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上了年紀,精力大多放在了推介龍華以及培養青年華僑上,希望他們能繼續我們的事業,愛國愛鄉,為我們龍華建設貢獻更多力量。」香港觀湖同鄉會會長陳玉昌說。作為嶺南地區重要僑鄉,龍華僑胞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翻開厚重的《龍華僑史》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後,廣大華僑華人滿腔熱血投資家鄉經濟發展,捐助公益事業,用心血和汗水浸潤龍華這方熱土。特別是龍華新區成立以來,龍華髮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化,僑務工作水平不斷提升,在老一輩的帶動下,更多華僑青年投身新時代龍華建設,在龍華投資興業,並充分發揮聯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的紐帶作用,最大限度團結海外力量,為龍華經濟和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來自世界各地的宗親和本地振能公後裔聚集在宗祠廣場共敘鄉情鄉誼。
老一輩仍在貢獻餘熱
在陳玉昌的辦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張張記載了他過往輝煌的照片和證書、牌匾。面對過去的成就,陳玉昌並未覺得有多了不起:「其實也沒什麼,只是自己日子過好了,多幫助一下別人而已。」
但是只要了解他的人,就知道這話有多麼的「舉重若輕」。1969年,18歲的陳玉昌懷揣着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前往香港,從廚師做起,一干就是近20年。1987年,陳玉昌回觀瀾投資辦廠,既見證了龍華的每一點變化,也收穫了不俗的成就。多年來,陳玉昌在內地投資累計高達1.6億港元,並為龍華引進投資項目近百個,直接或間接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為龍華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自己日子過好了,陳玉昌並未忘記回饋社會,據統計,多年來他為國家公益慈善事業的捐資合計已達1600萬元,通過他協調引來的捐助,更是數不勝數。
在眾多記錄著往昔的照片中,陳玉昌給記者指出其中兩幅,那是2014年,他被授予第四批「深圳榮譽市民」稱號時的留影,以及他受邀參加人民大會堂國慶國宴的照片。他驕傲地告訴記者:「從2004年到2015年,我每年都受邀參加國慶國宴,國家的三次閱兵我都有幸在天安門城樓閱兵觀禮台就座。」
「我現在主要工作就是向香港或者海外華僑介紹龍華,讓他們都能看到我們龍華的新變化,能夠回到故土投資興業。」陳玉昌告訴記者:「我經常給他們介紹的,就是觀瀾河,因為它是我們海外華僑的共同記憶。曾經的觀瀾河一度非常黑臭,但現在水清岸綠,成了龍華的綠飄帶,更有觀瀾河濕地公園如一顆明珠鑲嵌其中,它非常能代表龍華的發展。」
加拿大籍香港人吳雨澤,於1987年到清湖投資開廠。他創辦的立基飾物(深圳)有限公司由幾十人的小廠發展成為後期規模上千人的大型加工企業,促進了當地特別是清湖村村民就業,拉動當地經濟增長。吳雨澤常年助學及關愛老人,積极參与商會和清湖小學組織的扶貧濟困活動,定期到當地老人中心慰問老人,捐贈數十萬元給清湖村維修祠堂。2012年後已經處於退休狀態的吳雨澤,仍在進行捐資助學等活動,盡己所能幫助他人。
新一輩已經漸成擔當
陳玉昌告訴記者,培養新一代青年華僑,讓他們繼續為國為家貢獻力量是他現在的另一項重任,而他的二女兒陳秋嫻就是他培養的「成果之一」。
陳秋嫻1977年在香港出生,自幼在香港讀書。2003年留學回國並回到龍華就業創業,2016年成立香港觀瀾青年會,主要凝聚觀瀾旅港的二代、三代同胞,創造機會讓他們多參與、多交流、多回鄉。
作為松元廈社區始祖陳振能的後人,每年祖誕日,陳秋嫻一家都會在父親陳玉昌的帶領下,回鄉參加祭祖活動,在盛大的儀式中,陳秋嫻加深了對祖先的了解和認同,老一輩人「身在異鄉、心繫故鄉」的懷鄉情節也在她身上得以延續。父親陳玉昌當了10年觀瀾商會會長、香港觀湖同鄉會會長,始終熱心家鄉公益,為家鄉招商引資做出了重大貢獻,受父親言傳身教影響,陳秋嫻勇挑重擔,已經成為香港大觀瀾同鄉總會新任領頭人。
這些年,陳秋嫻一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有益的文化價值深度融入百姓生活,一邊當起故鄉的推介員,向香港青年介紹龍華的新發展、新變化、新風貌。她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香港青年及灣區青年提供新的機遇,而龍華位於深圳城市中軸,擁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客家傳統文化,近年來城市面貌更是飛速發展,人居環境全面提升。因此,她一直邀請香港青年多回內地看一看,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發現新商機。
堅守教師崗位直至1991年退休的牙買加華僑陳桂蘭,始終以教育事業為己任。她的兒子陳曉斌,1968年生於松元廈,高中畢業後去了法屬圭亞那。旅居法國20年後,2012年回國定居後也接過了祖輩投資家鄉建設、教育的接力棒,發動海外僑胞踴躍為家鄉建設發展做貢獻。陳曉斌非常熱衷家鄉公益事業,只要有機會,就出錢出力,為家鄉修路、資助老人院。對於自己的母校振能小學,每到「六一」學校開展活動,他都積極贊助,能做一點是一點,享受付出愛心的喜悅和成就感。
陳桂蘭(右)與陳曉斌回憶往事。
如今,隨着國內發展機會增多,人才引進政策的利好,大量海外留學生會選擇回國發展。現為深圳市方興利體育文化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的王亮武,就是2010年出國學習,2017年完成學業後回國發展的。
緊握時代脈搏凝聚各界力量
2011年12月30日,龍華新區作為功能新區成立,彼時龍華有華僑4000多人,海外華人華僑2萬多人。2017年2月6日,龍華區委統一戰線工作部成立,5月再次開展港澳僑代表人士摸底調查,梳理歸僑109人、僑眷661人,登記在冊華人華僑2679人、旅居海外華人華僑近3萬人。
在全面進入新時代之後,龍華的變化日新月異,不少華僑也緊握時代脈搏,聯合各界力量,為龍華髮展做出新貢獻。
「時尚產業是不斷追趕最新最潮的行業,必須具有國際化的視野與思維角度才能推動深圳的時尚行業深入到國際頂級時尚圈中。」市政協常委、龍華區工商聯(總商會)主席陳國雄認為:「港澳高校教育體制與思維都更貼近國際化標準,我們應鼓勵和幫助深圳時尚企業、產業園為港澳高校提供實習基地與就業崗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讓港澳優秀青年人才進得來、留得下。」
陳國雄。
從香港返回內地創立梵思諾服裝服飾品牌的陳國雄,有着30多年的從業經驗,利用從業多年的經驗優勢,陳國雄近些年一直在為大浪時尚小鎮發展和促進深圳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並提出不少中肯意見和建議。
「外面再好,也不如家鄉溫暖!」劉日和母親的兄弟姐妹都在牙買加出生,舅舅陳恩道是加拿大多倫多當地知名的僑領。1990年在朋友的牽線搭橋下,劉日和遠赴蘇里南發展。在那裡,劉日和一邊拚命賺錢,一邊關注家鄉的發展,時不時向家裡人打聽觀瀾的變化。1995年,回到家鄉的劉日和創辦了深圳市天盛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幫助外資企業在深圳投資辦廠。
多年來,劉日和在成就自身事業的同時,更為家鄉引進外資貢獻了力量。如今,劉日和依然和海外僑胞保持着密切聯繫,不斷向他們介紹家鄉的變化,鼓勵他們回鄉探親、訪友、投資、置業。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上下一心防疫,進一步提升了海外華僑華人的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劉日和說:「海外華僑華人是中華文化和中國聲音傳播的重要力量,我們將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華文化。」
龍華新聞全媒體記者 金璐 通訊員 郭寶華/文 記者 陳建華 蔡維澤/圖
編輯 汪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