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宜家的印象還停留在“開一家火一家”上,你可能需要通過本文重新認識下宜家。
近日,在宜家中國2023財年啟動會上,宜家中國總裁、副總裁等高管們宣布,在過去三年兌現了百億投資承諾後,宜家中國母公司英格卡集團計劃再投資53億元,用於進一步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快布局線下門店、推出更多新系列產品。
2018年3月20日,愛爾蘭都柏林巴利蒙——宜家都柏林店。宜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傢具零售商
按說這是看好中國市場的好事,但不少人卻發出了“宜家能否挽回中國消費者”的疑問。
怎麼回事?
緣起是在過去的4個多月里,宜家接連關閉了貴陽店和上海楊浦商場。
不少人將其當作“宜家進入中國市場25年來的低潮”的標誌。
宜家在中國有36家門店,關掉其中兩家看似調整不大,但宜家中國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我們就其整個營銷模式來看看宜家存在什麼問題。
第一,產品。
如果將宜家門店整體作為一個產品看,宜家的產品雖然受人歡迎,但類型過於單一。
36家門店絕大多數為標準店,即我們所認知的大店,據說未來將拓展城市店、小型店、“未來+”體驗店等多種店鋪類型。楊浦店就是一家小型店,但經過多種探索和努力失敗了。
當然一家店失敗並不意味着探索夭折,產品過於單一要面對的現狀就是被眾多品牌夾擊。
立陶宛維爾紐斯——2018年10月27日:維金古街的宜家商店。宜家商店內傢具室的內景
比如歐派、索菲亞、顧家、敏華等已經上市的家居頭部企業,還是居然之家、紅星美凱龍、富森美等家居流通領域巨頭,抑或是林氏木業、源氏木語等新興的互聯網家居品牌。
另外一個問題是,在智能化浪潮中,人們已經手機已經徹底智能化,電動車引領汽車行業的智能化,小米等品牌在家居智能化早已開始探索。未來,宜家門店中那些能智能化卻不智能的商品是不是會完全被中國年輕消費群體拋棄,宜家是否能保持住“年輕、時尚、環保”的定位,也很難預料。
第二,渠道。
其一,小型店失利多少意味着要面對的現實是市場下沉和渠道滲透受阻,也就是說除了現有的34家門店,要開店就會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二線城市慎重,三四線城市的模型貴陽店和楊浦店沒成功,還要再試點,成功後才能鋪開。
據稱,宜家在武漢光谷2號店的項目計劃,以及在太原的項目計劃都已擱淺。業內人士分析,門店數量本就不多的宜家開始關閉線下門店、多個城市項目計劃流產,這些背後都顯示出宜家線下流量遭遇的挑戰。
立陶宛維爾紐斯——2018年10月27日:維金古街的宜家商店。宜家商店內傢具室的內景
其二,宜家線上線下整合能力堪憂。
據宜家相關負責人表示,“2021財年,宜家中國線上銷售額同比上一財年增長了74%,宜家自有線上渠道在中國市場的訪問量達到2.3億次。截至8月初的2022財年,宜家中國線上渠道呈增長趨勢,同比上一個財年增長超過20%”。
但宜家2018年底啟動電商,起步晚,基數不大。而宜家的兩大國內競爭對手居然之家和紅星美凱龍,早在2013年前後就已經開始探索線上渠道。
去年,居然之家同城站日均訪客19.2萬人,線上獲客75.8萬人,引導成交133億元;紅星美凱龍則在“家裝家居一體化、線上線下一體化”戰略下,實現營收155.13億元,同比增長8.97%,凈利潤20.47億元,同比增長18.31%。
長沙宜家家居
中國家居/設計產業互聯網戰略專家王建國說:“如果僅僅把中國市場當作國際市場的一部分,可能在戰略上就犯了一個錯誤。在互聯網時代,宜家將過去的優勢完全複製過來可能會產生不適應。國內市場比較特殊,國內企業線上線下的融合速度遠超國際性的企業,宜家的投入如果沒有完全融入本土市場,在某種程度上是失效的。”
綜上,宜家能否挽回中國消費者其實目前還是言過其實,有些標題黨。宜家是在疫情下、在中國市場中的發展受阻,他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還在,筆者的老婆和她的閨蜜們周末聚會就經常會選擇薈聚和宜家。但宜家看未來時候的困惑和焦慮,正是中國家居品牌的切入點和發力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