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壇又炸了鍋,這次的主角是特斯拉和SpaceX的老闆埃隆·馬斯克,還有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事情的起因是一個叫“大而美”法案的東西,在美國國會以一票之差通過,搞得社會上吵翻了天。馬斯克因為公開反對這個法案,傳出可能被驅逐出境的風聲,而63歲的奧巴馬也跳出來,態度硬邦邦地批評這法案對美國的未來沒啥好處。
先說這“大而美”法案,名字聽起來挺唬人,但內容其實不咋美。2025年5月初,美國政府推出這個法案,主要是為了解決財政赤字問題。咋解決呢?簡單粗暴——提高債務上限,然後把醫療、教育、新能源、環保這些領域的預算砍掉,把錢挪去搞國防建設。說白了,就是“劫貧濟富”的路子。這法案一出來,社會上就炸了窩,有人罵這是要把窮人往死里逼,有人覺得國防更重要,反正吵得不可開交。
5月22日,法案在眾議院投票,218票對217票,就差這一票,硬是給通過了。這結果太刺激了,簡直跟電視劇似的。消息一出,國會外面全是抗議的人,舉着牌子喊“還我醫保”“教育是未來”。這事兒還上了國際新聞,好多國家都盯着看,說美國的財政政策咋這麼短視。
馬斯克這回算是撞槍口上了。他本來跟特朗普關係不錯,2024年大選時還掏了不少錢幫特朗普拉票。特朗普贏了之後,還專門給他弄了個“政府效率部”的位置,讓他去管政府開支。馬斯克幹得挺賣力,三個月就省了1600億美元,效率是真高。可惜,好景不長,他跟特朗普很快就翻臉了。
翻臉的原因跟“大而美”法案有直接關係。這法案砍了新能源的補貼,特斯拉直接受衝擊,生產成本蹭蹭上漲,每輛車得多花1萬美元。馬斯克不幹了,在X上公開噴特朗普政府,說這關稅政策是在毀新能源產業競爭力。他還把共和黨罵得挺慘,說他們是“頭腦空空的廢物”。這下可捅了馬蜂窩,特朗普直接放話,說馬斯克再鬧下去,可能得滾出美國。
為啥提到驅逐出境呢?馬斯克雖然在美國混得風生水起,但他其實是南非出生,1990年代才移民到美國。雖然他早拿了美國籍,但這種敏感時候,身份問題就容易被拿出來做文章。有人猜,這是特朗普在給他施壓,畢竟馬斯克的公司在美國影響太大,真走人了損失也不小。
再說奧巴馬,這位63歲的前總統也沒閑着。他在芝加哥家裡接受採訪,直接對“大而美”法案開炮。他說自己當總統時,好不容易推出來的醫療和教育改革,現在全被這法案給威脅了。砍這些預算,窮人日子更不好過,社會不公加劇,長遠看國家肯定吃虧。他這話說得挺硬氣,擺明了不支持特朗普這套玩法。
奧巴馬為啥站出來?一方面,他一直關注社會公平的事兒,這跟他當年的政策理念一脈相承。另一方面,他現在雖然不當總統了,但影響力還在,通過基金會啥的還在推動投票權、氣候變化這些議題。這次發聲,也是在給民眾打氣,順便給民主黨攢點人氣。
要搞懂這矛盾咋升級的,還得從頭說起。2024年美國大選,特朗普捲土重來,馬斯克是他最大的金主之一。馬斯克不光掏錢,還在搖擺州搞了“票多多”和“投票大樂透”這種活動,拉了不少選民。特朗普贏了後,兩人關係一度好得跟哥們兒似的,馬斯克還被委以重任。
可到了2025年,風向變了。4月初,特朗普推了個“對等關稅”政策,特斯拉成本大漲,馬斯克就有點不爽了。再加上特斯拉那時候業績也不好,第一季度凈利潤跌了71%,SpaceX的星艦項目又燒錢燒得厲害,馬斯克壓力山大。他本來就不是個忍氣吞聲的人,這時候跟特朗普對着干,也就不奇怪了。
“大而美”法案成了導火索。馬斯克覺得這法案不光害他公司,還違背了他推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他在X上噴得越狠,特朗普那邊反彈越大,最後鬧到驅逐出境這步,算是徹底撕破臉了。
法案通過後,美國社會真挺亂的。抗議活動全國開花,民眾不幹了,覺得醫療和教育這種基本保障都被動了刀子。經濟上,國家債務直接飆到36.1萬億美元,通貨膨脹也壓不住,中產階級日子更難過。國際上,美國的盟友都看不下去,北約會議上有人直接說華盛頓這操作太離譜。
對普通人來說,這法案實打實影響生活。醫保少了,看病貴了;教育預算砍了,公立學校條件更差了。抗議的人里,好多是普通老百姓,真不是鬧着玩的。
馬斯克也不是吃素的。2025年6月,他直接宣布成立個“美國黨”,想靠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理念跟兩黨掰腕子。他放話說,要從根兒上改規則。
這波矛盾升級,其實挺能說明問題的。馬斯克和特朗普從盟友到翻臉,背後是利益和理念的碰撞。馬斯克想搞創新,特朗普想保自己那套老玩法,結果誰也沒妥協。“大而美”法案看着是短期勝利,但隱患一大堆,美國社會為此付了不小代價。奧巴馬站出來,也是在提醒大家,政策不能只看眼前,得想長遠。
說白了,這事兒就是權力和利益的博弈,夾在中間的老百姓最吃虧。馬斯克能不能被驅逐出境,現在還不好說,但這矛盾估計一時半會兒消停不了。咱作為外人看熱鬧,也得想想,這麼亂下去,美國還能折騰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