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2025年01月19日19:12:18 歷史 1015

太平天國滅亡後,關於曾國藩曾面臨起兵造反勸進的故事流傳甚廣。

其中折射出的複雜局勢與曾國藩的抉擇,值得深入探究。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 天天要聞

勸進之議:反,還是不反?

相傳太平天國覆滅,曾國權、彭玉林等湘軍將領力勸曾國藩造反。

咸豐臨終遺言 “克複金陵者,王”,可金陵收復後,朝廷食言,僅封曾國藩侯爵,還催軍費報銷、裁軍,大有兔死狗烹之意。

眾人認為,兩江、閩浙、江蘇分屬湘軍、左宗棠李鴻章勢力範圍,坐擁 3 個現任總督,5 個現任巡撫,東南半壁被襄淮兩系掌控,精兵不下 20 萬,李秀成還能召集十餘萬太平軍,共 30 萬大軍,機不可失。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 天天要聞

冷靜剖析:造反的重重阻礙

曾國藩卻冷靜回絕。他指出,左宗棠是一代梟雄,做師爺時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平起平坐,怎會俯首稱臣;李鴻章雖曾是學生,但部下已顯不服,若局勢不順,難成盟友。

再者,打着湘軍旗號卻無從屬關係者,一旦形勢不利,定會翻臉。

此時湘軍已現疲態,並非精銳,且當兵為升官發財,朝廷若給更大利益,湘軍很可能倒戈。

從外部局勢看,湘軍克南京後,朝廷早有防備,孫格、林倩進駐安徽官文屯兵武昌馮子才等人分駐鎮江等地,將湘軍困於南京附近。

左宗棠、李鴻章也明白胳膊擰不過大腿,為避嫌與曾國藩保持距離。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 天天要聞

湘軍戰鬥力靠金錢維繫,攻克南京後朝廷無錢養兵,曾國藩連維持湘軍不嘩變都艱難,更別說造反。從籌碼上看,清政府已出賣諸多利益,曾國藩想借洋力造反,卻賣無可賣,列強自然不會支持。

個人考量:能力與政治困境

從個人軍事能力講,曾國藩用兵戰術死板,打九江耗時 16 個月,打安慶 15 個月,打南京 26 個月,進度緩慢。

他深知自己若有唐太宗明太祖之才,無需勸進也能割據一方,可他明白自己沒有這等水準,造反輸了便滿盤皆輸,只有一次機會,實在冒險。

政治層面,曾國藩早年討伐太平軍時,在檄文中把滿清皇帝誇得極高,強調清政府統治合法。

若之後造反,再說驅逐韃虜、歸正漢家,罵滿清皇帝無道,必然被百姓視為虛偽,如吳三桂第二,得不到民眾支持,可他又想不出其他像樣的起兵借口。

手握30萬大軍,曾國藩為何不反? - 天天要聞

吳三桂

歷史鏡鑒:從三藩之亂到湘軍裁撤

回顧歷史,三藩之亂的爆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康熙裁員卻不承擔善後,十幾萬部眾被裁且無安家費,吳三桂即便不想反,也會被部下裹挾。

曾國藩若起兵造反,看似位高權重、兵強馬壯,實則諸多隱患。

他雖坐擁東南,卻人心不齊;擁兵眾多,卻難以完全節制;滅了太平天國,軍事才華卻並非一流;拯救儒家捍衛孔夫子地位,卻因湘軍燒殺劫掠,在江南百姓中形象不佳。

造反對他而言,大概率是死路一條。

而選擇不造反,坐吃等死,安安心心當督撫,反倒可能平安無事。

漢人軍頭們怕曾國藩倒後自己受牽連,會支持他。

北方形勢突變,太平軍余部與北方捻軍、回軍將中原攪得天翻地覆。無奈之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再次被重用,一場湘軍、淮軍、楚軍對捻軍的聯合絞殺戰就此展開 ,歷史的車輪繼續滾滾向前,曾國藩的抉擇也在時代的浪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文本來源@老威觀史的視頻內容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 天天要聞

發現罕見30萬年前的木器!雲南甘棠箐遺址考古獲重要突破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近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等國內外多家科研單位合作,通過對甘棠箐遺址發掘出土的遺存進行分析研究,發現35件保存完好的年代約為距今30萬年的木器,與木器伴生的文化遺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 天天要聞

1942年敵軍中將送給粟裕一包香煙,粟裕看後大怒:處決電報科長

1942年,新四軍指揮部,粟裕看着手中的香煙盒,臉色平靜,接連下達了多道重要命令:全軍保持無線電靜默,派騎兵,火速追上高級幹部,讓他們緊急返程。如果粟裕的命令再晚上半天,整個新四軍的指揮體系,可能就被日軍給一鍋端了。粟裕將軍究竟在香煙盒上看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 天天要聞

泉州一地發現一座清代古橋!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泉州台商投資區普查隊發現兩座承載着歷史記憶的古橋——梅嶺惠安橋和上侖石塔及水尾橋。它們不僅是古代交通的重要節點,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有趣的民間傳說。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 天天要聞

85年前大學畢業證書成“傳家寶”,無償捐贈入藏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

7月3日,一場承載着歷史記憶與家國情懷的捐贈儀式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捐贈人王曉思先生將其父親——老戰士、老黨員、著名文藝工作者王雲同志生前珍藏的一批珍貴抗戰文物及史料,無償捐贈給該館永久收藏。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變為社會記憶王雲同志(1920-1980)是一位經歷豐富、貢獻卓著的老戰士和文藝工作者。...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 天天要聞

香港培僑中學喜迎北京天安門國旗

7月4日,香港培僑中學在校內舉行活動,喜迎2023年7月24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據了解,培僑中學在2025年7月1日組織60名師生代表團到北京參加天安門升旗儀式,並獲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贈予2023年7月24日在天安門廣場升起的國旗(編號2023-0205號)。圖為迎國旗儀式。中新社記者 陳永諾 攝7月4日,香...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 天天要聞

寶成鐵路電氣化50年:鐵軌上的傳承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龍門陣工作室】2025年7月1日,寶成鐵路電氣化迎來開通50周年。這條穿越秦巴山脈的鋼鐵巨龍,承載着厚重的歷史與幾代人的夢想。在這個特殊的年份,一個關於父女與寶成線的故事,也在這蜿蜒的鐵軌上,清晰迴響。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 天天要聞

講述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 | 抗戰勝利8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梳理

央視網消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7月3日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請文化和旅遊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和推出優秀文藝作品、文藝活動有關情況。9月3日晚將舉行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晚會根據中央安排,中央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