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誰咱就不多說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大佬,寫文章那叫一個犀利,思想深得一批。不過今天咱不聊他的作品,聊點接地氣的——他平時都吃啥。許廣平,魯迅的老婆,曾經整理過一份魯迅的日常菜單,拿出來一看,大家都驚了:這日子過得也太講究了吧!今天咱就扒一扒魯迅的飲食生活,聊聊他吃的那些事兒。
先說說許廣平拿出的這份菜單,裡面列的菜可不是一般的豐富。魯迅家裡平時吃的葷菜就不少,比如蒸魚、牛肉、蒸雞、羊肉、排骨、臘肉啥的,種類多到讓人眼花繚亂。那時候是20世紀初,能頓頓這麼吃,絕對不是普通人家能比的。蒸魚可能是清蒸黃魚,牛肉估計是燉得軟爛的那種,排骨紅燒的多,臘肉可能還得炒點青椒提味兒。光聽這些菜名,就知道魯迅的餐桌不是隨便糊弄的。
除了這些葷菜,魯迅還特別喜歡甜食和零嘴兒。他在日本留學那會兒,迷上了和果子,就是那種軟糯的日式甜點,回國後還惦記着,專門托朋友從日本寄過來。街邊小吃他也愛,比如糖炒栗子,雖然牙不好,但就是管不住嘴,邊走邊剝着吃。還有螃蟹,他日記里好幾次提到買蟹,尤其秋天,大閘蟹一上桌,那蟹黃得多香啊。這些吃食加起來,魯迅的飲食生活真是豐富得讓人想不到。
再往外說,他還不光在家吃,北京那十幾年,他跑過65家餐館,大小飯館都踩過點。炸醬麵、炒腰花這種硬菜是他喜歡的,北方口味他尤其中意。到了上海,他也常去知味觀這種地方,點上一桌子菜,跟朋友聊文學聊人生。家裡來客人時,餐桌更誇張,四五道菜是日常,客人一多,能擺上七八道大碗,魚肉齊全,跟過節似的。
你可能會問,那時候普通人連肉都吃不上,魯迅咋這麼“豪”呢?答案很簡單——他有錢。1912到1926年,魯迅在教育部上班,月薪最高能拿到360塊大洋。啥概念呢?那時候普通工人一個月也就幾塊錢,他這收入甩別人幾條街。除了工資,他還在北大、女師大兼課,寫文章拿稿費,一篇稿子有時候能賺上萬銀元。到了上海,他月收入平均723塊,換算成現在的錢,那得是好幾萬一個月。這經濟實力,撐起這樣的飲食生活完全沒壓力。
有錢歸有錢,魯迅也不是亂花的主兒。他吃的這些東西,跟他的社會地位也脫不開關係。那時候他算得上社會上層人士,認識的名流多,飯局自然少不了。像北京的廣和居、會賢堂,上海的知味觀,都是他常去的地兒。社交場合需要體面,餐桌上自然不能寒酸。不過他也沒被這些物質綁架,寫文章批判社會時,該狠還是狠,一點不含糊。
再看看那時候的普通人,吃得是啥樣。20世紀初,大部分家庭別說肉了,能吃飽就不錯了。米飯配鹹菜是標配,葷菜一年到頭可能也就過年能見着點。城市裡的工人、小商販,日子稍微好點,也頂多加點豆腐、雞蛋,肉還是稀罕物。農村就更別提了,野菜糠糰子都算常見伙食。魯迅的餐桌跟這比,簡直是天上地下。普通人頓頓鹹菜,他頓頓四五道菜,差距大到沒法說。
這也不是魯迅一個人的情況,當時社會就這樣,階級差別明擺着。有錢有地位的人吃得好,普通人就得勒緊褲腰帶。魯迅的飲食習慣,某種程度上就是他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的體現。不過他也沒完全脫離群眾,街邊小吃他照樣愛吃,糖炒栗子這種平民零食,他吃得也挺開心。
說到這兒,咱得聊聊魯迅的飲食跟他的生活態度有啥聯繫。有人可能會覺得,他不是批判社會的嗎?咋還吃這麼好,不該苦哈哈的才對?其實不然。魯迅雖然文章寫得硬氣,但不代表他得把自己活成苦行僧。他批判的是社會的不公,不是讓自己放棄享受生活。吃得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跟許廣平一塊兒過日子,溫馨得很。許廣平了解他的口味,菜單里這些菜,都是她操持出來的,倆人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他這人挺矛盾的,一方面思想深刻,憂國憂民;另一方面,又沒把自己逼得太苦,挺會享受。他愛吃甜食,牙不好還照吃不誤,說明他也有普通人那點小執着。晚年病了,許廣平給他弄清淡小菜,像炒菠菜、黃魚湯啥的,他還不愛吃,剩下一半,口味還是偏重。這不就是咱身邊那些倔老頭兒的樣兒嗎?從這點看,魯迅其實挺接地氣,沒把自己搞得太“高大上”。
當然,魯迅吃得這麼豐盛,對身體也不是沒影響。他晚年得了肺結核,病得不輕。醫生肯定讓他吃清淡點,可他還是惦記着那些硬菜。許廣平盡量給他弄點清淡的,比如黃魚湯,可他吃不慣,病重的時候都堅持自己的口味。1936年10月19日,他55歲就走了,肺結核把他拖垮了。這病跟他飲食習慣有沒有直接關係不好說,但老吃油膩厚味的東西,對身體肯定沒啥好處。
那時候醫療條件也差,肺結核這種病基本沒啥好辦法。魯迅走了,文學界損失大了,但他的思想留下來,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回頭看,他吃得好不好,跟他文章寫得牛不牛,其實沒啥衝突。吃是生活,寫是使命,他兩邊都沒落下。
有人可能會問,他吃這些跟文學有啥關係?其實還真有點兒。魯迅文章里經常寫吃的,比如《朝花夕拾》里提到小時候吃的那些東西,挺接地氣。他寫社會弊端時,也沒少拿飲食打比方,諷刺那些吃香喝辣還不幹正事兒的人。他的飲食習慣雖然比普通人強,但沒讓他脫離現實,反而讓他更了解生活的酸甜苦辣。吃得好,讓他有精力寫文章;吃得雜,也讓他觀察社會更細緻。
再說了,魯迅也不是光吃不幹活的主兒。他一天到晚忙着寫稿、教書、開會,飲食上的享受,可能就是他給自己的一點安慰。跟許廣平一塊兒吃飯,聊聊家常,這不也挺溫馨的嗎?他的文章批判社會,生活里卻沒把自己逼得太慘,這平衡找得還挺好。
最後說說為啥許廣平拿出菜單,大家都覺得“難以想象”。第一,那時候普通人吃得太差了,魯迅這菜單一對比,簡直像貴族生活。第二,大家印象里,魯迅是文人,文人不都該清貧嗎?他這吃法完全顛覆了刻板印象。第三,這菜單太豐富了,葷菜、甜食、零嘴兒啥都有,細節還寫得那麼清楚,誰看了不得驚嘆一句“這也太會吃了吧”。
其實這菜單不光是吃的記錄,也是魯迅跟許廣平生活的一個縮影。許廣平把這些記下來,不光是給後人看魯迅吃啥,更像是在說:這男人雖然文章硬,但日子過得也挺有煙火氣。從這個角度看,這菜單還真挺有意思。
魯迅在世時吃的啥?簡單說,就是葷菜管夠,甜食零嘴兒不斷,餐館也常去,日子過得講究得很。蒸魚、牛肉、排骨、臘肉是日常,糖炒栗子、和果子是愛好,炸醬麵、炒腰花是他的菜。他能吃這麼好,靠的是教育部的高薪、稿費和兼職收入,經濟實力沒得說。跟普通人比,他這飲食水平高得不是一點半點,但也反映了那時候的社會差距。
他吃得好,不代表他脫離群眾,街邊小吃他照樣愛,生活態度也挺接地氣。飲食對他健康有影響,晚年肺結核可能跟口味重有點關係,但這沒擋住他寫出牛掰的作品。
參考資料
張夢陽作. 《中國魯迅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