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奎作為解放前國民黨軍高級將領,在政權更迭的關鍵時期,做出特殊選擇。他既沒有像部分國民黨將領一樣選擇起義投誠,加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隊伍,也沒有公開站在與我黨對立的立場,而是在歷史轉折後前往香港隱居,直至1980年離世。在整個軍事生涯里,中國共產黨方面對張發奎的評價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這種特殊的歷史定位,使得張發奎的經歷在眾多國民黨將領中顯得尤為突出,也為後續探究其與中共的關係埋下伏筆。
張發奎
在1927年南昌起義前夕,張發奎統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內部,共產黨員數量眾多,僅有名有姓的就超過2000人。當時的賀龍擔任第20軍軍長,同樣隸屬於張發奎領導的第二方面軍。鑒於張發奎一貫的態度,中國共產黨組織原本希望爭取他對起義的支持,甚至計劃由他掛名起義總指揮。雖然這一設想最終未能實現,但南昌起義帶走大量張發奎麾下官兵,嚴重削弱其軍事權力,同時使其陷入政治被動局面。然而,在起義後的局勢動蕩中,面對內部清黨壓力,張發奎並未對我黨人員採取極端手段,而是暗中安排,將許多處境危險的中共黨員安全送走,這一行為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極為特殊。
張發奎
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並要求各戰區國民黨主官發布通電污衊新四軍。在其他戰區紛紛響應蔣介石命令的情況下,時任第4戰區司令的張發奎卻拒不執行這一命令。張發奎頂着來自國民黨內部的巨大壓力,堅持自己的判斷,展現出明確的民族大義和是非觀。不僅如此,在皖南事變之後,張發奎依然允許自己部下中傾向共產黨的人員,以公開身份從事抗日活動。他秉持“只要是抗日的人,我不管是哪個黨的”原則,為抗日力量的團結和發展提供了一定支持,這種態度在當時國民黨內部較為少見。
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軍中將吳奇偉面對敗局,萌生棄暗投明想法,但又擔心起義後遭遇不利處境,因此舉棋不定。吳奇偉想到自己的老長官張發奎,專程前往尋求建議。張發奎雖自身未公開起義,但對於部下的個人選擇保持開放態度,不加以干涉。他對吳奇偉表示,如果真有起義想法,無需過多顧慮,並建議吳奇偉提前聯繫葉劍英。由於張發奎、吳奇偉和葉劍英均為客家人,彼此間存在過往交情,這番建議讓吳奇偉放下心來。1949年5月,吳奇偉正式率部起義,起義後得到禮遇,還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這一結果與張發奎的支持和指點存在直接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