開創西南財大發展新局面,奠定學校新時期大踏步提升的基石。」西南財經大學原校長王裕國的感慨,正是全體西財人的共同心聲。
年屆期頤,壯心不已
「中國的經濟學研究任重道遠、大有可為。」2017年,手捧我國人文社科領域的最高榮譽,劉詩白表示,「我雖年事已高,但仍要發揮餘力,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劉詩白始終主張,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必須致力於民富國強,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應是「人民財富學」。隨着計算機、信息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劉詩白開始研究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之關係,在80歲時出版《現代財富論》,再次引發學界熱烈討論。
在這本書中,劉詩白提出了財富結構多樣化的重要學術命題。學界評價,《現代財富論》是知識經濟、發達市場經濟時代的「國富論」。作者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高科技時代的新特點、新趨勢作了極其深刻的分析,使之得到豐富與發展。
進入21世紀後,我國發展面臨新形勢,社會主義建設與體制改革面臨許多艱巨任務,劉詩白又牽頭成立新知研究院,會聚大批學者,聚焦國企改革、對外貿易、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等重大現實問題,開展前瞻研究,為黨和國家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文學的情懷、哲學的方法和經濟的目標,是我學術體系的三塊基石。尤其是哲學教會我,堅持辯證看待問題,堅持全面、系統、相對、多樣、變化的觀點。」劉詩白說,他的很多理論,都是在哲學思想指導下建立的。他在晚年回歸哲學研究,重啟文學與書法創作,也都取得不俗成就。
2018年,13卷本的《劉詩白選集》正式出版,其中前10卷均為經濟學理論,第11卷和第13卷分別是未刊論文與會議發言稿、書法作品。第12卷《自然哲學筆記》尤為特別,他在該卷前言介紹:「本卷就是我7年跨學科閱讀寫作的筆記及從中整理而成的學習心得,算是一本有關自然哲學的作品。」
這是他研究領域的再一次轉向。此書視野宏闊,特別是在認知科學領域提出了一整套有關腦象形成的獨特闡述,為當前我國發展自然辯證法相關理論研究提供了有益參考。
我想,此次結集出版的是「選集」而非「全集」,既有收錄不完整之義,也許還包含「創作不止、未完待續」之義吧。
劉詩白總說,時間寶貴,要好好安排。他居住在西南財大校園,不旅遊,不出國,不開會,把大量時間用於學習與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四川日報》是他每天必看的報紙。他藉助放大鏡讀完這幾份報紙,天下大事瞭然於胸。
現在,我還時常去探望他,他除了關心我的學術研究動態,還經常與我交流社會時事。他常用微信和平板電腦,對新興事物、年輕人的熱點話題和網絡熱詞也毫不陌生。一位百歲老人,思維之活躍,觀點之新銳,語言之新潮,令人佩服之至。
「以畢生所學回報社會,是我這輩子最高興的事。」在百歲之際,劉詩白再次表達心聲。而今,他治學、為師的境界,也邁向了更加廣闊的星辰大海。
本版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光明日報》(2025年04月12日 10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