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節不立,何以立國?——再論投降派的軟骨病與民族脊樑的重塑
(望北辰)
在中國革命博物館的展櫃里,陳列着方誌敏烈士《可愛的中國》手稿,斑駁的墨跡中依稀可見"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的豪言。與之形成刺眼對比的,是南京靜海寺《南京條約》簽約場景復原中,滿夷清廷官員顫抖的筆尖在喪權辱國條約上留下的墨痕。歷史的長卷早已證明:一個民族的脊樑,不在於門閥士族雕樑畫棟的豪宅,而在於萬千布衣胸中的浩然正氣。
投降主義的千年病灶!五代十國時期,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拱手契丹,自稱"兒皇帝",開創了"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惡例。這種"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的綏靖思維,在鴉片戰爭時演化成耆英之流"撫夷局"的諂媚嘴臉。李鴻章在《馬關條約》談判時哀嘆"台灣終不能保",卻對慈禧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噤若寒蟬。這些歷史鏡像中的軟骨病,本質都是既得利益集團將私利凌駕於民族大義之上的必然選擇。
當代投降派的三重面具!某些資本集團在境內肆意擴張時豺狼成性,面對國際競爭卻如待宰羔羊。某地產大亨在國內強拆民宅時氣焰囂張,其子在海外豪擲千金購置莊園時卻對當地法規卑躬屈膝。某互聯網巨頭在國內市場壟斷時張牙舞爪,面對西方制裁時立即將核心數據拱手相讓。這種"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雙面做派,恰似《鹽鐵論》所諷"內不能附親百姓,外不能威制四夷"的腐朽官僚。
重塑民族精神的淬火之路!文天祥在《正氣歌》中寫下"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這種氣節在當代化為華為面對芯片斷供時的"備胎計劃"。抗美援朝戰場上,楊根思抱着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的壯舉,與某些"精英"鼓吹"中美夫妻論"的諂媚形成雲泥之別。當黃大年放棄劍橋優渥待遇歸國研發深地探測裝備時,他用行動詮釋了什麼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
歷史的鐘擺從未停歇,從虎門銷煙的熊熊烈火到孟晚舟歸國專機上的中國紅,民族氣節的傳承始終在血與火中淬鍊。那些企圖在五星紅旗下暗藏白旗的投機者終將被掃進歷史垃圾堆,因為中華民族的基因里早已鐫刻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密碼。當新時代的朝陽噴薄而出,我們要讓每個中國人都成為方誌敏筆下"歡歌代替悲嘆,笑臉代替哭臉"的脊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