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2025年03月31日20:14:19 歷史 1656

前言

特朗普一上台,就叫囂着「美國優先」,先是制裁中國,又制裁自己的盟友,他似乎可以「為所欲為」!

如今,特朗普的「新國師」米蘭,又給特朗普獻上妙計,還說要讓美國重拾昔日輝煌,這與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夢想不謀而合。

但仔細觀察後,我們就會發現,「米蘭理論」的背後,可能會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那麼,米蘭的「妙計」究竟是什麼?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新國師」妙計亮相

米蘭提出的計劃,核心思路非常簡單:大幅增加軍費開支,並通過加強軍火採購來刺激國內工業產能的復蘇。

這個思路聽起來確實有點意思,增加軍費開支,不僅能夠提升美國在全球軍事舞台上的霸主地位,鞏固其超級大國形象,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美國的疲軟製造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經濟增長。

看起來,這簡直就是一個雙贏的完美策略,既能讓美國在全球範圍內保持強大的軍事存在,又能讓美國本土的經濟煥發新生,簡直是「一箭雙鵰」啊。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但是,事情真的這麼簡單嗎?米蘭的計劃聽起來雖然很吸引人,但要是真深入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複雜性和潛在風險。

軍費開支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給經濟帶來一些刺激,但長期來看,這樣的投入真的能帶來持續的經濟增長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單純依賴軍費開支來拉動經濟增長,可能會面臨許多問題,甚至會讓國家陷入無法自拔的財政危機。

米蘭提到的通過刺激本土工業產能復蘇來振興經濟,這個目標看起來很美好,但要實現起來可不那麼容易,美國製造業的衰退,背後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光靠軍火採購來拉動,是否能夠根本改變這種局面,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如今的美國,早已不是過去那個依靠重工業打天下的國家,許多生產環節已經外包到了其他國家,國內的勞動力和技術都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即使增加軍費採購,也不代表能輕鬆地重新打造出一個強大的製造業體系。

至於創造就業機會的部分,雖然看起來非常誘人,彷彿一夜之間就能讓美國的失業率降低,但要知道,軍火產業並不是一個能夠吸納大量勞動力的領域。

除非米蘭計劃中還包括了大規模的公共投資或其他產業的發展,否則靠軍火採購來增加就業,恐怕也只是一個理想化的設想。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而且,增加軍費開支,可能會導致其他領域的投資減少,甚至影響到民生領域的支出,最後形成一個「以軍養軍」的局面,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恐怕就成了空談。

說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歷史上的例子,那就是蘇聯,蘇聯在冷戰時期,大力投入軍事建設,推動了龐大的軍工業,但最終卻因過度依賴軍事支出而導致經濟危機,國力逐漸衰退,甚至走向了解體的結局。

雖然米蘭的計劃看似有遠見,能夠讓美國通過軍費刺激經濟復興,但如果只盯着軍事開支這一條路,恐怕美國也會走上蘇聯的老路,陷入同樣的困境。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觀察者 斯蒂芬·米蘭:作為特朗普「新國師」,有一個大膽計劃..

冷戰經驗

冷戰時期的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科技創新在全球舞台上佔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米蘭的「再工業化」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

按照當時的設想,通過效仿美國在冷戰時期通過軍備擴張推動工業的經驗,米蘭也希望能夠通過大規模的軍火採購、加強技術創新,來振興經濟和推動工業發展,然而,這個看似有着堅實理論基礎的計劃,如今在現實面前卻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美國在那個時候的確做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事,尤其是在軍事領域,政府對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大力資助,帶來了無數的科技創新,這些創新不僅服務于軍事,也逐步滲透到了民用領域,催生了像硅谷那樣的科技奇蹟。

回想當時,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國家能與美國在經濟和技術上抗衡,美國政府利用優勢,能夠自由調配全球資源,為本國工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甚至成了世界經濟的風向標。

可是,到今天,全球的經濟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再也無法用冷戰時期的眼光來看待今天的世界,過去,美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絕對優勢,已經被其他國家逐漸縮小甚至挑戰。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而且,美國如今的國內情況也與冷戰時期大相徑庭,那個時候,全民幾乎都支持軍備擴張,因為他們相信只有加強軍事力量,才能保障國家的安全,尤其是在美蘇對抗的背景下,大家的思想幾乎是統一的,政府推動軍備擴張的政策也能得到廣泛支持。

可現在的美國,社會已經變得四分五裂,政治分歧越發嚴重,左派和右派之間的爭執不斷,雙方對軍費的使用方式、優先級,以及財政投入的方向意見迥異。

左派關注的是民生、社會福利、環保等,而右派則更傾向於支持軍事開支,結果就是,現在任何關於大規模軍費擴張的提案,都難以像冷戰時期那樣得到全民的支持,反而會引發一場輿論風暴。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再看經濟結構,美國從冷戰時期起就經歷了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轉型,如今,服務業在美國經濟中的佔比已經超過了70%,而製造業的比重則大幅下降,這種產業結構的轉變,使得美國的工業基礎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很多製造業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已經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

結果,美國國內的製造業空心化問題變得愈加嚴重,想要通過增加軍費來刺激國內工業,顯然已經不再是一個行得通的方案,況且,軍火採購雖然能短期內拉動經濟,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工業競爭力不足的問題,想要恢復昔日的製造業輝煌,談何容易。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所以說,冷戰時期的成功經驗,未必適用於今天的美國,雖然米蘭的「再工業化」計劃在理論上可能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放眼當下的全球經濟格局,這個計劃更多的是一種理想化的嘗試,背離了當前現實的要求。冷戰時期的美式發展模式,早已被歷史淘汰,今天的全球競爭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積重難返的軍工體系

美國的軍工體系,特別是它的軍工複合體」,日積月累,根深蒂固,成了讓人頭疼的長期頑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F-35戰鬥機這個項目,原本這個項目被寄予厚望,夢想着成為美國空軍的「超級戰鬥機」,可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臉。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最初預計的單機成本已經是天文數字,但隨着時間推移,投入的資金愈發龐大,甚至預計總支出可能突破2萬億美元,換來的卻是一個問題多多、性能不盡如人意的戰鬥機。

F-35的機動性早就被專家們指出有問題,連最基本的「超音速巡航」都難以完成,這在五代機中簡直是笑話,而且,這架飛機的內置彈艙也有限,根本沒有辦法攜帶像未來重型導彈那樣的先進武器。

面對潛在敵人時,簡直有點力不從心,可問題不僅僅是在戰機性能上,更可怕的是管理上的混亂和腐敗,F-35項目中,配件丟失的現象可謂屢見不鮮,據說丟失的配件有上百萬件之多。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5年弄丟100萬個零件!報告披露美軍巨大隱患,難怪F-35事故沒完沒了東南衛視《海峽新幹線》欄目官方賬號

最離譜的是,一顆原本價值不到一毛錢的螺絲,竟然被虛報成100美元的價格,簡直讓人無語,這些荒唐的虛假報價和腐敗行為,不僅讓五角大樓每年投進去的巨額資金打了水漂,也根本沒有起到提升工業和技術的效果,反而吞噬了本應用於技術創新和發展的人力物力。

除了F-35,美國的瀕海戰鬥艦」項目也是一出好戲,原本海軍希望這個艦種能夠在近海作戰中發揮關鍵作用,結果卻是研發周期拖得長得像個馬拉松,預算早就被吃得精光,而艦艇本身的性能和實際作戰效能也差得出奇。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那些計劃用來提升作戰能力的資金,竟然被用來填充各方的利益鏈條,浪費得讓人氣憤,統計數據顯示,瀕海戰鬥艦的實際成本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算,而其表現也讓人大失所望,尤其在一些實際的戰鬥場景下,簡直差強人意。

問題的根源,不僅僅在於項目本身,也在於美國軍工體系依賴外部供應鏈的問題。某些關鍵電子元件,美國竟然需要從中國進口,這讓人大吃一驚,這不僅暴露了美國在製造業上的短板,也讓人看到它對於外部供應鏈的過度依賴。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美國加大了軍火採購的力度,製造業的內在瓶頸也很難得到突破,如果國際局勢發生劇烈變化,供應鏈中斷,美國的軍工生產將會面臨巨大的困境,甚至會導致某些項目延遲或者停滯。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這不僅影響了美國軍工體系的自主性,也給國家安全帶來了隱患——畢竟,戰爭時沒有穩定可靠的供應鏈,軍工生產就像瘸腿的鴨子,走不遠。

更糟糕的是,進入21世紀後,美國軍工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滑坡,變得越來越保守懶惰。曾經引領全球的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已經逐漸被甩開,為什麼會這樣?一方面,長期的市場壟斷讓軍工企業不再緊迫,創新的壓力幾乎為零。

另一方面,隨着商業市場的繁榮,私人企業的技術創新更願意服務於賺錢的市場,而不是為軍工產業提供支持,創新人才流失,投入減少,美國軍工的創新能力,逐步陷入了低谷。

特朗普的新國師,給白宮獻上的妙計,可能讓美國走上蘇聯的老路 - 天天要聞

對比中國近年來在軍事領域的創新成果,美國的下滑顯得更加明顯,中國不僅推出了兩款顛覆性的六代機,還造出了055型大型驅逐艦,展現了在海軍裝備上的強大技術突破,這些創新成果不僅提升了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在全球軍事舞台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而美國軍工企業面對這樣的競爭,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提出具有競爭力的新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單純依靠軍事採購,很難激發出革命性的技術突破,根本無法從根本上提升美國軍工產業的競爭力。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1975年,五歲兒童一句話,發現了藏匿29年的女特務 - 天天要聞

1975年,五歲兒童一句話,發現了藏匿29年的女特務

1978年寒冬的浙江黃岩縣寧溪公社,炊煙在青瓦白牆間裊裊升起,誰也沒想到這個平靜的清晨,會因一個5歲男孩手裡的水果糖掀起驚濤駭浪。紅星大隊的李朝紅正晾曬着腌菜,忽然看見鄰居家的小寧寧蹦跳着從對面院子跑出來,嘴裏還含着顆晶瑩的糖塊——在那個物
轉發尋人!如果有這些抗日烈士的照片,請聯繫他們—— - 天天要聞

轉發尋人!如果有這些抗日烈士的照片,請聯繫他們——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位於延慶區,展示了44位犧牲在平北的烈士生平。在平北抗日烈士紀念園「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展廳里,展覽的最後一個部分,展示了44位犧牲在平北的烈士的生平。其中,有一部分烈士有照片,其餘大部分則只有剪影,或是一幅根據那個年代的戰士形象繪...
董路:人盯人把自己盯懵了!崔康熙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 - 天天要聞

董路:人盯人把自己盯懵了!崔康熙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

中超第4輪,山東泰山主場0-3不敵成都蓉城,是一場完敗。論牌面,兩隊都很強,但是,崔康熙的「人盯人」戰術非常被動,徐正源的戰術安排針對性很強,這場大勝絕非偶然。名嘴董路在直播時評論這場比賽認為,崔康熙的責任非常大,他不思進取,想如法炮製,被徐正源一招破了。董路表示,「魯能啊,如果你看了我的作品,我就跟你...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 天天要聞

英雄不朽:在戰場上看得很清楚,是兩種精神在較量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一1942年5月25日,將軍率突圍隊伍抵達山西遼縣十字嶺附近。這支在3萬日軍合圍中艱難輾轉的隊伍,成功完成了掩護與斷後任務。面對日軍飛機的盤旋轟炸,將軍登上一處高坡,用疲憊而嘶啞的聲音指揮隊伍疏散。傍晚時分,大隊人馬已衝出包圍圈,將軍也準備走下十字嶺。突然,尖銳的嘯叫聲再次劃破天際,他一邊...
800里加急:山匪的悲劇與無奈 - 天天要聞

800里加急:山匪的悲劇與無奈

在遙遠的古代,山中有一股匪幫,他們身手不凡,行蹤詭秘,彷彿在這片大山之中是無所不能的王者。這個匪幫的首領,名叫大當家,帶領着他的兄弟們在這片土地上生存、劫掠,甚至在與官府的對抗中屢屢逃脫。
「環保自然葬」在台灣漸成風氣 - 天天要聞

「環保自然葬」在台灣漸成風氣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台北市「落羽之丘」樹葬園區一角。台北市民政局供圖越來越多島內民眾身後選擇海葬。新北市民政局供圖清明時節,台灣民眾紛紛歸鄉掃墓祭祖。與過往不同的是,很多家庭清明祭掃不再到墓園,而是到環境清幽的樹葬、花葬園區,或者是到白浪逐岸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逝者。土葬、靡費、迷信曾經是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