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2025年07月08日23:53:06 歷史 1288

一、“六億清史”背後的故事:一場國家級的學術豪賭

2003年,一項號稱“新中國史學最大工程”的項目悄然啟動。這就是清史纂修工程。

目標宏偉:全面、系統地編寫一部權威的《清史》,填補“二十四史”之後的空白。

背景光鮮:由老一輩學術泰斗戴逸擔綱主持,數百名專家學者參與,集中了全國史學界最優資源。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資金充足:據媒體披露,整個項目投入約6億元人民幣。這在當時,是一個令人瞠目的天文數字。

起初,人們對這項工程充滿期待。畢竟,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其三百年歷史牽動着無數後世命運。晚清的衰落、列強的入侵、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這些章節都還沒有被真正系統地書寫過。

然而,從2003年啟動到如今的2025年,20多年過去了,這部《清史》卻始終沒有正式出版面世。這也引發了公眾的疑問:“錢花了,時間也夠了,為何還沒個結果?”


二、不是沒人幹活,而是活太難干:這部《清史》,比想象複雜得多

先說史料。清朝三百年,留下的檔案資料量級極其驚人。僅國家第一歷史檔案館收藏的清代文件,就超過一千萬件。不少還是滿文檔案,需要翻譯、註解、比對,再進行學術分析。光是史料的校勘、分類、錄入,就讓人應接不暇。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再說人員。清史工程涉及全國幾十家高校和研究機構,上百位專家教授分布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宗教、民族等若干領域。看似“兵強馬壯”,實則“各自為戰”。每個小組有自己的節奏、方法和理解,如何整合成一套統一的敘述體系,是一個難題。

此外,學術分歧也越來越多。一派主張延續傳統“正統史”的寫法,強調帝王將相和國家制度;一派則傾向於引入社會史、文化史、邊疆史等現代視角,強調底層人民與多元文化。

這種觀點上的撕扯,常常會導致一個章節反覆改稿、難以定稿。一些章節甚至在送審前一周,突然被“打回重寫”。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更何況,一些歷史事件本身就帶有很強的敏感性,比如清末的民族問題、邊疆治理、宗教衝突、中外關係等。既要寫實,又要避免不當解讀,對作者和審稿人都是極大的挑戰。

換句話說,這不是寫作文,而是“走鋼絲”:一不小心就可能引發爭議。


三、誰都想講清史,但沒人能“一錘定音”:這是一場歷史與現實的雙重拉扯

為什麼清史編不出來?從表面看,是資料繁雜、學術爭議、協調困難;從深層看,其實還涉及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們今天該如何書寫清朝這段歷史?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有人說,要從民族融合的角度出發,突出清朝的統一大業。有人說,要強調它的封建本質與社會矛盾,也有人主張更多關注普通人的命運與文化變遷。

但問題在於,一部正式出版、寫進“正史系列”的清史,最終必須選定一個統一的立場和框架。它不能只是“論文合集”,而要形成一套完整的邏輯和表達。

可在這個學術分歧前所未有複雜、信息傳播異常敏感的時代,想達成共識,實屬不易。

再加上時代變化帶來的現實考量。有些章節寫好後,可能因為新的社會背景,需要重新審視某些觀點;有些資料在網上被熱議,也可能影響最終選材。可以說,這部書既要面對歷史的審判,也要經受現實的考驗。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不僅如此,工程後期還面臨學者老去、人才更迭的問題。最初帶頭的戴逸先生如今已年逾九旬,許多老專家因身體原因無法繼續主持編寫。而年輕一代學者,雖然研究能力不俗,但缺乏整體把控能力,又不願墨守成規,導致進度進一步受限。


結語:一部史書的“難產”,是中國現代學術生態的一個縮影

20年、6億投入,換來了一部至今未完成的《清史》。有人感到惋惜,有人質疑效率,也有人反思體制。但說到底,這背後折射出的,正是現代中國在處理歷史與現實、傳統與現代之間複雜關係的真實寫照。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錢花得冤”,也不能草率地下結論說“工程失敗”。相反,正因為這部《清史》承擔的使命太大、目標太重,所以才難以“輕裝上陣”。

“清史纂修工程”耗資6億人民幣,歷時20餘年,為何還沒有完成? - 天天要聞

也許最終,這部清史仍將面世,但它可能不再是我們想象中的“完美正史”,而是一個“多視角”的成果合集——它的最大價值,也許不在於“寫成了一本書”,而在於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如何看待過去、處理歷史的一段探索歷程。

因為歷史,從來不只是寫給過去的,更是寫給未來的。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黃惲 | 我和傅國涌,一本《金庸傳》的故事 - 天天要聞

黃惲 | 我和傅國涌,一本《金庸傳》的故事

傅國涌(1967-2025)。早晨在酷暑中徒步去乘電車時,朋友何兄發來微信,說傅國涌因心臟病去世了。我有點不敢相信,有點茫然,只回答了個“驚悚”。在這麼平常的日子裡,怎麼會有這麼驚悚的消息?心裡知道不會是烏龍,如今學人早逝的很多很多,傅兄比我還年輕一歲,竟會這麼突然這麼早就走了?在我,確實是個驚悚的消息。他...
升起五星紅旗,宣布要加入我國後,這個國家在3小時後迅速覆滅 - 天天要聞

升起五星紅旗,宣布要加入我國後,這個國家在3小時後迅速覆滅

藏南地區只是中印邊界問題的其中之一,曾經還有一個地方,因為不想被印度吞併,所以想要加入我國,還在國內升起了五星紅旗。可僅僅三個小時後,這個國家就遇到了災難,國土被侵佔,勢力被毀,最終只能成為印度一個邦。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野心對我們來說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孫英逝世,享年89歲 - 天天要聞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孫英逝世,享年89歲

澎湃新聞獲悉,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孫英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孫英,男,漢族,1936年11月出生,天津市寶坻人,195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6月參加工作,山西師範學院(現山西大學)歷史系畢業,大學學歷,研究員。曾任共青團山西省委副書記,山西省委常委、太原市委書記,甘肅省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