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自來水:黨建引領潤民心 供水護航助文旅

2025年06月18日20:13:04 國際 1037

閩南網6月18日訊(通訊員 庄紫蝶閩南網 黃麗君)今年以來,泉州市自來水公司黨委直屬客服中心堅持黨建引領,緊扣“民生為本、文旅賦能”主題,持續深化“供水服務先鋒行”黨建品牌,將供水服務融入城市發展,以“水潤萬家”的初心織牢民生保障網,助推文旅產業發展,生動展現黨建與中心工作互融共促的成效。

服務前移,精準回應民生關切

客服中心黨支部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群眾需求在哪裡,黨建觸角就延伸到哪裡”,主動將服務窗口前移至社區、景區一線。

泉州自來水:黨建引領潤民心 供水護航助文旅 - 天天要聞

針對古城部分區域“水壓不穩、管網老化”等民生痛點,黨支部牽頭推進“黨建+舊改”工程,黨員骨幹組建技術攻堅組,深入中山南路、斗埔社區等區域“把脈問診”。從測繪放樣到管道改造,從水壓測試到水質檢測,黨員骨幹帶頭攻克技術難點,配合完成了上述區域供水設施升級改造。

面對文旅景區需求,黨員先鋒隊化身“供水管家”,提供精細保障。洛陽橋老宅改造期間,隊員駐點辦公,現場快捷受理用水申請,助力商戶快速開業運營;在蟳埔景區旅遊旺季來臨前,突擊隊開展“拉網式”管網巡檢,全面排查隱患,並同步建立“一戶一檔案”電子台賬,實現故障精準定位、快速響應,確保了景區用水安全穩定,讓遊客安心遊玩、商戶無憂經營。

定製服務,護航文旅提質升級

黨支部聚焦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立足酒店、景區等重點領域的核心需求,推出“全周期、定製化”服務,將供水保障轉化為提升城市文旅品質的堅實後盾。

泉州自來水:黨建引領潤民心 供水護航助文旅 - 天天要聞

在好世界酒店項目中,黨支部延續工業園區“一園一策”精準服務模式,組建黨員專屬服務團隊,為酒店量身打造從報裝到通水的全流程解決方案。針對酒店“儘快通水”的迫切需求,團隊建立“一對一”聯絡機制,主動上門對接。從初期用水規劃諮詢、設施選型指導,到後期施工驗收把關,提供全周期專業保障服務。團隊深入施工現場,逐項檢查管道設計和水表安裝規範,當場糾正潛在隱患;主動分析酒店用水高峰時段,優化管網調度方案,確保旺季充足供水;更結合酒店綠色運營理念,設計了“分時供水+智能監測”的節能方案,既滿足酒店用水需求又降低能耗。酒店負責人稱讚道:“供水服務比我們預想的更專業、更貼心,為項目如期開業爭取了寶貴時間!”

下一步,泉州市自來水公司客服中心黨支部將持續深化“供水服務先鋒行”黨建品牌建設,以智慧水務為支撐,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不斷擴大“放心水”的覆蓋範圍,增強“優質水”的賦能作用,為泉州建設世界遺產保護典範城市、打造海絲名城不斷貢獻堅實可靠的“水力量”。

來源:閩南網

國際分類資訊推薦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 天天要聞

【海外智庫觀察-美國】中美與國際組織的AI治理標準之爭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海外智庫觀察隨着人工智能技術在全球範圍的迅猛發展,圍繞其治理的國際競爭也愈發激烈。AI治理不再僅僅是技術管理問題,更成為國家軟實力輸出、規則制定權爭奪以及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過程中,中美兩國以不同的治理路徑和制度邏輯,試圖在聯合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國際電信聯盟...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 天天要聞

文化強市再添新平台!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

近日,東莞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正式試運行。作為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十大文體設施之一,基地是文化強市建設和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平台,對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文化品牌、擦亮城市名片具有重要意義,將進一步增強市民對城市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成為全市學習傳承東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 天天要聞

魯比奧很尷尬,專機飛繞亞洲國家轉了一大圈,就是進不來中國

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着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 天天要聞

俄烏打了三年,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也在其中

俄烏戰爭打到今天,已經整整三年了。從2022年開打到現在,這場仗不僅把烏克蘭和俄羅斯自己搞得焦頭爛額,還把全球經濟和政治格局攪得天翻地覆。有的國家被打得喘不過氣,有的卻趁亂賺得盆滿缽滿。中國呢,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沒閑着,在這場亂局裡找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 天天要聞

澳大利亞外交超出預期,將考慮中美間平衡戰略

最近在北京開了會,是學術共同體第18次會議,我2008年參加過他們第一場會議,沒想到一晃17年過去了。第一次會議的時候還記憶猶新,當時幾百上千名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匯聚一堂,感覺交流起來非常暢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