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與會嘉賓出席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新華社濟南7月10日電 題:古老儒學在文明對話中閃耀當代
新華社記者褚萌萌、張武岳、田穎
今年初,來自克羅地亞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布蘭科·巴隆作為“齊魯訪學駐研計劃”的首位訪問學者來到山東曲阜尼山,在中國先賢孔子故里深度研修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
談及此行原因,巴隆說,人類當前面臨嚴峻的全球性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文明問題”,“需要一種整合性對策以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
儒學,為他的思考提供了一種解答。
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巴隆向中外學者分享了研究成果:一個借鑒儒學思想的人工智能倫理框架。
兩千餘年來,儒學的光芒穿透歷史,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在這場匯聚了70餘個國家、560餘名嘉賓的文明對話中,古老的智慧再次閃耀當代。
以“和合共生”超越文明衝突
“儒學是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它體現在中國的三大全球倡議中。”羅西奧·蘇珊娜·里烏斯在論壇上介紹自己的研究。
這名阿根廷羅薩里奧國立大學的講師近期撰文,分析中國方案中蘊藏的“和而不同”“天下觀”等儒學理念。她認為,中國並不將其觀點強加於他國,而是倡導探索共同的發展道路,“這樣的價值觀會被全人類所接納”。
當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國際局勢變亂交織,越來越多中外學者嘗試將儒學思想引入國際關係理論,促進了理論創新和文明交流。
阿根廷國家科技研究委員會首席研究員愛德華多·丹尼爾·奧維多認為,儒家思想可以豐富國際體系理論的現有概念與原則。他舉例,作為儒學核心概念之一的“和諧”,如今也是國際體系中重要的協調原則之一。
聚焦國際法,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政治學系教授孫磊指出,“現代國際法的書寫應當是多元文明主體,而不是單一的西方文明主體”,並認為可以借鑒儒學智慧深入探討現代國際法的倫理和秩序。
“雖然我不是專門研究儒學,但是我對孔子很感興趣,因為他的思想對當今世界非常重要。”哈佛大學教授詹姆斯·漢金斯接受採訪時說,“世界文明正面臨挑戰,我們可以從儒學經典中找到彼此的交融相同之處。”
尼山孔廟及書院景區的孔子像(5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全球治理呼喚“仁禮”之道
8年前,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教授戴雨果在英國倫敦建立了一所中英雙語小學,希望學生同時學習中西方文化中的關鍵理念,以便更好了解世界。
“現代化不止是物質層面的改變,同時還有心理層面的適應,需要我們攜手努力。”戴雨果在論壇上分享自己的辦學初衷。他覺得,儒學中關於倫理關係、社群關係、天人關係等的思考,從哲學層面為解決全球性問題提供了思路。
當前,在人類文明加速演進的過程中,新挑戰不斷湧現。眾多與會專家通過回望儒學智慧提出應對建議。
在綠色發展方面,羅馬第二大學哲學史系教授里卡多·波佐認為,“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啟發性。“要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我們需要一種全球倫理,一種以和諧的方式擁抱多樣性、避免衝突的倫理。”他說。
就老齡化現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楊朝明指出,當代社會價值多元,要抓到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需要回歸本源,在傳統文化中思考家庭的意義和社會的發展,理解家道、孝道和仁道的基本問題。
人類文明正進入以大數據、智能為基礎的數智時代,在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鄉村儒學研究院院長顏炳罡看來,這一文明形態具有均衡、和諧、循環、可持續等特點,崇尚“生生不息”的儒學,未來會為人類提供更多價值支撐。
這是位於白尼羅河上的烏干達卡魯馬水電站航拍畫面(2023年12月14日拍攝)。新華社發(王劍 攝)
在全球化進程中“成人之美”
“相互成就”,烏干達智庫發展觀察中心執行主任阿拉維·塞曼達這樣形容中烏雙邊合作。他在論壇上介紹了恩德培高速公路、卡魯馬水電站等中烏共建工程,來說明兩國是如何攜手追求現代化的。
“中烏合作成果顯著。”塞曼達說,不僅如此,中國支持並尊重烏干達和其他非洲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我們有機會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柴嘯森分析,儒家“成人之美”精神在全球範圍的延伸,表現為既追求自身強盛,更致力於成人達己、兼濟天下的道義擔當,進而通過自身的道義擔當來成全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美好生活的共同嚮往。
尼山論壇中,儒學發揚和合思想推動“世界對話”,匯聚全球智慧,探討如何實現更加普惠包容的全球現代化。
參加本屆論壇的雅典科學院希臘哲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馬利亞·馬內利此前接受採訪時就比照儒家思想與古希臘哲學,探討了環保治理等現實問題。
在馬內利看來,兩大古老智慧遙相共鳴,“若能融合,將如一盞明燈,指引人類走出現實社會的困境”。
論壇最後,中外嘉賓共同見證了《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共識》發布。共識呼籲,通過文明對話與交流,更加有力夯實協同推進全球現代化進程的思想文化基礎,共同成就人類文明發展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