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2025年07月10日20:13:09 歷史 1736

1945年香港,一場決定歷史的受降儀式正在舉行。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日軍代表走上前來,瞥見一名少年挺直地站在我方隊列中時,臉色大變

畢竟在他們的印象中,這個少年是他們的翻譯,是人人喊打的漢奸

抗戰結束後,他卻搖身一變成了英雄,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少年又是誰?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日軍青睞

1938年秋,日軍從大亞灣強行登陸深圳,一個小男孩眼睜睜看着自家賴以生存的旅店被日軍的炮火炸毀。

男孩叫陳敏學,那年他只有9歲,家中失了生計,他只能輟學。

1940年夏,日軍在深圳設立了“日本國語傳習所”,對外放出誘餌:只要把孩子送來讀書,每周三兩白米,還能得到一雙新布鞋

老百姓恨透了日本人,誰願意眼睜睜地把自家骨肉送去給敵人洗腦?

可一周過去,二周過去,米價瘋漲,糧食緊缺,街坊家家斷炊。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更可怕的是,不送孩子去上學的幾家,有人家孩子在街上“失蹤”,回來的時候身上多了刀傷

那年,陳敏學11歲,幾天後,他和幾個小夥伴一起,被迫走進了那座被日軍士兵守着的校門

第一次課,教的是五十音圖,他們每周上兩次課,軍官還要帶他們唱日本國歌,畫日本國旗。

陳敏學並不是第一個接受奴化教育的孩子,也不是最後一個。

但他與眾不同,短短几個月,他就能和日本教官用流利的日語對話

那年冬天,一名軍官拍拍他的頭,咧嘴笑着說:“鈴木三郎,很聰明。”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鈴木三郎”,是日軍給他取的新名字,一個日本名字,意味着徹底剝離自己的身份與記憶。

軍官們還送他小點心、糖果,帶他參觀司令部,教他格鬥術、地圖判讀、信號識別。

更多的孩子,被當作勞力驅使,陳敏學卻被視作“種子選手”。

他被安排住進教官宿舍區,與軍官共食共眠。

有一次,他打翻了餐盤,本以為會被毒打,沒想到軍官只是拍拍他,說:“三郎,還需要多學規矩。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這樣的溫和,讓他迷茫,可回到街上,現實卻冰冷刺骨。

他走在路邊,鄰居們對他指指點點,有孩子朝他吐口水,罵他“賣國賊”、“漢奸崽”

他回到學校,在課堂上背日語,臉上沒有一絲波動。

他要活下去,要變強,要用敵人教他的東西,做點不一樣的事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他成了日軍眼中的模範“少年翻譯官”,每次日軍去搜查、征糧、審問平民,都帶着他。

一次審訊中,一個逃難的母親哭着對他求情:“孩子,你也是中國人啊!

他低頭裝作不懂,手卻偷偷把她的口供單悄悄改了幾個詞,讓她逃過一劫

此時的他還未意識到,他的雙面人生才剛剛開始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雙面人生

1943年冬,陳敏學剛滿十三歲在日軍司令部擔任翻譯已有半年

那夜,他已熄燈準備入睡,卻突然聽到窗紙被劃破,一個黑影輕巧地躍入屋內。

陳敏學心頭一緊,反射性地翻身起身,幾乎喊出聲。

來人一個箭步撲上前來,伸手捂住他的嘴,低聲用深圳方言道:“我是東江游擊隊的,不是敵人。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他點了點頭,示意來人鬆手,那人坐在床邊,壓低聲音說道:

我們一直在觀察你,你在街上給貧民送米,給小孩偷偷塞乾糧,還替被抓的老人說好話,我們知道,你不是鬼子的人。

陳敏學沒說話,幾秒鐘後,他緊緊抓住黑衣人的袖口,低聲喊:“我不是漢奸!我不是!

那夜,他說起父親在碼頭被日軍挑斷腳筋、母親在清查中被抓去當勞工。

舅舅因不跪迎日軍,被打斷了肋骨活活痛死在屋後,他的弟弟妹妹也在戰亂中餓死、凍死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我進日軍的學校,是為了活着,活着,我才有機會復仇。”他說完這句話,黑衣人沉默了許久,然後緩緩點頭。

組織相信你,也需要你。”那人從懷裡掏出一小包摺疊紙頁和火柴盒:“情報可以塞進這裡,遞給路邊賣草藥的阿婆,她是我們的聯絡員。

從那天起,陳敏學成了東江游擊隊最年輕的情報員,雙重身份的日子開始了。

白天,他依舊是“鈴木三郎”,幫軍官翻譯華人口供,記錄文件、傳達命令。

但到了夜晚,他就將白天聽到的每一句命令、每一次調兵、每一個物資動向,用最小的字密密麻麻地寫在薄紙上。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然後他將紙條藏進藥盒,隔天路過老街藥鋪,輕輕放在葯攤下的籃子里

有一次,他看到游擊隊的一個情報員被日軍抓走,關押在老東門警備所。

那人是個青年,腿骨被打斷,拷打中還咬牙不出一言。

陳敏學接近一個拷問的日軍,騙他說要替他潤色報告內容,趁機翻閱筆記本,偷偷抄下監牢號。

他把這個編號寫在香煙殼背面,丟在熟識的雞蛋攤上,三天後,那名青年被成功營救出來。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1944年冬,日軍準備對東江游擊隊展開一次大規模“掃蕩”

陳敏學無意間聽到高層的密電內容,他回到宿舍連夜翻譯情報

第二天一早,他便裝作去買豆腐的樣子,把紙條塞進賣豆腐的草帽底下。

情報成功送出後,游擊隊提前設伏,重創了日軍的一路先遣隊

儘管日軍懷疑有內鬼,卻一直沒有懷疑到陳敏學頭上,他順利地躲過了幾次危機。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身份公開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傳遍南方每一個角落。

幾天後,香港,港九大隊東江縱隊組成的受降隊伍整齊列陣於九龍維多利亞港邊。

廣場上,來自各地的軍政人員、新聞記者以及無數親歷戰亂的香港市民齊聚一堂。

日軍代表被押送至會場中央,幾個軍官看到受降隊列中的一個少年時,頓時臉色大變

他穿着乾淨的軍服,腰板筆直,眼神沉穩,他就是陳敏學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一名曾在深圳擔任過高級參謀的軍官甚至脫口而出:“鈴木……你是游擊隊員?

陳敏學站在軍列中,抬起頭,清晰而堅定地回了一句:“我是東江縱隊戰士陳敏學。

此時,圍觀人群中也有人認出了他,人群中的議論聲一浪高過一浪。

小漢奸怎麼混進我軍隊伍了?

乾脆現場槍斃他!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有人憤怒地衝出隊伍,有人高舉拳頭,還有老人當場嚎哭,說這個少年害死了他全家。

就在這片嘈雜聲中,一位頭戴八角帽、身穿草綠色軍裝的中年人站了出來。

他是東江縱隊的一名副隊長,曾在前線多次指揮戰鬥。

他高舉右手,神情嚴肅地說道:“我作證,陳敏學不是漢奸!他是我們縱隊派駐在日軍內部的情報員,他為部隊送出了幾十條重要的情報,救過數十名戰士的命,他是英雄。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人群安靜了一下,可仍有人半信半疑,有些老百姓搖頭嘆息:

真的假的?他那時候可是天天跟鬼子混一起的……

陳敏學沒有爭辯,也沒有申辯。

戰後,他原想隨隊北上支援解放戰爭,但長年奔波、早熟勞損的身軀最終還是拖垮了他。

他病倒在部隊駐地,躺在床上一個月沒能下地。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病癒之後,組織考慮到他的身體狀況,將他安排在深圳大隊部敵工科,負責管理戰俘與處理日軍戰敗後遺留問題。

那些曾在他面前耀武揚威的“上司”,如今都低垂着頭,有人試圖與他套近乎,有人悄悄送上一包香煙。

可他只是淡淡地說:“我叫陳敏學,不叫鈴木三郎。”

1947年,他因身份特殊,被國民黨反動勢力盯上,不得不逃亡香港,與組織失聯。

那一年,他才18歲,卻獨自一人穿梭在深水埗的街巷,靠打零工和在武館習武度日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1950年,深圳解放,他終於回到這片熟悉的土地。

他在深圳小學教書,教孩子們普通話和寫字,後來又被調到紅藝照相館,成了一名攝影師

1988年,58歲的他終於正式宣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0年退休後,陳敏學用早年習得的格鬥術,協助公安追賊破案

90歲高齡還徒手制服持刀劫匪,被市民稱為“編外公安”。

2023年,陳敏學走完了94年的人生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在烽火連天的抗戰歲月里,陳敏學以“漢奸”之軀潛伏敵營,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民族大義。

他從未高喊口號,也沒有渴望榮耀,只是在最危險的地方,做了最正確的事

被誤解、被辱罵、被孤立,他始終咬牙堅持,因為他知道,總有一天,歷史會為他作證

他的經歷提醒着我們:真正的英雄,往往藏在最沉默的背影中

13歲少年當漢奸,戰後卻成英雄,受降儀式日軍看到他臉色大變 - 天天要聞

願我們不再遺忘那些為了光明,獨行黑夜的人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 天天要聞

中共首個理工科大學舊址展館開放 展示科技對打敗日寇的貢獻

這是位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舊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西安7月10日電(記者白旭、婁琛、張斌)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的舊址展館80多年後於10日在延安對公眾開放,展示了當時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和服務根據地經濟發展應用的各種科技。 1940年誕生於延安的自然科學院是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叫“建國”的英國人獲蘭花獎,在中國18年他做了什麼?

7月10日,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9位外籍人士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獎,其中,5人和美國費城交響樂團獲友好使者獎,3人獲傑出成就獎,1人獲終身成就獎。第二屆蘭花獎頒獎典禮。蘭花獎秘書處供圖蘭花獎頒獎典禮由中國外文局主辦。該獎旨在表彰獎勵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夯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 天天要聞

三大宗教來華都成了“心靈雞湯”,中國是所有宗教傳播的終點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它們的發源地,無不是嚴苛的律法、排他的信仰、激烈的教義碰撞。可一旦漂洋過海,走到中國,全都變了口氣。佛教講空性,基督教講仁愛,伊斯蘭教講忠孝,宗教原來的“邊界感”在這裡變成了“隨和感”。中國沒有強壓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 天天要聞

聊聊三國(99):曹叡去世之後,曹爽為什麼能迅速執掌大權?

在給曹叡辦完葬禮之後,接下來,魏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一個小皇帝曹芳在位,郭太后坐鎮後宮,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的時代。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司馬懿能夠在曹叡臨終之前,第二次當上輔政大臣,這其實是一個黑天鵝事件。如果沒有孫資、劉放的神助攻,以曹叡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 天天要聞

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7月9日,與會嘉賓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新華社濟南7月10日電 題: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張武岳、田穎今年初,來自克羅地亞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布蘭科·巴隆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首位訪問學者來到山東曲阜尼山,在中國先賢孔子故里深度研修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