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2024年01月13日20:55:14 健康 1872
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 天天要聞

小編暖心提醒,音樂相伴更有感覺~

張寧

在那些久遠的記憶里

醫學是溫熱的

孩提時代在醫院家屬院長大,鄰居伯伯好多都是醫生。三面環山的西部邊陲小縣城,醫療在當時卻並不十分落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大批北京上海兩地大醫院的醫生來這裡支邊。生活雖然艱苦,醫生們卻在這裡受到了老百姓真誠的尊敬和禮遇。

早年間,西北沒有大米,上海來的蘇醫生出現後,大家才知道了端午節是可以用粽葉包糯米吃的。小城的人在閑聊時常說,同樣一片去痛片,北京來的趙大夫開出來的止疼效果就比別的大夫好很多。

我家的飯桌上,父親和母親討論的大多是有關心臟的話題。因而在上小學四年級時,我便聽說過一種叫倍他樂克的葯;高中的時候,似是而非地聽過很多詞彙:右室雙出口、法四、呂氟氏纖維瘤、完右……

醫院超聲科當時有一位姓楊的婆婆,每年端午的時候,她會抓來各種帶香味的草藥,做成各種動物造型的荷包,乳白的鼠、錦紅的公雞、杏黃的游龍……端午當日帶在身上,澹香似有若無,清新又茫遠。

西北鄉間管醫生叫“大夫”,夜間鬧肚子、小兒發燒或者有別的不舒服,是要“請大夫”的。沒有電話和手機的年代,派了家裡大一點的孩子,恭恭敬敬去請鄉村醫生。如果大夫是同族長輩,進上房門後是要作揖的:“二爸,我達(即父親,為西北方言)發燒咳嗽,麻煩請您去看看。”於是領着大夫,用手電筒引路請進家裡頭。大夫進門還未落座,病家先開口道:“他二爸,大晚上辛苦你來,着實過意不去,先坐下來吃口饃饃吧!”

醫生自然是要先看病的。一個小出診包、一個聽診器、一副血壓計便是裝備。看完病,大夫要走,病家連連挽留:“他二爸,天寒地凍,委實麻煩你啊,留下來吃一碗荷包蛋吧。”

那個年代,鄉間的一碗荷包蛋,上面抹一點豬油,是感謝醫生夜間出診最誠摯的禮物。吃完荷包蛋,家裡的孩子再打着手電筒,在鄉間黑漆漆的夜裡,把大夫送到家門口。

在那些久遠的記憶里,醫學是溫熱的。它帶着關愛和禮敬,是一種撫慰與幫助。它的味道,混合了楊婆婆端午荷包的淺香,也帶有一絲中藥房的苦澀;它的味道還是小縣城醫院製劑室甘草合劑的薄荷味,以及抹了豬油的荷包蛋香。

你負責信任

我負責治療

那位鄉間醫生是我的一位堂叔。他說,有一年農曆六月去給鄰村一位患晚期胃癌的中年婦女看病。他走到村口時,遠遠看見那家裡三個人頂着太陽在村口等他。那位患病婦女已經有黃疸了,戴着一頂大草帽,丈夫在旁邊一手攙扶着她。那種信任,他一輩子都忘不了。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當年到小縣城的大城市醫生們陸陸續續返回北京、上海。不知為什麼,在我自己做了一名內科醫生後,這些記憶片段仍舊反反覆復閃現在腦海里。

醫道,是視觸叩聽間建立的聯結,是病史詢問間建立的感知,是言語舉止間建立的信任。當年堂叔走到村口,見到癌症病患的那一刻,治療便已經開始了。他在大夏天的到來,對病患就是一種莫大的安慰。醫生的氣場似乎也是一種治療,所以當年鬚眉白髮的趙伯伯開的止痛藥總讓人感覺效果比別的醫生好,他的沉穩篤定對病患就是一劑強心劑。

許多年以後,我有幸成為北京協和醫院大內科的一名醫生,有幸從事老年醫學專業。協和,更在身教言傳中告訴我什麼是醫道。這種協和的醫道,是2014年輪轉MICU(內科重症監護室)時的清晨5時許,杜斌教授早早出現在MICU病房,查看每一份急查血報告;是留永健老師在患者入院的次日收集好痰標本,細心地在顯微鏡下找到血吸蟲卵;是曾學軍教授嚴肅地參加內科大查房、普內科多科查房時,和一群醫生們進行的激烈思想碰撞、尖銳思辨,彷彿時時在提醒着大家內科有着不容懈怠的嚴謹氛圍;是內分泌科上午超長時間的常規查房,陳適老師把每一個會診的機會當作講課,他的提問常讓住院醫師無地自容;是朱文玲教授、盛瑞媛教授一字一字地審核病例,時常告訴你某個主訴中的措辭是否恰當……傳承,薪火相續。

這種味與道,是百年的浸潤和熏陶,也在傳承中不斷完善着它的內涵和外延。穿過老樓長長的水磨石甬道,感受張孝騫教授、林巧稚教授的足跡。這不過是一條十幾米長的甬道,卻很像是一個醫生跌跌撞撞、摸爬滾打要走過的職業之路。穿過長長的甬道,彷彿看到光影鏡頭裡那些醫患相敬相親的畫面。你負責信任,我負責治療,我們並肩作戰,便能一道度過那些艱難時刻。

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 天天要聞

文: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 張寧

編輯:張昊華 管仲瑤

校對:楊真宇

審核:徐秉楠 楊利春

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 天天要聞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 天天要聞健康夜話 | 醫學的味與道 - 天天要聞

健康分類資訊推薦

濕疹反覆發作?皮膚科醫生教你科學管理 - 天天要聞

濕疹反覆發作?皮膚科醫生教你科學管理

5月25日,全國護膚日。辨識濕疹的“信號”濕疹皮損的表現可隨疾病進展呈現多形性特徵,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特徵。急性期:皮損基底潮紅,出現密集粟粒大紅色丘疹,伴滲出和結痂。亞急性期:紅斑顏色轉暗,滲出減少,出現鱗屑和皸裂。慢性期:皮膚增厚呈皮
今天起,吃飯請調整一下! - 天天要聞

今天起,吃飯請調整一下!

很多人為了趕時間經常十分鐘就解決一頓飯但這種“超速”吃飯的習慣會給健康帶來負擔多項研究報告表明,在幾乎所有年齡組和人群中,進食速度與肥胖呈正相關。更可怕的是,習慣性的快速進食會影響身體的代謝功能,增加糖尿病、脂肪肝的患病風險。
“鍾南山科普工作室”成立 5位院士共同為其揭牌 - 天天要聞

“鍾南山科普工作室”成立 5位院士共同為其揭牌

2025年5月24日,“2025南山呼吸健康論壇暨廣州國家實驗室成立4周年系列學術活動”於廣州圓滿舉辦,“鍾南山科普工作室”在主論壇上正式揭牌成立,“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及中國科學院院士賀福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中國
茶喝不對,功夫白費:9種體質的“個性養生茶” 來了! - 天天要聞

茶喝不對,功夫白費:9種體質的“個性養生茶” 來了!

茶性分寒熱溫涼,功效各異。一杯茶能否養生,關鍵在於“對症下茶”。這種因人制宜的理念,正是中醫養生的精髓所在。中醫將人的體質分為9類,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和特稟質。不同的體質,對茶的需求也大不相
省立醫院醫生走進龍奧學校開展護脊知識趣味科普活動 - 天天要聞

省立醫院醫生走進龍奧學校開展護脊知識趣味科普活動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25日訊 近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脊柱外科劉緒昌醫生化身“護脊小老師”,帶着可愛的動畫和真實的“脊柱模型”走進濟南市歷下區龍奧學校,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 “挺直小脊樑” 健康課。
醫生推薦的這 8 種營養補劑,真的對家人身體好! - 天天要聞

醫生推薦的這 8 種營養補劑,真的對家人身體好!

平時想選點適合孩子、適合大人的營養補劑,但又不知道應該怎麼選? 如果自己盲目選擇的話,很可能人體真正需要的營養素,都沒補到位。 今天帶來醫生推薦的 8 款營養好物,價格實惠,大家可以放心按需購買。而且現在搶在嚴選618下單,還能享受這些驚喜福利大額滿減:領1000元券包,券後滿200-30元,滿400-60元,滿600-9...
新華鮮報丨“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 - 天天要聞

新華鮮報丨“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

新華社海口5月25日電 題:“醫學孤島”到“生命綠洲”,中國照亮罕見病患者希望新華社記者李恆“致那黑夜中的嗚咽與怒吼,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舞台上表演者歌唱《孤勇者》,引起了許多罕見病患者的共鳴。5月23日至25日,2025年罕見病國際交流會在海南海口舉行。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臨床醫生、科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