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2020年05月21日19:32:07 歷史 1229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男扮女裝,代父從軍,疆場馳騁十二年的花木蘭,給歷史留下了驚鴻一瞥。

如今公認花木蘭的出處是北朝民歌《木蘭詩》。到了公元568年,又被南朝陳釋智匠收錄在其音樂專藉《古今樂錄》中。可惜,這部專著現已散失。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蘭從軍,一段民間述史的蛻變

花木蘭替父從軍,起源於北朝的民歌《木蘭詩》,這民歌的結尾部份只停留在木蘭凱旋而歸。後來,歷經隋唐時期文人潤筆,木蘭的家庭成員日漸清晰起來。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詩里木蘭的家庭成員相繼出現,不僅上有父母,身旁還有姐弟。現如今所看到的版本,卻是由宋代郭茂倩主編的《樂府詩集》。

在宋代的《樂府詩集》里,木蘭仍有一大遺憾,即“只知其名,卻未聞其姓”。於是,明朝的劇作家徐渭,在其雜劇《雌木蘭替父從軍》里給補了兩個缺。

一是取名,這一版本中,木蘭的父親姓花名弧,既然父親姓花,不言而喻,木蘭的全名該是花木蘭;二是與王郎成親。至此,花木蘭的故事終於定格。

秦漢時期,朝廷開始設立專門的樂府官署, 其職能是負責收集整理民歌、訓練樂工等。 到了宋代,樂府歌辭的來源分為宮廷御用文人創作和民間採集兩方面。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木蘭詩》,實際上是老百姓通過民歌創作的形式,將看到的或親歷過的事情、情景等,以口口相傳的形式保留下來。這類帶有寫實性的民歌更像是民間述史,經官方採集並整理後,就成了樂府歌辭。

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歷史上是否真有花木蘭這麼一位奇女子,歷來都有爭議。在《木蘭詩》中有一句,“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至少說明,花木蘭從軍是在可汗的軍隊里。

而這裡的 “可汗” 具體指的是誰?詩中沒說。但在清代的《商丘縣誌》 里卻有這樣的記載,說木蘭從軍歸來後,“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

《商丘縣誌》所依據的,是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文。在這個記載里,完整地給出了花木蘭最終的歸宿。

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實存在? - 天天要聞

即花木蘭回家後,又回復了女兒身。可女扮男裝這事後來仍被皇帝知道了,皇帝想將她納入宮中,花木蘭誓死不從,為留清白自盡而亡。不過,這個記載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大?卻是沒人知道。

後世的史家通過對照詩中的句子,並結合北朝的歷史,將木蘭從軍的時間鎖定在了公元435年到449年之間。而這一時期執政的,正是北魏王朝的第三任皇帝,魏太武帝拓跋燾(公元408-452年)。

雖說歷史上有不少的名人,如唐代的杜牧、 南宋的程大昌、明代的徐文長、清代史學家姚石甫等人,都相信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可即便如此,另一疑問又隨之出現,歷史上的花木蘭究竟是漢人還是鮮卑族的?

其實,對於歷史上的花木蘭是否真有其人無需過於糾結,畢竟在她的身上,早已烙上了民族傳統的印記。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 天天要聞

中央工作會議速記資料、1935年的結婚證……這些珍貴檔案亮相

國有史、地有志、家有檔,一份檔案就是一份歷史記憶。今年6月9日是第17個“國際檔案日”,6月5日下午,“築夢現代化 奮鬥蘭台人”2024年嘉定區“國際檔案日”暨檔案地方志文化宣傳月主題活動在嘉定區檔案館新館舉行,吸引20多位市民走進檔案館,開啟一場奇妙的檔案文化體驗之旅。“活”檔案,講“活”歷史“周總理主持日常...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 天天要聞

一夜之間,歐洲大變天

比利時首相辭職,法國總統馬克龍解散議會,德國總理肖爾茨更是創下記錄的慘敗,如今整個歐洲都在右轉。 今年是大選之年,全球差不多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會在今年投下關鍵一票,這也必將決定未來數年的世....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 天天要聞

中山公園促成近代北京皇宮禁苑相繼開放,專家回顧背後百餘年故事

今年是北京中山公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6月10日,中山公園在來今雨軒舉辦深度人文對話活動“到公園去——從1914年到2024年”。國內著名文化學者、園林專家、京味作家和公園管理者就北京公園早期的功能與地位、北京公園的未來發展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來今雨軒講堂於當天正式揭牌。 由皇家壇廟轉向市民公園 中山公園開放有...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 天天要聞

中國最早的粽子與端午節的淵源

端午節,這個流傳千年的傳統節日,承載着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情感。而粽子,作為端午節最具特色的食物,不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承載着深厚的歷史和文化底蘊。一、粽子的起源據考證,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之前,那時它並非專為端午節而制,而是用於祭祀祖先和神靈。這一習俗,體現了古人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對祖先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