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觀近鑒宋朝人•349·傷重被俘,絕食而死,忠義壯烈,名垂千古:楊業
楊業
楊業(?-986),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傳第三十一》有傳。
本傳記,楊業的父親楊信,在後漢任麟州(治今陝西神木)刺史。
楊業自幼性情洒脫不拘,以見義勇為、抑強扶弱自任,善於騎馬射箭,好打獵,打獵收穫經常是別人的一倍,曾對同伴說:“我將來做了軍將指揮軍兵,也不過像用鷹、狗追逐野雞、野兔而已!”
楊業20歲跟隨以太原為都城建立北漢的劉崇,任“保衛(軍)指揮使”,以勇猛聞名,經累次升遷,任建雄軍(治晉州,今山西臨汾)節度使,屢立戰功,所向克敵制勝,北漢人給他起名號叫“楊無敵”。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親征北漢,因為一向知道楊業的名聲,曾想辦法收買他。
時間不長,北漢都城太原被圍,成為一座孤城,很是危急,楊業勸當時的北漢國主劉繼元投降,以保全城中人的性命。
劉繼元最終投降宋朝,宋太宗派宦官召楊業來降,大喜,授他官職為官階正三品的“右領軍衛大將軍”。
攻滅北漢後,宋太宗轉向攻打被遼國據有的幽州城(今北京),在高粱河(在今北京西直門西)遭到慘敗,回朝後授楊業官職為遙領鄭州(治今河南鄭州)刺史。
其後,宋太宗認為楊業嫻熟邊境事務,升任他為代州(治今山西代縣)知州兼三交(口)寨(在今太原北)駐軍主將“駐泊兵馬都部署”,並且將裝具密封后,賜給他很多錢物。
楊業到任代州,恰逢遼國入侵雁門關,於是率領麾下數千騎兵從“西陘”出發,由小道趕至雁門關城北口,從遼軍背後向南攻擊,遼軍大敗。
戰後,楊業因功陞官職為雲州(治今山西大同)觀察使,仍實任代州知州。
從此,遼軍只要望見楊業的軍旗就會退去。
但宋軍主將中戍守邊境的卻多有忌妒楊業的人,有人甚至暗中給宋太宗寫誹謗他的奏章,指責他的短處。
宋太宗看了這些奏章,不僅沒有追究楊業,反而把奏章密封,交給楊業,以示對他的信任。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北征遼國,任命忠武軍(治許州,今河南許昌)節度使潘美為雲、應(應州,治今山西應縣)路即西路軍主將“行營都部署”、楊業為副都部署,西上閤門使、蔚州(治今河北蔚縣)刺史王侁(侁,音shēn)、軍器庫使、順州(治今湖北隨州)團練使劉文裕為正副監軍。
潘美所轄各部出戰後,接連攻取遼國據有的雲、應、寰(治今山西山陰)、朔(治今山西朔州)等四州,駐紮在桑乾河邊。
但其時以樞密使曹彬為主將的東路軍失敗,各路宋軍回撤,潘美、楊業等率部返回代州。
不久,宋太宗下詔給潘美等,要他們將雲、應、寰、朔四州的百姓遷到宋朝內地,且命令潘美等率部護送。
其時遼國“國母”蕭氏與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皮室,遼國皇帝親兵,略相當於宋朝的禁軍,此處“南北皮室”為其將領)及五押惕隱(“五押”為遼國5個部族“抽丁”組建的戍邊部隊,“惕隱”,遼代官名,掌管略似於宋朝“宗正寺”的“大惕隱司”)領眾十餘萬,收復了寰州。
得到情報後,楊業對潘美等將說:“現在遼兵更加強盛,不可與其作戰。朝廷只是命令我們遷移幾個州的百姓,我們只要領兵出大石路(今山西今應縣大石口),先派人密告雲、朔二州守將,等大軍離開代州前往之日,率雲州百姓先出發,大軍到達應州,遼國必來拒戰,此時命令朔州百姓出城,直入石碣谷(在朔州南約110里),我軍再派1000名強弩手在谷口列陣,以騎兵在中路應援,則三州之眾必保萬全。”
但王侁阻止楊業說:“率領數萬精兵卻膽怯軟弱如此!我軍只需趕往雁門北邊的河谷,大張旗鼓地去就行!”
劉文裕也贊成王侁。
楊業說:“不可,這是必敗之勢啊!”
王侁說:“君侯一向號稱‘無敵’,現在見到敵軍卻怯陣不戰,難道是有別的想法嗎?”
楊業說:“楊業不是逃避死亡,是因為時機不利,迎戰敵人只能白白殺傷軍兵,卻不能成功。現在君責怪楊業不死在陣前,我就在諸公之前出戰!”
出戰之前,楊業哭着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楊業是太原降將,按本分當時就應當死,但聖上不殺我,還寵待我,讓我接連擔任軍帥,給我軍權,今天不是我放縱敵人不出擊,是因為想尋找機會,立尺寸功勞,以報國家的恩情!現在各位責怪楊業避敵,楊業必當先死於敵前!”
接着手指位於石碣谷東南十里的陳家谷口說:“請各位在這擺開步兵強弩,分左右兩邊應援,等楊業轉戰至此,就以步兵夾擊敵人,救援楊業。不然,楊業的部隊就無人能夠生還了!”
潘美當即與王侁率領麾下部隊到陳家谷口布陣。
楊業率部出發後,從寅時(今凌晨3:00至5:00)至巳時(今上午9:00至11:00),王侁一直派人登托邏台(在今山西寧武西北陽方口河)瞭望,以為遼軍已經戰敗退走,想爭功,就領兵離開陳家谷口。
潘美不能制止王侁,於是沿着灰河(今恢河)向西南行軍20里,不久聽聞楊業戰敗,立即揮軍退走。
楊業經過奮力作戰,自中午到傍晚,果然退至陳家谷口。
但到谷口,卻四望無人,當即難受得撫着胸口,非常悲慟,卻也只得再率部下軍兵與追隨的遼軍奮戰,自己受傷數十處,軍兵也多數戰死,所剩無幾,而即便如此,楊業還親手殺死敵人數十、近百人。
最後,楊業的坐騎受了重傷,不能前進,楊業被遼軍生擒,其子楊延玉戰死。
楊業被俘後,長嘆說:“聖上待我恩厚,期望我以征討賊寇、捍衛邊疆報答,卻反被奸臣阻撓,導致部隊戰敗,我有何面目企求活着啊!”
於是拒絕進食,三天後去世。
宋太宗聽聞楊業絕食殉國,非常心痛惋惜,不久下詔說:
手執武器保衛社稷,聽到戰鼓響就想將帥;戰將儘力作戰死於敵前,建立超群氣節,沒有追封推崇,何以表彰義烈之士!
原雲州觀察使楊業挺拔而出,是山西之大族,隴上之雄才,自從參軍,多立戰功,忠誠堅如金石,氣節激蕩風雲;正當率貔虎之師,以效邊陲之用,而群帥敗壞約定,援兵不前進支援,楊業只得孤軍單獨與敵作戰,在沙漠失陷,剛毅果敢勇猛,有死不回,求之古人,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
因之,特別給楊業美好的徽號,以表彰他留下的忠跡,如果楊業忠魂有靈,應該知道我的深意:特贈予楊業太尉、大同軍節度使榮譽職銜,賜予他家布帛1000匹,粟米1000石。
大將軍潘美降三級官職,監軍王侁開除出官員隊伍,發配金州(治今陝西安康),劉文裕開除出官員隊伍,發配登州(治今山東蓬萊)。
本傳最後記,楊業不識字,但忠義壯烈,威武勇猛,有智謀,學習、熟練攻戰,與士卒同甘苦;代北地區極端寒冷,人們多數穿着毛氈、毛毯做的衣服,楊業卻只穿絲綿衣服,坐在外邊露天處理軍務,旁邊也不設置火爐,侍候他的人凍得快要僵倒在地,他卻怡然自得,臉上沒有寒冷之色;處理政務簡單易懂,對待部下有恩,所以士兵都樂於被他使用.
楊業退至陳家谷口時,部下還剩百餘人,楊業對他們說:“你們各有父母妻子,與我一起死沒有益處,可以逃走回去報告天子。”
但眾軍兵都哭着不肯離去,淄州(治今山東淄博)刺史王貴殺死敵軍數十人,箭射完後戰死,其餘軍兵也全部犧牲,無一生還。
聽聞這一消息的人無不痛哭流涕。
楊業戰歿,朝廷錄用他的兒子、“供奉官”楊延朗為“崇儀副使”,次子“殿直”楊延浦、延訓為“供奉官”,延環、延貴、延彬為“殿直”。
《宋史》傳後之“論”說,楊業本是太原驍將,感動於宋太宗的寵遇,想有以報答,身當守衛國家的寄託,臨陣奮力作戰,歿於敵國境內,常勝之家,千慮一失;然而,他一向得軍兵之心,戰敗之際,部下不忍離去,跟隨他戰死,則他和部下的忠義之風,大略可見!
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