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戰,嘿!地道戰,埋伏下神兵千百萬……侵略者他敢來,打得他魂飛膽也顫。”一曲旋律激昂、朗朗上口的《地道戰》,
喚起多少人對抗戰歲月的回憶。位於順義區龍灣屯鎮的焦莊戶村,幾十年來一直保留着地道戰的痕迹。
近日,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彎腰走進800餘米的地道,幽深曲折的“地下長城”在腳下蔓延,陷阱、“棋盤路”、鍋台出入口等設施逐一展現在眼前。這座承載着冀東抗日根據地軍民智慧的地道遺址,將歷史場景與現代技術融合,讓紅色記憶煥發新生。

“鑽地道”體驗再度回歸
今年“五一”假期,改造提升後的北京焦莊戶地道戰遺址紀念館重新向公眾開放,“鑽地道”體驗再度回歸。穿過暗門,觀眾行走在地道中,微弱的燈光照亮了前方狹窄的通道,陷阱、會議室、儲藏室等設施呈現在眼前。幽暗的地道如同一條時光隧道,帶人們回到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
展廳內新增的互動裝置同樣吸引了觀眾的駐足。站在互動沙盤前,焦莊戶地下網絡如毛細血管般舒展:11.5公里地道連接四村,翻板蓋口、暗設排水、氣孔通風構成防禦系統。不過,由於自然塌方、土地開發等原因,目前保存下來的原始地道長度約為830米。而在H5小遊戲里,觀眾可以“親手”蓋上凹形翻板,模擬面對敵人進行水、火、毒氣等破壞時該如何應對。
據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地道戰並非焦莊戶獨有,最初發源於晉察冀邊區保定清苑的冉庄。1944年,時任三通順聯合縣教育科科長的徐進到順義焦莊戶推廣冀中地道戰經驗,對焦莊戶地道升級改造。如今,紀念館內還陳列着徐進的照片。
據悉,在抗戰初期,為了臨時躲避敵人的搜捕,焦莊戶村民在自家相對隱蔽的地方,挖建了一種“口小、肚大”的單人隱蔽洞,俗稱“蛤蟆蹲”。但這種隱蔽洞有一個致命缺點,一旦被敵人發現只能束手就擒。隨後,村民把全村的單口隱蔽洞串聯在一起,形成了洞與洞相通的直通式地道。在徐進的指導下,地道內又加裝了大量生活設施和戰鬥設施。其中最典型的防禦設施是翻板,它的形狀呈“凹”字形,兩端各有一塊木板,人通過後,把木板蓋上,掩上黃土,灑上清水,可以起到“防煙、防水、防毒”的作用。
軍民聯合構築銅牆鐵壁
展廳內,一張泛黃的黨員登記表上,“熄火村”三個字依稀可見——這是當年焦莊戶村的秘密代號。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面對兇悍日軍,在冀東抗日根據地的焦莊戶,聯合群眾打‘持久戰’,巧妙利用地道與敵人鬥爭。”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一過程中,離不開一個關鍵人物——馬福。當時40歲出頭的村民馬福秘密入黨,成為村裡第一名共產黨員,也是全村對敵鬥爭的帶頭人,他在家中成立“焦莊戶村黨支部”。如今,在紀念館民居區域,就有一間房屋復原陳列了馬福居所的場景。而在紀念館一層展廳里,則展示了一張焦莊戶黨支部成立舊址的照片。
在馬福的帶領下,焦莊戶村逐步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權,並發展民兵、婦女救國會、兒童團、農民協會等群眾組織。展廳陳列櫃里,一封插着三根雞毛的信件靜靜地躺着,這是當年兒童團或婦救會成員傳遞緊急情報的“密碼”。曾雍雅將軍的相機、衛生所使用的針管、民兵自製的地雷、婦女為支援前線製作的鞋襪……豐富的展品成為軍民聯合的有力見證。
“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擁護革命的群眾。”毛澤東曾經這樣說過。這段話,也是焦莊戶村的真實寫照。
土地改革調動農民投身革命
展廳內,用不大的篇幅介紹了焦莊戶土地改革運動。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將曾在《解放軍為什麼能贏》一書中提到,中國農民最期盼的是土地,贏得農民支持的關鍵是解決土地問題。
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抗戰時期,“減租減息”是中國共產黨處理土地問題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抗日根據地土地政策的決定》,完善減租減息政策。彼時,焦莊戶農民深受高租息剝削,生活困苦。該政策實施後,減輕了農民經濟負擔,增加了糧食儲備,極大調動了農民參加抗戰的積極性。
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發布《關於土地問題的指示》,將減租減息改為“耕者有其田”政策,進一步激發了農民投身革命和生產的熱情。展覽現場,農民丈量土地、翻身農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標等照片,生動展現了政策帶來的巨大變化。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焦莊戶軍民對敵作戰150餘次,俘虜敵人60餘人,擊斃擊傷敵人130餘人。由於戰功卓著,被東部順義縣人民政府授予“人民第一堡壘”的光榮稱號。
戰爭年代,大家鄰里守望、一致對外。如今,1400餘名村民過着寧靜的生活。走在寬闊的柏油路上,樹影婆娑,兩側紅色的文化牆,繼續向世人講述着“人民第一堡壘”的故事。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王斌,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