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2021年07月15日21:07:42 歷史 1333

解放戰爭終於以中國共產黨完勝徐徐落下大幕,但一大批國民黨戰犯卻成為燙手山芋,如何妥善安排這些人,是中國共產黨和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面臨的第一道考題。那麼,這些被俘的國民黨戰犯,最終都被如何安排的,他們最後都怎麼樣了?

攻心為上,進行改造

隨着解放戰爭結束,國民黨一大批高級將領成為解放軍俘虜,其中中將以上級別的有72人,少將以上及相當於少將級別的共有323人,校級將領及政府系統任職的高級別人員共計322人。這些人囿於立場問題,打了一場不該打的內戰,在解放戰爭中對人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但他們絕大多數都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甚至是名震中外的抗日名將,比如宋希濂王耀武。如何對待他們,將決定着新中國的對外形象,是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的第一道嚴峻考題。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我們當然不能像當初蔣介石對待共產黨那樣「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但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還不穩定,各種勢力尚在蠢蠢欲動,不可能將這些人釋放,考慮到蔣介石睚眥必報的性格,更不能將他們送給台灣,這樣無異於是借刀殺人,將這些頗有軍事才能的將領送上蔣介石的斷頭台。不能殺,不能放,更不能將他們送給台灣,如何安排這些人,成為共產黨和新中國的頭等大事。

經過反覆研究,最終,中共中央決定對這些戰犯採取「四不」政策,「不送、不殺、不死、不放」,不往台灣送;不殺一人;有病治病,有傷養傷,不能死一人;也不將一人放歸社會。將他們集中起來,統一安排到北京戰犯管理所,即著名的功德林戰犯看管所,進行思想教育和行動感化相配合的教育改造,讓他們逐漸轉變思想,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決戰功德林

很快,第一批戰犯便進入功德林戰犯管理所。

功德林位於北京德勝門外,最早是一座寺廟,後經過時代不斷變遷,先是被清政府改做「京師習藝所」,後又被北洋段祺瑞政府改造成「京師第二監獄」,國民黨統治時期,改名為「第二模範監獄」。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能進入功德林的戰犯,基本都是蔣介石的心腹愛將。當時軍銜最高的是王陵基,抗戰時期曾是第30集團軍總司令,先後擔任過四川、江西兩省主席一職。而中將級別的就更多了。他們中很多人是國民黨政府的核心人物,參與蔣介石一些重大政策的制定,加之很多人長期跟隨蔣介石,對其有很深的個人感情和盲目的敬仰之情。同時,一些將領,尤其是黃埔系將領,對國民黨必然失敗的根本原因缺乏認識,將共產黨取得最後勝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歸結為「運氣」,甚至叫囂着「重新來過,必然如何如何」。看不到因為國民黨發動的內戰,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也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無異於助紂為虐,竟然對於自己成為戰犯的原因,按傳統思維簡單歸結為「勝者王侯敗者寇」,並將儒家所謂的「一身不事二主」的封建思想搬了出來,幻想着成為歷史上那些忠貞不二的節臣。而更多的人成為戰犯後,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悲觀失望情緒,非常抵觸日常的學習改造活動。

面對這樣的戰犯,功德林簡直就是一個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一場改造和被改造的決戰,在此悄然拉開帷幕。

各個擊破。

1950年11月一個很平常的日子,功德林戰犯所迎來了一位特別的犯人。

他就是曾任國民黨徐州「剿總」副總司令,蔣介石的心腹大將杜聿明

由於杜聿明身患嚴重疾病,戰犯所特意將他安排在一間單人牢房,在管理員替行動不便的杜聿明替換衣物時,竟然發現了他藏在棉褲中的60多片安眠藥。

原來,被俘後的杜聿明又罹患疾病,對個人前途和命運非常悲觀,心灰意冷之際,產生了「殺身成仁以保全氣節」的念頭。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面對杜聿明的行為,管理所的幹部一邊耐心細緻地給他做思想工作,一邊積極聯繫醫院給他治病,同時和上級溝通,給他的妻子和曾經的好友,現在已經是新中國一員的傅作義寫信,讓他們來管理所探望。

三管齊下,讓曾經頑固不化的杜聿明思想漸漸有了轉變,隨着管理所官兵無微不至的照顧,徹底治好了身體疾病的杜聿明,思想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共產黨連他這個一級戰犯尚且如此給予優待,其之所以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和他們一心為民,人人平等的政治政策和思想覺悟有很大關係。從此,杜聿明成為戰犯管理所中積極協助管理幹部們對戰犯進行思想改造的標兵,1959年,他作為第一批特赦時被釋放的戰犯之一。

除了杜聿明,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還有一個更頑固的國民黨將領,他就是國民黨第12兵團中將司令官黃維

作為黃埔一期畢業生的黃維,是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在國民黨中素以驍勇善戰為名,其領導的第12兵團也被稱為黃維兵團,在抗日戰爭中也曾立下赫赫戰功。眼高於頂的黃維一點都看不起共產黨的軍隊,是當時戰犯中典型的「再戰一場如何」的代表人物。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1949年1月31日,北京和平解放後不久,黃維便被送到了功德林戰犯管理所。進入功德林後,黃維獨來獨往,我行我素,拒絕學習改造,成為功德林有名的刺頭一個。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消息傳來,黃維欣喜若狂,他相信,蔣介石肯定會藉此大好時機,介入戰爭,利用美國勢力收復東北,再全面反攻大陸。甚至希望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

當時和黃維抱同樣想法的不在少數。

隨着志願軍經歷五次戰役,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逼到談判桌前,最終簽訂了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取得的勝利給了黃維很大打擊,不但徹底對國民黨失去了信心,放下了對光復大陸的幻想,也對自己曾經輕視的共產黨改變了看法,思想在逐漸發生改變,不再像以前那樣頑固。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除過這些高級將領,功德林中還有許多級別非常高的特務。比如康澤沈醉

沈醉曾經在他的回憶錄《走向光明》中寫道:「反正遲早要被處決,趁着活一天,也得儘可能做一點對共產黨和人民不利的事情才甘心」。

18歲便加入國民黨著名的特務機構「復興社」,28歲便擔任國民黨保密局雲南站少將站長,位列國民黨軍統特務頭子戴笠手下「四大金剛」之一,手上沾滿了革命者的鮮血,自以為自己落到共產黨手裡,必定會遭受折磨和凌辱,然後不免一死,所以便破罐子破摔,經常做一些對抗學習改造的事情。

就是這樣的人,最後也被共產黨成功感化,成為新中國統一戰線上的得力助手。從他寫的書名《走向光明》,便可看出共產黨對戰犯改造的巨大成功。

首次特赦。

經過近10年的教育改造,功德林中一批戰犯符合了特赦條件。加之經過1956年對日本戰犯進行釋放,由此在國際和國內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中國領導人認為,對關押的國民黨戰犯進行有條件特赦,不但對積極改造人員給予了應有的獎勵,同時也促使別的戰犯提高改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959年,恰逢新中國成立1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研究決定,對一批已經改過自新的戰犯實施特赦。

這次共特赦戰犯33名,除過一批國民黨將領,諸如杜聿明、宋希濂、王耀武之外,偽滿洲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也赫然在列。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對戰犯特赦後的安排,毛澤東主席親自做出批示:該安排工作的安排工作,該治病的治病,該養老的養老,要像對待共產黨幹部一樣對待這些特赦犯。

因此,這批戰犯從功德林出來後,都根據自己的意願和能力給予了相應安置。曾經對教育改造嚴重抵觸,後在共產黨政策感召下,作為首批特赦戰犯走出功德林的杜聿明,和妻子團聚在北京後,感佩於共產黨極具人性的戰犯政策,給功德林管理所專門定製了一塊「感恩匾」,並積极參加到祖國的統一戰線工作中。在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來中國訪問期間,杜聿明曾經作為陪同嘉賓,和陳毅元帥一起接待了蒙哥馬利。

新中國首次戰犯特赦,在國際上引起了巨大轟動。當時龜縮在台灣的蔣介石政府,還在一心一意備戰,期望有一天會反攻大陸,共產黨不計前嫌,不懼台灣國民黨威脅,毅然對曾經犯下戰爭罪的戰犯進行特赦,表現出中國共產黨虛懷若谷的寬大胸襟,讓國際社會認清了誰是真和平,誰想真內戰,極大提高了共產黨和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威望和地位。

基於第一次對戰犯成功特赦產生的積極影響,中共中央陸續開始對戰犯進行常規化特赦,從1959年到1966年,先後進行了6次特赦,此後,由於歷史原因,對戰犯的特赦工作停頓了一段時間,直到1974年12月,才毛澤東主席的親自過問下,才開始重啟戰犯特赦工作。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最後一批戰犯走出功德林管理所

此次戰犯特赦工作的具體操作流程,最後交給了時任公安部部長的華國鋒手中。

華國鋒對這項工作非常重視和審慎。他親自將在押犯的情況進行了詳細梳理,最後認定除過13名戰犯不符合特赦條件,其餘全部達到釋放條件。

報告送到了毛主席案頭,他提筆批示:已經關押20多年了,都釋放了,可以來去自由。

1975年3月19日清晨,一則消息通過管理所的大喇叭傳到了戰犯們的耳中: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決定特赦全部在押戰爭罪犯。

至此,隨着最後一批293名戰犯走出管理所,新中國成立後,所有在押戰犯全部獲得了自由。

華國鋒指出13人不可特赦,主席:都放了,每人100元再請吃頓飯 - 天天要聞

中國共產黨對戰犯的成功改造,成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範例,當那個起初連扣子都不會自己系的末代皇帝,最終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中國共產黨的強大的改造能力讓世界震驚,也彰顯了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巨大成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2666》譯者趙德明逝世,享年85歲 - 天天要聞

《2666》譯者趙德明逝世,享年85歲

據世紀文景出版社消息,翻譯家、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趙德明先生,於2025年4月3日逝世,享年85歲。 趙德明先生。 趙德明先生曾任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遼寧文學院客座教授、解放軍藝術學院客座教授、青島大學外國語學院西班牙語系教授。前些年,中國掀起波拉尼奧閱讀熱潮,而波拉尼奧的代表作《266...
清明插柳 歲歲念情清明門前插柳的傳說 - 天天要聞

清明插柳 歲歲念情清明門前插柳的傳說

清明節的時候,人們都會采一束新鮮柳枝插在門前,這是為什麼呢?從前的時候,在一個古老的小鎮,有個叫阿成的孩子,他和爺爺一起生活。爺爺是鎮上最懂節氣和傳統的人,每到清明節,他都會帶着阿成做各種特別的事,其中最讓阿成期待的,那就是在門前插柳枝。
為什麼張無忌不能把那麼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 天天要聞

為什麼張無忌不能把那麼多女孩都娶了? 又不是只能一夫一妻!

是張無忌不肯收嗎?是人家不肯被收!張無忌自己想:「這四位姑娘個個對我情深愛重,我如何自處才好?不論我和哪一個成親,定會大傷其餘三人之心。到底在我內心深處,我最愛的是哪一個呢?」因為彷徨難定,於是「只得逃避」:「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盡想這些兒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思政「新」講|文山故里高唱《正氣歌》 - 天天要聞

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文化中華·思政「新」講|文山故里高唱《正氣歌》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清明前夕,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中心小學上百名師生前往愛國英雄文天祥陵園祭奠。帶隊老師為學生們講述了文天祥的故事,並鼓勵學生學習文天祥以身報國的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刻苦學習、掌握本領,為中華民族復興奉獻力量。作者:黃和遜、王永鋼、陳啟道新華社音...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護者丨黃崖洞下的英烈守護者 - 天天要聞

英烈不朽·青松下的守護者丨黃崖洞下的英烈守護者

在太行山深處的黃崖洞烈士陵園,陵園守墓人80歲的趙乃堂如往常一樣,每天清晨都會拿起掃帚和毛巾,開始一天的守護工作。自1991年至今,他已在這片安葬着40多位黃崖洞保衛戰烈士遺骸的土地上堅守了整整34年。趙乃堂告訴記者,他的父親曾為八路軍運送糧食、打掃戰場,參與了黃崖洞保衛戰後的烈士安葬工作。從小聽着英雄故事長...
李淵、李世民與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對話 - 天天要聞

李淵、李世民與李建成父子三人地府交心對話

李淵:二郎世民…李世民:請稱我太宗文皇帝。李淵:你做了皇帝,我也是你爹。李世民:若非你是我爹,你怎會有那般逍遙的太上皇晚年生活,生命的最後幾年還留給我三十幾個弟弟妹妹!李淵:二郎,這都是做戲,都是你這小子逼朕的!李世民:你我之間,錯的是父皇
血染沂蒙的「外國八路」希伯 - 天天要聞

血染沂蒙的「外國八路」希伯

希伯,中譯全名漢斯·希伯,筆名亞細亞人,德國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奧匈帝國的克拉科夫,後定居德國,讀大學,加入德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