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亞洲行程成了個大新聞。這哥們兒坐着專機跑了一圈,去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還參加了東盟外長會議,可就是沒來中國。咋回事兒呢?這背後有啥故事?
先說說這人吧。魯比奧,1971年5月28日生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家裡是古巴移民出身。他在政治圈裡混得挺開,靠的就是對外政策特別硬,尤其是對中國的態度,那是出了名的強硬。
2020年的時候,他跳出來摻和中國新疆的事兒,大聲嚷嚷要禁止從新疆進口產品。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中國政府直接把他拉進黑名單,制裁了他和他的家人,禁止他們踏進中國一步。這制裁到現在也沒撤,成了他外交路上的一個大坎兒。
2025年7月,魯比奧當上了美國國務卿,開始了他的亞洲行。這次行程表面上是去拉攏盟友、談合作,但大家一看地圖就知道,他繞着中國飛了一大圈,就是沒敢落地。這不是他不想來,而是真來不了——制裁在那兒擺着呢,進中國就等於自找麻煩。他自己也知道這事兒尷尬,所以每次被問到為啥不去中國,他都得硬着頭皮解釋幾句。
7月3日,魯比奧的專機先落在了東京。日本那邊外務大臣上川陽子親自去接,挺客氣。可一坐下談,日本就直奔主題:美國最近對日本進口商品加了25%的關稅,這讓他們很頭疼,覺得雙邊經濟要受影響。魯比奧呢,嘴上說這關稅是為了保護美國產業、保證貿易公平,還拍胸脯說會把日本的意見帶回給總統,但具體咋辦,他沒給準話。
第二天,他又去見了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岸田還是老調重彈,擔心關稅的事兒,順便提了提朝鮮核問題和中國在印太地區的動向。魯比奧趕緊表態,美日聯盟多重要啊,美國得靠日本穩住這片兒。可一說到中國,他就有點支支吾吾,說自己因為“某些限制”去不了中國,只能靠別的渠道溝通。說完還在美國大使館講了一通,強調美日合作多牛,但誰都看得出,他繞開中國這事兒挺彆扭。
7月5日,魯比奧飛到了首爾。韓國外交部長趙兌烈在機場等着,場面還行。可一到外交部談起來,韓國這邊就沒那麼客氣了。美國對韓國商品也加了25%的關稅,韓國覺得這太不地道,跟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都對着干。魯比奧還是那套說辭,關稅是為了平衡貿易,會認真考慮韓方的意見,但沒啥實質承諾。
後來他又見了韓國總統尹錫悅,氣氛還算友好,雙方都說聯盟很重要。可關稅這事兒依然沒解決。記者會上,有人問他為啥不去中國,他又重複那句車軲轆話:“我去不了中國,但美國有別的辦法保持接觸。”這話聽着挺無奈,韓國人估計也在心裡嘀咕:你這國務卿咋混得這麼憋屈呢?
7月7日,魯比奧到了吉隆坡,參加東盟外長會議。7月8日開會,他發言講得挺漂亮,說美國支持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提了航行自由和經濟合作啥的。可台下東盟國家心裡有數,美國剛宣布對東盟國家的商品加關稅,雖然生效日期從7月9日推到8月1日,給了點緩衝時間,但誰都不痛快。
跟馬來西亞外交部長贊布里的雙邊會談中,魯比奧解釋說推遲關稅是美國的“善意”,想多點時間協商。贊布里表面上點頭,可誰都聽得出他不放心,東盟國家想要的是確定性,不是拖時間。會後記者又追問他為啥不去中國,他還是那句老話:“制裁限制了我,但不影響美國在亞太的布局。”這話說完,媒體炸開了鍋,都說他這趟跑下來挺狼狽。
魯比奧專機飛了一圈,繞着中國轉,就是進不來,尷尬得不行。這不光是他個人的事兒,更反映了中美關係那股子緊張勁兒。美國想在亞太拉盟友,可中國也不是吃素的,制裁一出手,魯比奧就只能幹瞪眼。
再說盟友這邊,日本、韓國、東盟國家都對美國加關稅不爽,覺得這大哥有點不靠譜。魯比奧跑了一趟,沒能把這些抱怨壓下去,反而因為去不了中國讓人覺得美國有點虛。他這國務卿當得挺憋屈,可也得說,美國對華政策這幾年就這調調,硬碰硬,誰也不讓誰。
咱老百姓看這事兒,其實挺簡單。魯比奧這哥們兒以前得罪了中國,現在有家不能回,跑亞洲轉了一圈,跟鄰居聊得熱火朝天,就是不敢敲咱家門。這不跟村裡吵了架的兩家人似的嗎?你不讓我進門,我就在你家門口晃悠,顯得我還有朋友。可這朋友一個個也不樂意了,覺得你老大咋老給我們添堵呢?魯比奧這趟跑下來,臉面沒掙着,里子也沒保住,挺慘。
以後咧,魯比奧估計還得在這條路上硬撐着。中美這對冤家短時間內緩和不了,他這制裁估計也解不了。外交場上,他只能靠視頻會啊、多邊會議啊接着跟中國過招。美國這邊呢,想在亞太穩住陣腳,還得看他咋跟盟友磨合。可就目前這架勢,他這國務卿幹得夠嗆,能不能翻身,還得看後頭。
你咋看這事兒?中美這關係還能不能緩一緩?歡迎留言聊聊,咱們一塊兒琢磨琢磨這國際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