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私放岡村寧次,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留下巨大陰影——因為這意味着,一個人無論怎樣傷害中華民族,都可能不受懲罰。」
0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9日,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
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才贏得了這個揚眉吐氣的日子。
受降儀式理應嚴肅、莊重,盡顯中國做為戰勝國的尊嚴,以告慰在抗戰中犧牲的英烈和由於日本侵華而受盡苦難的人民,但由於中國首席受降代表何應欽有嚴重的親日、媚日情結,儀式被搞得不倫不類。
首先,日酋岡村寧次,居然沒有交出指揮刀,這使整個受降儀式缺失了繳械這個至關重要的環節。
岡村寧次之所以「幸運地」投降而不繳械,要感謝何應欽的特別體貼。
9月8日,何應欽飛抵南京,當晚便派親信參謀王武代他秘密拜會岡村寧次。
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何應欽,深知受到「武士道精神」浸染的日本軍人對「武士刀」的變態迷戀,為了不讓岡村寧次蒙受「繳刀之恥」,特意讓王武叮囑岡村寧次,受降儀式上帶不帶軍刀,由他自行決定。
岡村寧次當然不願意在歷史上留下當眾呈繳指揮刀的敗將形象,所以也就樂得順水推舟,徒手參加儀式了。
其次,岡村寧次是受降儀式上7名日軍將領中地位最高的人。他中國派遣軍總司令,是日本侵華的象徵。而何應欽是中方將領中地位最高的人,時任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
因此,應由岡村寧次本人親自向何應欽呈遞投降書。
但岡村寧次居然端坐不動,派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代呈投降書,這等於是把何應欽視為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是對何應欽的公然羞辱,也暴露了他「不承認戰敗」的頑固心理,一向媚日的何應欽,竟唾面自乾,欣然接受了。
第三,何應欽起立接受投降書,腰彎得簡直比小林淺三郎還要低,單看這張照片,根本無法搞清楚是誰向誰投降。
何應欽似乎仍然沒有走出他簽訂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時的三十年代。
當時在現場的記者邦和還記錄了這樣的細節:「岡村寧次進入席前,臉色慘白,眉頭高聱,向何總司令行一鞠躬,何總司令面呈微笑,欠身答禮……」
一個可以作為對比的例子是:在納粹德國簽署投降書的儀式上,德國首席代表,最高統帥部長官凱特爾陸軍元帥步入會場,舉起元帥權杖行禮,但在場的所有盟軍將領都端坐不動,無人起立,更無人回禮。
到了簽字環節,凱特爾元帥要求副官把文件拿到自己面前,但蘇聯代表朱可夫元帥不許他擺譜,命令「到我的面前簽字。」
凱特爾元帥氣得臉色發青,但戰敗國是沒有討價還價資格的,他只好老老實實地走過去簽字。
「何應欽彎腰」是被歷史影像記錄在案的,呈遞投降書的是小林淺三郎而不是岡村寧次,這也是鐵的事實。
奇怪的是,在由軍旅畫家陳堅創作的油畫《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中,何應欽站得筆直且放鬆,像是一個勝利者了,而呈遞投降書的也不是小林淺三郎,變成了岡村寧次本人。
國民黨由於其階級本性,在接受日本投降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自取其辱,為什麼今天的人們還要在油畫中用意淫的方式美化他們呢?究竟想遮蔽什麼?又為什麼要誤導後人?
令人費解。
02
對岡村寧次來說,這樣的投降儀式是舒適的。
儀式結束後,他不無欣慰地說:「向我最親密的中國友人何應欽投降,心中也有安然之感。」
何應欽之所以對岡村寧次禮遇有加,除了他本人的媚日情結,蔣介石要和侵華日軍攜手反共,也是重要原因。
日本宣布投降後,毛主席共產黨領導抗日武裝,主要分佈在華北、山東、江蘇等地,最靠近日軍佔領的大城市和交通線,可以迅速將日軍繳械,光復淪陷區。
南京、上海這些抗戰前國民黨統治的中心區域,周圍也遍布新四軍。
而由於蔣介石奉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國軍主力都龜縮在大西南,要迅速回到東部的日佔區,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談何容易。
作為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的岡村寧次,對蔣介石的焦慮洞若觀火。
1945年8月27日,國軍陸軍副參謀長冷欣,到南京向岡村寧次接洽投降事宜時,岡村寧次居然向冷欣表態,願意用在華的128萬日軍,幫助國民黨打共產黨。
蔣介石聽了大感稱心,只是忌憚民意和盟國的態度,不敢接受。
但是,他和岡村寧次約定,日軍只向蔣介石指定的國民黨軍投降,其他抗日武裝進入日佔區,日軍可視為「擾亂治安」,有權「自衛」。
作為交換,蔣介石則承諾不把岡村寧次作為戰犯處理。
1945年12月13日,蔣介石親自與岡村寧次見面,兩人談得很投機,岡村寧次回憶,蔣介石對他「慰勉有加」。
這一期間,設在東京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多次向國民政府提出引渡岡村寧次,但均被蔣介石以各種借口搪塞過去,他讓岡村寧次擔任日軍駐華善後總聯絡官,同時保留他在南京的官邸、隨從和車輛。
日本戰敗,對岡村寧次的生活並無影響,他似乎還是「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1949年1月,蔣介石在第三次下野前夕,緊急下令上海軍事法庭進行一次走過場的審判,宣告岡村寧次無罪,併當庭釋放。
一時舉國震驚。
在國共和談期間,中共方面強烈要求南京方面重新逮捕岡村寧次,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也下了逮捕令,但躲在幕後操縱的蔣介石又密令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星夜將岡村寧次送回日本。
對這個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劊子手,蔣介石可謂情真意切。
蔣介石和岡村寧次的交易,意味着抗日戰爭剛剛勝利,國民黨就和尚未解除武裝的日寇結成了反共、反人民聯盟。
作為侵華日軍最高指揮官,岡村寧次在對解放區掃蕩時,實行極其殘酷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無數中國百姓慘遭屠殺,難以計數的財富被洗劫一空……
岡村寧次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大罪,即便千刀萬剮也難抵消。
然而,在蔣介石、何應欽之流的庇護下,這個甲級戰犯毫髮無損,不僅逃脫了死刑,甚至連一天的監獄都沒有住過。
蔣介石私放岡村寧次,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留下巨大隱患——因為這意味着,一個人無論怎樣傷害中華民族,都可能不受懲罰。
蔣介石、何應欽與岡村寧次的關係,也揭示了這樣的事實:
抗戰期間,國共合作,組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是明線,但還有一條暗線,就是蔣介石暗中勾結日寇,共同反共。
這一暗線,幾乎在日本遞交投降書的同一時刻,就變成了明線和國民黨的主線。
(作者:郭松民;來源:獨立評論員郭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