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縱觀古今中國的戰爭史,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擅長打運動戰的軍事家們,經常在實際作戰中使用「圍魏救趙」這一戰術。與這一戰術相關的歷史故事,在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中可以找到。
1972年,在山東臨沂銅雀山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正常的考古發掘工作。這次主要是針對漢墓進行考古挖掘,沒想到在這個考古過程中,竟然意外發現了早已失傳的《孫臏兵法》這本書籍。然而,當考古人員仔細品讀這本書的時候,卻發現與《史記》的記載有一定出入。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同窗好友
此次考古挖掘出來的《孫臏兵法》這本書,很有可能並不是完整版,裏面所記載的事情並不全面。尤其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細節,那就是關於桂陵之戰這一場經典戰役的記載。一提到桂陵之戰,我們的腦海中首先可能就會浮現出「圍魏救趙」這個軍事戰術。
這場戰役的主要人物是孫臏和龐涓,這兩個人可是老對手,在多次戰役中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他們彼此之間可謂是非常熟悉,早期一起學習兵法,是關係要好的同窗好友。之前,兩人在一同學習兵法的過程中,結下了十分深厚的情誼。
孫臏和龐涓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在跟隨老師學習兵法期間,兩人的學習能力都比較強,接受新生事物的速度很快。他們都具有聰慧機智的頭腦,因此很快就掌握了很多的軍事戰略戰術。他們憑藉卓越超凡的學習能力,逐漸得到了鬼谷子的青睞。
由此可以看出,孫臏和龐涓是不折不扣的好朋友,每日朝夕相處,一同研究兵法,並且分享各自的看法和觀點。他們擁有相同的奮鬥目標,都希望能夠實現一番宏圖大業,取得驕人的成績。他們為了這一遠大的目標,不斷付出自己的努力。
有一次,兩人聚在一起談論魏國目前的發展形勢。孫臏認為魏國表面上看來國力確實十分強盛,擁有着不俗的軍事實力,但是可能維持不了太長的時間。他覺得魏國具有嚴重的發展隱患,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很可能會產生內亂。
聽完孫臏的想法之後,龐涓對此表示贊同。孫臏認為兵法注重的是因勢利導,順時而為,針對對手的實際情況,採取針對性的應對措施,這才有可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這時,兩人的關係還是很融洽友好的。
不過,這種和諧的局面並沒有維持很長的時間,兩人慢慢地在兵法的理解與運用方面產生了分歧。龐涓對自己的軍事能力盲目自信,已經達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反觀孫臏,他並沒有像龐涓那樣自大,反而時刻保持着鎮定自若、處變不驚的做事態度。
在這兩種不同的處事態度的影響下,兩人逐漸踏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龐涓極力去追求名譽和權力,而孫臏則追求長遠的謀略。
後來,孫臏在軍事策略的理解能力逐漸超過了龐涓。孫臏擅長對細節的處理,能夠根據局勢的變化,做出靈活調整。而龐涓則不同,他更注重強硬的軍事策略,缺少一定的耐心。
二、《史記》的記載
後來,龐涓靠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終於成為了魏國的主將。這時,他掌握了很大的權力,覺得孫臏的存在對自己構成了威脅。
所以,龐涓就準備陷害孫臏。他設法將孫臏囚禁了起來,斷絕孫臏與外界的聯繫。龐涓為了能夠徹底讓孫臏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華,他私自動刑,讓其喪失了正常直立走路的能力。
可以說,這時的孫臏的處境是相當艱難的,但是孫臏並表現得很難過。他依舊保持着理智的頭腦,想要趁機逃出魏國。終於,孫臏通過巧妙的計謀,成功地從魏國逃到了齊國。孫臏選擇來到齊國,無疑是一次非常正確的事情。他由此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能夠有機會與龐涓正面交戰。
孫臏憑藉著出眾的才能,得到了齊威王的重用。從此之後,一場著名的戰役桂陵之戰悄然展開。根據《史記》的記載,當時是魏王命令龐涓帶領軍隊,去攻打趙國。趙國看到魏國來勢洶洶,而且魏國的軍隊兵強馬壯,一時間有點不知所措。
於是,趙國便向齊國請求支援。齊國從維護魏國和趙國兩國之間的實力平衡的角度出發,經過一番慎重考慮,齊國決定出兵援助趙國。齊王派主將田忌、軍師孫臏率領軍隊前去幫助趙國解除危機。孫臏看到兩軍實際對戰的具體局面之後,內心中有了能夠有效退敵的方法。
他覺得魏國這次出征,肯定是出動了精兵強將。那麼,魏國的都城大梁估計是缺少戰鬥力強的軍隊,防衛肯定比較弱。所以,孫臏建議派兵去攻打魏國的都城,以此可以緩解趙國所面臨的壓力。
於是,齊軍就來到了大梁,擺出了想要一舉拿下城池的架勢。魏王看到如此嚴重的情況,急忙派人去通知龐涓立馬帶軍返回救援。就這樣龐涓無奈之下們只能領兵回援,這時魏軍因為長途行軍,有沒有得到充足的休息,自然就變得十分疲憊。
孫臏就是看準了這個時機,在桂陵這個地方精心設下埋伏,一舉消滅了龐涓的軍隊。以上就是《史記》關於「圍魏救趙」這一歷史故事的記載,看似這場戰役的邏輯性很合理。然而,經過對桂陵之戰的進一步探究,很多權威學者發現了一些問題。
三、可靠的真相
那麼,《史記》關於桂陵之戰的描述,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呢?很多學者經過仔細研究與探討,發現其中存在着幾個疑點。第一個疑點就是,龐涓征討趙國所帶領的軍隊數量並不多,根本就不是傾巢而出。
換個角度去分析,大梁是魏國的首都,想必肯定有裝備精良、作戰英勇的軍隊保衛。就算是龐涓帶了一部分軍隊去攻打趙國,魏國國內也應該安排了專門保護首都的軍隊。如果魏國連這一點都沒有想到,那它就不可能成為中原的強國。
所以,《史記》記載的孫臏帶領一支普通的軍隊,就將魏國包圍了起來,這一情節顯然不太合理。第二個疑點就是,經過這場戰役,趙國的危機並沒有得到徹底地解決,依舊面臨著被圍困的局勢,這一情節也與《史記》的記載不太一樣。
在這裡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史記》對「圍魏救趙」這一歷史故事的記載是缺乏合理性的。1972年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為我們補全了「圍魏救趙」的真相。這段史料記載了無疑是就有一定可靠性的。
根據資料記載,原來孫臏和田忌從齊國帶兵出來之後,並沒有直接前往魏國的首都大梁,他們則去了平陵。孫臏的這一舉動,令齊國的很多將領感到非常疑惑。孫臏覺得平陵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比較重要,是魏國東部的核心城市。
這個城市看似城池很小,但是防守十分牢固。魏軍依靠零散的據點,可以輕鬆地襲擊敵軍的後方。
孫臏清楚地認識到平陵的周圍有衛國和宋國這兩個國家的威脅,所以攻打平陵對齊軍是非常有利的。孫臏選擇派遣能力比較差的將領去攻打平陵,這樣的做法是為了讓魏軍產生輕敵的心理。
魏王為了能夠徹底解除平陵的危機,就想立即派軍救援。他覺得龐涓的軍隊士氣比較高,決定讓龐涓趕回來。沒想到,龐涓在途中就遭到了孫臏提前設置的埋伏。這一戰,龐涓沒有絲毫準備,自然就傷亡慘重。以上就是桂陵之戰的真相,這樣的情節安排是比較合理的。
結語
1972年考古出土的竹簡《孫臏兵法·擒龐涓》這個篇章,揭開了「圍魏救趙」的神秘面紗。它向世人展現了一個真實且合理的歷史事件,與《史記》所記載的內容有一些出入。
這一真相,讓我們看到了孫臏卓越的軍事智慧,也讓我們加深了對「圍魏救趙」這一故事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