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東省中醫藥局_大醫精誠】
春末夏初,天地間水氣升騰,雨水漸增,廣東的雨天仍將持續一兩周,到處都濕噠噠的,此時人體易受外界濕邪困擾。加上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不管是外出遊玩還是親友聚會,都免不了飲食過量,吃多吃雜。今天給大家推薦一杯“糧食茶”,很適合濕噠噠的天氣下養護脾胃,在家就能做。

這段時間持續的陰雨天,濕氣很重,很多人會感覺不舒服。加上假期吃多吃雜,零食不斷,更是會加重脾胃負擔,加重脾虛濕困的狀態。
日常發現脾虛濕重的信號,就要積極健脾祛濕,以免進一步損害健康。如:
✔ 消化不良,吃完東西老覺得肚子脹;
✔ 總犯困,早晨睡不醒;
✔ 肚子上肉多,減肥難;
✔ 臉上、頭髮、皮膚油膩,還冒痘;
✔ 齒痕舌明顯,多發季節性濕疹;
✔ 不想吃飯,渾身沒勁兒;
✔ 大便粘廁所,有時候還會腹瀉;
✔ 喉嚨總是有痰,口氣很重。
對孩子來說,脾虛濕困是易生病的主要誘因,如容易外感,一些跟濕濁有關的疾病如鼻炎、濕疹、咳嗽、腺樣體肥大、腹瀉等容易反覆,纏綿不愈。
對成人來說,則是一切不美麗、不清爽、減不了肥的罪魁禍首!更是肥胖、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和各種炎症的誘因。
今天推薦的“糧食茶”,就很適合脾虛濕困人群春夏季喝,尤其是雨天。此外,用於日常的脾胃養護也很合適,溫和到2歲的孩子都能喝。
這個糧食,就是由我們一日三餐都要吃的大米製作而成,它就是炒米。
01
溫和的“養脾茶”
養胃氣、溫脾陽、除濕
大米,學名為“粳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能夠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壯氣力、強肌肉[1]。《名醫別錄》記載:“主益氣,止煩,止瀉。”《滇南本草》中也記載:“(粳米)治諸虛百損,強陰壯骨,生津,明目,長智。”
大米我們天天吃,是主食,本身就是滋養人的,尤其是養胃氣。炒米,是通過炒焦的炮製手法,把米炒到焦黃、炒出焦香,更能增強養脾胃的作用。
■ 炒米的消化吸收性更好
炒制後的米粒更易於消化吸收,能夠有效補充胃氣,改善胃氣不足所引起的腹脹、噯氣、食欲不振等不適。飲用炒米茶有助於調節胃腸功能,尤其能改善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的情況。
■ 炒米的焦香味能醒脾助運
傳統醫學講“芳香化濕”,炒米的焦香,善入脾胃經,能夠有效喚醒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增進食慾,醒脾燥濕的作用。此外,大米炒到焦黃,原本粘膩的質地被改變,變得蓬鬆乾爽,有燥性。就好比一台脾胃烘乾機,能把體內多餘的水濕積、寒氣、積滯都代謝出去。
■ 炒米能溫暖脾陽
傳統醫學認為,脾陽不足會導致脾胃功能低下,進而引發寒濕內生。炒制後的大米,就像給脾胃增加了“火氣”,有助於驅散脾胃中的寒濕,使得氣血通暢,整體的精神狀態也得到改善。
總結來說,炒米茶的好處很多,主要有以下3點:
✔ 養胃氣:改善胃氣不足,緩解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情況;
✔ 溫脾陽:通過溫補脾陽,驅散體內的寒濕,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消化吸收功能;
✔ 除濕氣:通過焦香味喚醒脾胃的運化功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使身體更輕鬆舒適。
02
脾胃的“守護神”
自製3款炒米茶
炒米茶益處多多,可以說是現代人脾胃的“守護神”。今天分享3款炒米茶的製作和搭配方法給大家,不管是節假日,還是日常生活,都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調整運用,守護好我們的脾胃健康。
‖ 食療方推薦
陳皮炒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薏米30克,陳皮5克(切絲)。
做法:
1.炒鍋無水無油,下陳皮絲,中小火翻炒2-3分鐘盛出備用;
2.大米、薏米洗凈瀝干水分,干鍋中小火炒至金黃焦香;
3.放入陳皮絲,小火繼續翻炒2-3分鐘,待自然冷卻後密封保存;
4.每次取1-2勺沸水沖泡或煮10分鐘即可。
功效:燥濕化痰。
飲用時間:晨起空腹飲用祛濕效果更佳,或餐後1小時助消化。
適用人群:脾虛濕重、水腫腹脹、飲食油膩、有肚腩、痰濕重的人群。
‖ 食療方推薦
紅棗姜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紅棗(去核切片)30克,生薑適量切絲。
做法:
1.大米洗凈瀝干水分,干鍋中小火炒至金黃焦香;
2.加入紅棗,小火繼續翻炒至食材幹燥焦香,自然冷卻後裝入罐子密封保存;
3.取1-2勺炒制好的茶料,加入適量新鮮的生薑絲,沸水燜泡5-10分鐘,溫熱飲用更佳。
功效:溫養脾胃,溫陽散寒。
飲用時間:建議晨起或上午飲用,避免夜間影響睡眠。
適用人群: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容易肚痛腹瀉、手腳冰涼、痛經、氣血虛的人群。
‖ 食療方推薦
玫瑰姜米茶
材料:大米100克,玫瑰花20克,生薑及紅糖適量。
做法:
1.大米洗凈瀝干水分,干鍋中小火炒至金黃焦香;
2.關火後放入玫瑰,用餘溫翻炒,待自然冷卻後密封保存;
3.取2勺茶料,加入適量生薑絲及紅糖,85℃熱水燜泡5分鐘,可重複沖泡3次。
功效:健脾疏肝,養顏調經。
飲用時間:晨起或午後飲用,健脾疏肝;經期前一周連續喝可緩解痛經。
適用人群:肝氣鬱結、臉色蠟黃長斑、體寒怕冷、痛經的女性群體。■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