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順化軍節度使原創稿件,任何媒體或個人未經書面授權不得抄襲洗稿,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清代江西地圖
至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六月,隨着吳周孫延齡、馬雄攻袁州失敗;耿藩“左軍都督”白顯忠、“宣威左將軍”耿繼善或降或走,清廷在江西的形勢開始明顯好轉,各地次第恢復,唯有吉安還牢牢掌握在吳周“親軍鐵騎左翼將軍”高得捷(高大節)、兵曹掌印郎中韓大任部手中。自吳軍二月攻陷此城後,清軍即行攻城,除在五月二十六日方克吉安外城外,之後一無所獲不得寸進。但是由於吉安地理位置特殊,不僅是從南安、贛州進入廣東的重要通道,還是清軍進軍長沙、攻取湖南的重要側翼,因此速取吉安就成了當時江西清軍將領最要緊的事。
當時吳軍在江西的主帥乃是吳三桂帳下驍將高得捷(高大節),時人公認其驍勇在吳軍中僅次於馬寶和王屏藩,其麾下江西軍團也頗為精銳,屢次以少勝多,擊敗江西清軍。據清方史料記載“(高得捷)所將士卒四千人,皆其所選鋒銳,以少擊眾,我師輒搓”。
吉安圍城戰
隨着耿軍在江西戰場的全面崩潰,清軍得以集中全部力量解決仍據守吉安的高得捷部。在康熙的一再催促下,清廷“揚威大將軍”、簡親王喇布率副將軍希爾根、江西總督董衛國、“平寇將軍”哈爾噶齊、“江寧將軍”額楚等一眾清廷高層率江西清軍近十萬人馬至吉安城下,分駐真君山、騾子山、城崗山、天華山諸處,將吉安層層圍困。
面對清軍重兵圍城,高得捷絲毫不懼,確實表現了一名勇將該有的素質。甚至有一次高得捷只率百餘騎兵突襲清軍在大覺寺的營寨,斬將奪旗,如入無人之境。此後,高得捷又以少量兵力奔襲清軍的騾子山大營,嚇得江西清軍主帥喇布和副將軍希爾根倉惶棄營而走,高得捷則率部屬從容將清軍營寨的各種物資打包一空,盡皆運往吉安城內。
這年八、九月之間,在擊敗岳樂軍團坐守湖南長達半年之後,吳三桂終於想起了派遣自己麾下的另一名驍將、吳周新晉“鐵騎總管將軍”馬寶督率“親軍驃騎右將軍”陶繼志、將軍王緒率九千精兵進入江西抄岳樂軍團後路,配合吳三桂的後續主力一舉殲滅岳樂所部。
馬寶統率這支入贛軍團人數雖然不多,但是陣容頗為豪華,大抵是此時吳三桂麾下除了其“宿衛兵”和幼婿“親軍驃騎右將軍”衛朴所部之外的最強戰力了(衛朴所統領的是原南明李晉王麾下勇將懸公咸寧侯祁三昇所統的大西軍龍驤營,降清後被吳三桂收編為援剿後鎮,所部“兵為滇南諸營最”。祁三昇死後,吳三桂將這支精兵交由其幼婿衛朴統率,衛朴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第二次長沙之戰戰死後,吳三桂又將此部交由麾下勇將王緒指揮。)。
馬寶出身南明“寧夏王”李成棟舊部
其中主帥馬寶自然不必說,堪稱吳周此時除了宗室和親族的外姓的第一將領,和吳國貴(吳三桂侄子)、王屏藩(吳三桂遼東舊部王尚選之子,被吳三桂收為義子)並為吳軍三大猛將。馬寶麾下所部也十分精銳,在年初(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和同樣出身大西軍的吳周“親軍驍騎左將軍”高啟隆部在長沙大敗清廷在南方最精銳,也是最敢戰的岳樂軍團。
副將王緒屬於吳軍中的後起之秀,史料記載其“美丰姿,垂髮委地。溫雅如書生,及疾呼搏戰,丈八蛇矛盤旋若飛,無不辟易”,可謂能文能武,這估計也是後來吳三桂在衛朴戰死之後,將衛朴舊部交由他的原因。而另一名副將陶繼志則是吳三桂軍中年紀最大的將領,軍事經驗頗為豐富,所部士卒號稱“精銳冠諸軍”,可以說吳三桂派出的這支軍團從將帥到士卒都堪稱豪華。
三藩之變湘贛戰場
因此,馬寶率部出發後很快攻陷岳樂軍團的糧道醴陵,擊敗駐守袁州保護岳樂軍團後路的清廷副都統揚古岱部。又進圍萍鄉,與清廷副都統錫三、袁臨總兵趙應奎等部交戰於萍鄉一帶。但是隨着清廷平定東南、耿精忠降清,清廷在右翼戰場的壓力驟降。清廷將駐紮在建昌、南昌、樂平、撫州、饒州等江西東部州府的滿漢八旗以及綠營兵悉數派往萍鄉、袁州一帶,參與圍剿馬寶等人統率的援贛吳軍,並傳令在長沙的岳樂軍團尋機與袁州、萍鄉的江西清軍合圍夾擊馬寶等人。
至此,吳軍截斷岳樂軍團後路的戰役目標已無法實現。馬寶等人無奈之下只得聲稱東擊江西省會南昌,實際上卻利用清軍雲集袁州、萍鄉之際,跳出清軍封鎖,西進吉安,轉而為被清軍圍困在吉安的高得捷、韓大任部解圍。
滿清八旗軍
熟料吉安方面,此時吳周吉安總管將軍高得捷已抑鬱而死,吳三桂轉而任命韓大任為吉安總管將軍。原來就在高得捷騾子山大敗清軍後不久,高得捷和韓大任兩人在清廷原吉安副將色勒故宅中獲取窖金數萬兩,原本兩人已經商議好私分這些黃金,不料後來韓大任為表忠心卻暗中寫信向吳三桂大女婿胡國柱報告了此事。
於是,胡國柱寫信給高得捷,信中雲“我兵缺餉,公所得窖金,可借支佐軍。公立大功,何患不富!他日將百倍償還。”恰逢此時由於夏國相兵敗回長沙,高得捷、韓大任所部沒有了吳氏宗親作為監軍。胡國柱因為韓大任寫信報告獲得窖金之舉認為其公正無私,於是向吳三桂進言升韓大任為“親軍揚威將軍”,使其地位與高得捷相當,讓兩人互相牽制。(一說韓大任向胡國柱行賄獲得“親軍揚威將軍”)。高得捷對此事深感受辱,鬱郁成疾,不久就病死。最終,韓大任繼任“吉安總管將軍”,獨掌了吉安兵權。誰知韓大任接任吉安吳軍主帥之後,怯於城外清軍重兵圍城,根本不敢出城作戰,“日以詩酒自娛,口不言兵”,以至吳軍困守城內,糧草日益短缺。
康熙十五年年底形勢
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十二月初,馬寶等人率部進至距吉安城只剩二十里處,與韓大任部僅一江之隔,但苦於無舟可渡。於是馬寶先遣人從水門潛入城中,通報援軍將至的消息。韓大任此時卻疑心馬寶已經降清,表示對援兵的消息真偽不可知。來人於是對韓大任說馬寶臨行之前,囑咐他以“棒槌”兩字示信韓大任。韓大任沉默良久之後表示倘若馬寶是真的來救援,需在到達城下之後,免去胄帽,讓其看到馬寶有頭髮在,才會出城匯合。但是在之後馬寶等人慾率部進至城下與韓大任部之時,前有江水所阻,城中韓大任所部又“寂然無一炮相應”,馬寶等人疑心之下只得駐紮於城外。
十二月十一日,簡親王在得知吳軍援兵為江水所阻,不得與韓大任部匯合的消息後,趁機派遣“江寧將軍”額楚率清軍二萬餘人迎戰吳軍。當時吳軍紮營於騾子山一帶,王緒所部作為前軍的駐守在大道之上,馬寶、陶繼志兩部列營於兩旁。額楚遂先猛攻王緒大營,馬寶、陶繼志立即率兵救援,將額楚擊敗。此後,馬寶等人又連續擊敗額楚三次,清軍“矢盡兵傷,又不能勝”。
在此期間,吉安城中的韓大任始終靜坐城中,一兵不發。馬寶明白吉安之圍已不可解,此時又傳來長沙危急和清廷江西軍團主帥、簡親王喇布又調南昌、建昌等處清軍至吉安合圍己部的消息。於是,馬寶等人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正月初九日最終放棄救援吉安,率部返回湖南,吉安之圍遂不可解。
馬寶等人率援軍撤走之後,清軍仍攻不下吉安城,於是圍城日趨嚴密。此時吉安已經被圍近三百天,吳軍糧食已盡,快要堅持不住,韓大任無奈之下於當年三月二十一日夜,率城中數萬吳軍悄悄出南門突圍,渡白鷺洲,然後發炮擂鼓,清軍起初以為吳軍是劫營,各營兵惶亂不止,一直到天亮,才發覺吉安吳軍是突圍,但還是懼怕吳軍精銳,不敢追擊,任憑吳軍撤走。
韓大任突圍之後,轉戰樂安、寧都、萬安、泰和、興國諸地,清軍以韓大任部是吳軍精銳,一直緊追不捨。當時湖州人孫旭化名王懷明在韓大任帳下,頗受韓大任信任,他與清廷福建總督姚啟聖有舊,於是一直勸韓大任赴福建投降清廷康親王傑書。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正月初二日,韓大任在江西老虎洞被追堵的清軍擊敗,死傷總兵、副將等三百餘人、士卒六千餘人,連營寨也被清軍燒毀。韓大任本就有降意,經此一敗,降清益堅。最終聽從了孫旭的勸告,於二月間,率副將陳堯先、李懋珠等文武官員九百五十四人、兵一萬三千三百一十九人至福州,向清康親王傑書投降。
三月,清廷又在江西萬安、泰和等地殲滅江西吳軍四萬多人,招降吳周總兵邱大成三百餘人以及士卒四萬六千人,至此吳周江西軍團徹底覆滅。