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臟外科手術後做擇期非心臟手術的最佳時機,目前並不明確。
近日,JACC子刊發表的一項美國全國性回顧性隊列研究提示,對於已接受心臟外科手術(冠脈搭橋、瓣膜修復/置換手術)的患者,若可行,應選擇延遲行擇期非心臟手術,最好是在心臟手術後100天後再做,這樣可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從而改善患者預後。
該研究還顯示,如心臟外科手術後100天內行緊急非心臟手術,主要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也明顯增加,其中低風險急診非心臟手術的主要不良事件發生風險與高風險手術相當。

該研究從美國全國再入院數據庫中納入於2016~2020年接受擇期冠脈搭橋、瓣膜修復/置換手術或同期行這兩種手術的1 335 175例成年患者,其中1.5%後續再入院行非心臟手術,中位時間間隔為90天,最短52天,最長154天。
分析顯示,隨着心臟手術後行非心臟手術的時間延遲,主要不良事件發生風險逐漸下降,在術後100天時出現拐點,此後開始緩慢增加(下圖)。

心臟手術後不同非心臟手術時機的主要不良事件發生率
基於這個閾值,在心臟手術後100天內施行的非心臟手術(佔47.9%),被認為是早期手術,而在心臟手術100天後施行的非心臟手術被歸類為晚期手術。
在13 009例擇期非心臟手術中,53.5%為晚期手術;在7244例急診非心臟手術中,40%為晚期手術。早期手術和晚期手術中分別有53.4%和42.8%為高風險手術。
在接受非心臟手術的所有患者中,29.7%發生主要不良事件,包括住院死亡(1.5%)、急性心臟事件(6.9%)、腦血管事件(2.3%)、急性腎損傷(10.8%)、圍術期出血(1.1%)以及呼吸系統併發症(9.1%)、血栓栓塞事件(1.8%)、胃腸道併發症(8.2%)和感染併發症(10.8%)。
多因素分析顯示,與接受早期非心臟手術的患者相比,接受晚期非心臟手術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OR=0.69)、院內死亡(OR=0.66)、急性心臟事件(OR=0.70)、腦血管事件(OR=0.66)、血栓栓塞(OR=0.56)、呼吸系統併發症(OR=0.69)、胃腸道併發症(OR=0.71)以及感染併發症(OR=0.65)發生風險均顯著降低。
除多瓣膜手術外,上述關聯在其他所有心臟手術亞組中持續存在,無論隨後的非心臟手術是擇期手術還是急診手術。
為了降低手術緊急程度混淆結果的可能性,研究人員在擇期非心臟手術患者中進行了額外的亞組分析。結果顯示,在擇期非心臟手術患者中,主要不良事件發生風險在心臟術後100天也出現了類似的拐點。
多因素分析顯示,晚期擇期非心臟手術與主要不良事件(OR=0.79)、腦血管事件(OR=0.53)、呼吸系統併發症(OR=0.78)、急性腎損傷(OR=0.80)、非擇期再入院(OR=0.79)風險降低顯著相關。
在擇期和急診非心臟手術中,無論低風險手術還是高風險手術,如在心臟手術100天後施行,均可顯著降低主要不良事件風險。
而在一般人群中傳統上被歸類為低風險的急診非心臟手術,如在心臟手術後早期(100天內)施行,主要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也與高風險手術相當,說明主要是手術緊急程度而非手術類型驅動主要不良事件風險。
作者指出,儘管雖然許多非心臟手術因病情緊急而不能延遲,但更清楚地了解延遲非心臟手術帶來的風險效益比,可能會降低患者的短期和長期風險。考慮到大量的患者需要心臟介入治療,未來需要明確哪些患者可從延遲非心臟手術中獲益最大。
來源:Evaluation of the Timing to Noncardiac Surgery following Cardiac Operations: A National Analysis. JACC Adv, 2025, 4(4): 101668.
轉載: 請標明“中國循環雜誌”
本刊所有文章全部免費閱讀和下載!
登錄中國循環雜誌官網(www.chinacirculation.org)“期刊目錄”或小程序(中國循環雜誌+),可免費閱讀和下載本刊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