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項穎知4月3日報道:清明小長假前夕,在市民政局主辦下,一場跨越34載的致敬儀式今天下午在上海濱海古園舉行,拉開了今年上海海葬文化周的序幕。記者了解到,自1991年首次海葬活動以來,上海已累計護送80247位逝者骨灰撒向大海,服務家庭超31萬戶,成為全國海葬數量最多、服務體系最完備的城市之一。
為紀念丈夫來參加儀式的章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婆婆在2000年過世時選擇了海葬形式,她和丈夫及其他家人也早早就決定了要延續這一生態理念。「回歸大海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這已成了我們家風傳承的一部分。」
章女士在海葬紀念儀式上獻花
市民參加海葬文化周紀念活動
海葬文化周(3月28日—4月5日)期間,市民可在濱海古園參與海葬公祭、「樹」說思念紀念林植樹紀念、海葬逝者人生故事徵集等文化活動。
記者從市民政局殯葬管理相關部門了解到,目前上海正在研究制定積極推進骨灰海葬服務的規範性文件,對海葬的服務範圍、服務流程、服務補貼進行規範,以進一步推進海葬工作發展。此外,上海目前已實現海葬服務網絡在全市貫通,通過「隨申辦·身故一件事」或通過962840熱線電話,以及在全市15家殯儀館均可登記預約或諮詢了解。
【實用問答】上海殯葬領域有哪些惠民政策
哪些葬式屬於節地生態葬?
「節地葬式」主要包括壁葬、廊葬、亭葬、室內葬等將骨灰長期安放在骨灰格位中的立體葬式,以及樹葬、花壇葬、草坪葬等將骨灰藏納於土、不樹碑的安葬方式,以及家庭成員合葬的方式,節地葬的最大特點是佔用土地極少。
「生態葬式」則是指將骨灰撒散如海葬、深埋入土等不保留骨灰、不建墓基、墓碑的安葬方式,這樣的安葬方式土地完全可以循環使用,更生態環保。
辦理「節地葬」或「生態葬」有何補貼?
每位本市戶籍的市民過世後,其喪事承辦人若在本市經營性公墓、經營性骨灰堂選擇節地生態葬式的,均可申請補貼,節地生態安葬補貼標準為1000元。
市民在為已故親人辦理完落葬後,可通過「隨申辦」的「公民身故一件事——殯葬服務辦理——節地葬補貼申請」這一應用服務申請補貼,也可前往辦理落葬的經營性公墓、經營性骨灰堂,辦理補貼登記。辦理過程中,需要提交喪事承辦人的身份證件、亡故居民的戶籍證明材料、墓穴(格位)證書、火化證明、墓穴(格位)購銷合同、《上海市節地生態安葬補貼登記表》,以及喪事承辦人的銀行卡。
本市戶籍人員過世後,喪事承辦人若為其辦理骨灰撒海並不再保留骨灰的,也就是俗稱「海葬」的,可以申領海葬補貼,每份補貼的標準是4600元。其中,3000元直接補貼給喪事承辦人,1600元用於為喪事承辦人提供乘坐骨灰撒海活動的車船票、保險費等服務費用,補貼給承辦機構。
什麼人群可以申請「喪事減免」?
根據《關於全面推行惠民殯葬政策的指導意見》的規定,具有本市戶籍的國家和本市確定的重點優撫對象、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供養人員、享受民政定期定量救濟人員、享受因病支出型貧困生活救助人員、未享受社保喪葬費補貼人員及其家庭成員(具有本市戶籍)在本市實行遺體火化,可申請「基本殯葬服務補貼」。補貼最高限額標準為980元,在限額標準內實報實銷。
對符合申請條件的亡故市民,其喪事承辦人可持惠民基本殯葬服務補貼申請表、喪事承辦人身份證件、亡故居民戶籍證明材料、火化證明、補貼項目相關票據、喪事承辦人銀行卡等有關材料,向逝者生前戶籍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遞交申請。(具體事宜請諮詢各區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